2021-4-9 | 醫學
鮑曼不動桿菌(Ab)近年來成為了引起院內感染的重要多重耐藥致病菌[1,2],尤其在重癥監護室(ICU)的檢出率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由于抗生素的選擇性壓力,鮑曼不動桿菌對臨床常用抗菌藥物耐藥率較高,甚至出現了泛耐藥菌株,已經成為了革蘭陰性桿菌中的“超級細菌”,其在臨床上引起的感染治療非常困難[3],延長了患者在重癥監護室的住院時間,導致病死率不斷攀升。對鮑曼不動桿菌使用常見消毒劑效果較差,并且其在環境中存在時間較長,易引發醫院的爆發流行。本研究回顧分析2011年10月我院(解放軍第一七四醫院)重癥監護室患者和環境中檢出的Ab情況進行分析,收集流行病學資料,采用脈沖場凝膠電泳技術對收集菌株進行基因分型,為臨床預防和治療Ab感染、切斷其爆發流行提供一定的臨床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菌株來源
回顧性分析ICU在2011年10月送檢的各類培養樣本及環境采樣中檢出的鮑曼不動桿菌耐藥性和基因型,剔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重復分離到的相同菌株。
1.2儀器和試劑
全自動微生物分析系統西門子Walkaway96鑒定藥敏儀,革蘭陰性桿菌鑒定藥敏復合卡NC31均為德國西門子公司產品,K-B法藥敏紙片為英國Oxoid公司產品。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作為室內質量控制菌株。
1.3統計分析
判定標準及結果解釋參照CLSI2010年標準[4],觀察指標用率的形式表示,應用SPSS11.5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取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4脈沖場凝膠電泳(PFGE)分型
每管加入300μl細菌懸液,研磨并調整為4麥氏濁度度菌懸液,8000r/min離心5min;去上清,沉渣內加入300μl細菌懸液;配制2%濃度低熔點膠,與菌懸液混合,制作小膠塊;800μg/ml蛋白酶K消化24h;加入蛋白酶終止液終止消化,用TE清洗3~4遍;40℃ApaⅠ37℃酶切6h。配制10g/L脈沖場凝膠電泳膠進行電泳(電泳條件:22h,14e,6V/cm,轉換頻率為5s/次),凝膠成像儀觀察成像結果。3條以上DNA片段不同或相似度小于80%則認為是不同類型的PFGE菌株,反之則認為是相同類型菌株的亞型。
2結果
2.1鮑曼不動桿菌的檢出情況
2011年10月ICU病房中連續7人檢出鮑曼不動桿菌,標本來源均為深部吸取痰液;院感科進行環境采樣,在呼吸機水、床頭柜和一患者的床單上檢出3例鮑曼不動桿菌。
2.2鮑曼不動桿菌的耐藥情況
檢出的Ab對多類藥物均呈現極高的耐藥率,表現為多重耐藥,其中有9株菌的耐藥情況基本類似,對常見抗生素耐藥;只有一株(患者3分離)鮑曼不動桿菌耐藥情況不同,對多類抗生素敏感,具體結果見表1。2010年重癥監護室分離的鮑曼不動桿菌對碳青霉烯類抗生素敏感率為84.3%,對頭孢哌酮/舒巴坦沒有出現耐藥;而這10株鮑曼不動桿菌對碳青霉烯類抗生素(亞胺培南)耐藥率為90.0%(9/10),對頭孢哌酮/舒巴坦有3株是中度敏感。
2.3流行病學調查結果
7例患者,只有1例患者(患者3)曾在外院住院,現轉入我院ICU,其余患者均為我院住院患者。所有患者病情較重,均使用過呼吸機,為控制感染醫生使用廣譜頭孢抗生素和碳青霉烯類抗生素,使用時間超過20d。
2.4鮑曼不動桿菌基因分型情況
經過脈沖場凝膠電泳技術進行10株菌的基因分型,其中9株菌的基因型一致,為同一來源的細菌;只有一株分離在轉院患者的鮑曼不動桿菌的基因型不同,具體情況見圖1。
3討論
鮑曼不動桿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和醫院環境,在環境中存活的時間可以超過21d,其定植率高達75.00%以上,也是醫護人員皮膚最常見的革蘭陰性菌,對醫院常用的消毒劑有抗性,是醫院感染最重要的病原菌之一。鮑曼不動桿菌易獲得耐藥基因,導致高耐藥性,介導對多類抗生素耐藥,常發生多藥耐藥,甚至泛耐藥。我院ICU病房在神經外科,主要收治重型顱腦外傷患者,患者病情急,伴有免疫功能低下,需要接受多種侵入性檢查與治療操作,常常接受廣譜抗菌藥物和糖皮質激素的治療,屬于鮑曼不動桿菌感染的高危人群[5]。我們的流行病學資料顯示,7例患者集中在同一ICU病房,均使用人工呼吸機,抗生素大量使用且時間較長,均超過20d。
鮑曼不動桿菌在廈門地區的分離報告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在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的分離情況占據前兩位,主要來源為呼吸道分泌物,由于“抗生素的選擇性壓力”作用,呈現對常見抗生素的耐藥性。2011年10月我院(解放軍第一七四醫院)ICU分離的7例患者的鮑曼不動桿菌均來自下呼吸道,與國內外報道一致[6],是引發ICU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亞胺培南在20世紀90年代是治療Ab感染的最有效藥物之一[7],我院ICU中分離的鮑曼不動桿菌對其耐藥性達到90%,對頭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性也有所下降,呈現泛耐藥趨勢。一旦引起感染,不宜再將這些藥物作為經驗用藥,而應多進行微生物檢驗,根據藥敏結果選用藥物,才能更好治療Ab引起的各種感染。鑒于目前臨床缺乏有效治療泛耐藥株Ab的藥物,針對這種現象,對交叉感染的嚴格防控和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是降低Ab檢出率和耐藥率的一個切實可行的重要途徑。
ICU患者和環境中檢出的鮑曼不動桿菌的耐藥情況中,只有1例外院轉入的患者(患者3)身上分離的鮑曼不動桿菌的耐藥情況不一樣,對常見抗生素的敏感性較高,其余菌株基本類似,我們高度懷疑來源于同一株鮑曼不動桿菌桿菌感染。PFGE是應用最為廣泛的分子流行病學分離方法,被認為是分子分型方法的金標準,PFGE的工作原理是DNA在交替變換的電場中作出反應的時間取決于DNA分子的大小,該方法穩定性好,分辨率高,重復性好,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運用細菌的同源性分析[8]。經過PFGE技術,我們可知9株耐藥表型的鮑曼不動桿菌來源于同一菌株,屬于科室內部嚴重的院內感染。臨床上應嚴格實行無菌操作,加強手衛生管理,強化消毒隔離,控制交叉感染,同時對整個ICU病房環境實行消毒,以防這株泛耐藥Ab在ICU內及全院范圍內爆發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