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茶文化論文
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中國茶文化對政治、經濟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影響深厚,特別是文人飲茶風的興起,一些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就脫離飲食形態走入了文化圈,掀起了上至皇家、下到庶民的飲茶熱情,并不斷推動著茶業經濟的發展,陶冶著人們的精神情操。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于日常生活之中,不講形式,不拘一格。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有著不同的追求,但其基本精神“和、靜、怡、真”始終保持著對中國茶文化的至深影響力。中國茶文化奇葩之一的佛茶文化,又蘊藏著許多耐人尋味的內容,佛理與茶理的結合,使得佛法的魅力深入人心,對人文素養的形成產生強大的影響力。
1佛茶文化與道德
佛教的戒條有很多種,但均以五戒為基礎。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所謂不殺生,佛教戒律的中心思想是針對人的,首先以慈悲心來對待人,再進一步擴展到愛護一切動物;不偷盜,很多人覺得這條戒比較好守,因為大家都希望做一個廉潔奉公、光明磊落的人,做一個對他人東西秋毫不犯的人。只要我們沒有貪心,這條戒還是易守的。但是,如果把它進一步引申的話,還包括不占公家集體的小便宜。很明顯是人家的東西,我們不去偷、去拿,不會不予而取;不邪淫,也就是說,不能有夫妻以外的關系,并且正當的夫妻生活在時間和地點上亦有一定的規定;不妄語是指不說謊話、不挑撥離間、不罵人、不說挑逗性的花言巧語。要隨時隨地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不要犯妄語戒。這條戒是最難守的,但守這條戒是最重要的。我們有時會隨口出言傷人,造成人際關系不和,影響團結,影響家庭生活的和諧。所以佛教這條戒很有現實意義,每個佛教弟子都要嚴格遵守;不飲酒,因為飲酒過量會使人喪失理智,從而做出違反道德、敗壞人格的事情,佛教這條戒,要求信徒嚴格要求自己,保持清醒理智,使自己的人格日益完美起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根據佛教這五條戒律去修行,去增進道德,那么,我們自然就是道德高尚的人、受人尊敬的人,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都是一個模范成員。在現實生活中,真正成為佛家弟子的人少之又少,也不提倡大家都去修行,但若能以傳播佛茶文化的方式,讓普通人感受佛家的戒律,提升道德,創建和諧,將是社會精神文明之強勁需求。
2佛茶文化與心靈
一個人的心靈要得到凈化,首先應從安詳、安定做起。這種安詳的心態很難自自然然就能形成,需要通過一定的方法才能做到。佛家信徒簡單而直接的方法就是念佛與參禪。念佛就是把我們千頭萬緒的心集中到一點上,把全身心都投入當下這念佛號中去,心靈就自然地得到安詳和凈化,如果我們每時每刻都能這樣來修行,這樣來念佛,不管你有多少煩惱、多少妄想,通過一定時間都可以淡化和消除,心靈逐步便能得到凈化。參禪也是如此,參禪與念佛在佛教修持上來看其目的是沒有區別的,只是方法有所不同。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每天去念佛參禪并不現實,我們需要有激情的生活,但也需要寧靜的時光,聽音樂、賞月、佛茶不失為一種高雅的心靈凈化儀式,如果在某一娛樂場所、某一茶樓、某一文化廣場定期或不定期的有一些佛茶表演,有意無意地傳播佛茶文化,對提升民眾素養功不可沒。
3佛茶文化與智慧
佛家通過念佛與參禪的修持以達到開悟。怎樣開悟呢?用現代哲學的名詞來說,即怎么樣來認識世界,這也就是佛教的認識論。佛教的認識論包括緣起論和因果論,離開了緣起和因果,就無法開發智慧。任何事物的產生都不是偶然的,都因緣而生。即產生該事物的條件具備了,該事物就產生而存在,條件不具備,就不能產生。緣生的事物不能離緣而存在,佛法講“四大皆空”的用意是要人們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能積極進取、淡泊名利、樂于助人、不圖回報,既利于社會,又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也就是說,佛教理念中的“四大皆空”,能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生活中,我們常看到窮人為生計奔波而悲天憫人,富人為尋找精神愉悅而不擇手段,很多人為探尋生活的意義而茫然不知所措,通過傳播佛茶文化,使更多的人能正知正見、正確看待和理解人生、開發智慧。
4佛茶文化與人格提升
提升人格從佛教來講,就是要證得果位。在我們當生,在我們這一輩子就要得到一個結果。我們敬仰、效法釋迦牟尼佛,將其教法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一點一滴地融化于做人做事中,按照佛教的道理,遵從社會道德規范,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心靈凈化的人、充滿智慧的人,那么在人格完美的同時即成就了佛果。從佛教的立場和角度看,這樣的人生是最現實的。所以,提升人格,證得佛果并不是一句空洞的話。只要能夠按照增進道德、凈化心靈、開發智慧這條路走下去,我們自然會成為完美的人,我們的人格自然會提升。雖然我們并沒有成為圣人,更不要說是緣覺,是菩薩,但這種精神、這種道德品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符合圣人的精神、緣覺的精神、菩薩的精神。像這樣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就能完成佛果,達到最圓滿的境界。如果說,通過傳播佛茶文化就能提升人文素養,是否有點狂妄和不著邊際,但是,如果說傳播茶文化,使人們在生活娛樂中潛移默化地優化自己的人文素養,那也并非不可能,在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倡導精神文明建設的今天,佛茶文化當之無愧地可作為茶文化的一枝奇葩大放異彩。茶與佛的結緣,形成了底蘊深厚的佛茶文化,當今,佛茶文化在生活中的傳播,其主要形式是茶書茶文、茶藝表演。在此,鏈接東南網茶葉頻道“禮佛茶”茶藝表演部分解說詞供大家一同學習欣賞。
我們今天為您奉獻佛學茶藝隊演示的“禮佛茶”茶藝,希望您能以平和、寧靜的心情來領略。佛茶作為中國茶文化發展史上的組成部分,源遠流長,別具風采。佛茶茶藝作為一種物質、精神和文化現象,帶有佛教文化的濃厚色彩。……佛門僧院,常常是佛樂聲聲,隱隱傳出誦經聲,香煙裊裊,不時飄來茶香味。在幽靜、雅致、清寂、古樸的禪堂里,寺僧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佛文化與茶文化結合,形成了“茶禪一體”的“茶禮規范”。“焚香引幽步,酌茗開凈筵”,寺院僧尼用茶敬佛、敬師、獻賓客,供自己與善友品飲,談佛論經,修心養性,形成了莊嚴肅穆的“茶禮”,“禮佛茶”便是五臺山佛學禮茶的其中之一。“禮佛茶”是焚香拜佛,敬佛敬師的特殊禮儀,也是調茶獻客,結緣行善的特殊茶藝。禮佛茶在禪房中進行,在做好準備工作的基礎上,分為十道程序,謂之功德圓滿。十道程序分別是:蓮步入場、焚香頂禮、禮佛三拜、普施甘露、打坐禪定、抽衣凈手、燙杯泡茶、敬茶獻茶、收杯接碗、問訊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