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貨幣金融
一、日本經濟崛起與日元升值壓力
1.日本經濟崛起。二戰后,日本相對于美國經濟實力逐步增強。1955年,日本GDP還僅占美國的6%,德國的56%,但到1968年就已超過德國,僅次于美國。從GNP增長率來看,1961-1971年,日本平均GNP增長率為10.4%,超過美國的3.6%。1973-1980年以及1981-1985年,受尼克松沖擊和兩次全球石油危機沖擊的影響,日本經濟發展勢頭有所放緩,平均GNP增長率分別為4.1%和3.8%,但仍然高于同時期美國的2.5%和2.4%水平。從勞動生產率來看,1961-1971年,日本平均勞動生產率為9.8%,遠遠高于美國的2.9%,這也與20世紀70年代后,由于日元嚴重低估且匯率穩定,日本出口在趨勢上大于進口,經常項目保持持續性順差相吻合。1973-1980年以及1981-1985年,日本勞動生產率雖然有所降低,分別為6.1%和5.3%,但仍高于美國同期的1.6%和3.7%。從失業率來看,1961-1971年日本平均失業率僅為1.2%,低于美國同期的4.8%。1973-1980年以及1981-1985年,日本平均失業率雖然有所上升,分別為1.9%和2.5%,但遠好于美國同期的6.6%和8.3%。從通貨膨脹率來看,1961-1971年以及1973-1980年,日本的平均通脹率分別為5.6%和9.5%,高于美國同期的2.8%和8.5%。但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日本和美國通脹形勢出現反轉,1981-1985年,日本平均通脹率降至2.7%,低于美國同期的5.3%(見下頁表1)。20世紀80年代,美國面臨貿易和財政“雙赤字”,里根政府試圖通過高利率政策吸引外資和解決國債購買問題,并維持國際收支失衡,但高利率讓美元走強并令脆弱的制造業雪上加霜。1984年,美國貿易逆差高達1090億美元,其中對日貿易逆差約占一半。為此,美國許多制造業部門、國會議員等利益集團強烈要求政府干預外匯市場,更多經濟學家也加入了游說政府改變強勢美元立場的隊伍,要求日元兌美元升值。相比于美國經濟頹勢,1985年,日本GDP占美國GDP比重已達32%,并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日元已成為世界第三大儲備貨幣,日本經濟規模不斷擴大,“日本制造”商品行銷全球,對美貿易順差增加和日元資產需求上升都對日元升值形成內外壓力(王允貴,2004)。因此,在1985年“廣場協議”簽署之前,日本經濟實力就已達到改變對美經濟關系的地步,而協議的最終簽署只不過是日美之間經濟關系再調整的反映。
2.日元升值壓力。1949-1971年,日本實行固定匯率制,日元與美元匯率一直維持在360日元兌換1美元的狀況。然而,隨著日本從20世紀60年代后各項宏觀經濟指標不斷接近甚至大大優于美國,日元兌美元的升值壓力陡增。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以“史密森協定(SmithsonianAgreement)”簽署為標志,日元兌美元匯率跌至308日元兌換1美元。隨著1973年日本正式實行浮動匯率制,日元升值壓力得到釋放并由此走上了一條升值之路。從1973年至1980年,除石油危機造成日元1973-1975年短暫貶值外,日元基本上保持升值態勢,從1974年的300.94日元兌1美元升值到1980年的203.60日元兌1美元。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時,日元兌美元匯率為240∶1,但到1988年1月就升值到了121∶1,并于1994年突破了80日元兌1美元的大關。總體來看,20世紀70年代以后,日元升值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73-1985年,屬于緩慢升值期,這一升值階段的特點是幅度不大,但周期較長持續了10多年;第二階段是1985-1995年,屬于快速升值期,這一升值階段的特點是幅度較大,沒有太多的反復(見圖1)。從日元兌美元匯率走勢來看,日本經濟的黃金增長期是戰后的20多年,但日元升值則相對滯后了10多年。從美國對日元升值施壓來看,雖然有學者認為戰后日本與美國結盟,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對其有很強的依附關系,因此,當日本對美國構成挑戰時,日元面臨的升值壓力比對美關系相對松散的德國馬克大一些。但筆者認為這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歸根結蒂還是日本戰后經濟相對美國持續高速增長以及對美貿易持續順差等內在壓力所致。
二、德國經濟崛起與馬克升值壓力
1.德國經濟崛起。戰后德國通脹嚴重,生產發展緩慢,商品供應不足,直到1952年,經濟發展才接近戰前水平,但在隨后的二三十年,德國許多宏觀經濟指標都要好于美國。從GNP增長率看,1961-1971年,德國平均GNP增長率為4.2%,超過美國的3.6%。1971-1981年,德國與美國持平,同為2.5%。但是,1981-1985年,德國平均GNP增長率僅為1.2%,低于美國的2.4%。從勞動生產率看,1961-1971年,德國平均勞動生產率為5.5%,高于美國同期的2.9%,這也與在此期間德國經濟穩定發展,國際收支順差,并在1971年外匯儲備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的情況相吻合。從1973-1980年以及1981-1985年,德國平均勞動生產率分別為4.0%和3.9%,均高于美國同期的1.6%和3.7%。從失業率來看,在德國經濟高速增長的1961-1971年,失業率僅為0.8%,遠低于美國同期的4.8%。1973-1980年以及1981-1985年,受德國經濟下滑的影響,失業率有所上升,分別為2.9%和7.1%,但仍比美國同期的6.6%和8.3%要低。從通脹率來看,1961-1971年,德國平均通脹率為2.8%,與美國同期持平。從1971-1980年以及1981-1985年,德國平均通脹率有所上升,分別為4.9%和3.8%,但仍低于同期美國的8.5%和5.3%(見表1)。
2.馬克升值壓力。德國戰后實行的是固定匯率制,1949-1960年,馬克與美元匯率一直維持在4.2馬克兌1美元。隨著德國經濟高速增長,貿易順差持續加大,1969年德國政府主動將馬克與美元匯率調整到3.66馬克兌1美元,但仍沒有徹底反映德國經濟日益強大的現實。為了維持馬克與美元的匯率穩定,德意志銀行大量購入美元,從而導致外匯儲備快速增加,基礎貨幣(BaseMoney)大量投放,并直接威脅德國物價穩定。1971年“尼克松沖擊”發生后,面對美元大幅貶值,為避免通貨膨脹,德國宣布實行浮動匯率制,馬克升值壓力也隨之開始釋放并走上了一條升值之道。總體來看,馬克兌美元匯率走勢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74-1979年,馬克兌美元匯率保持了升值態勢,從2.59馬克兌1美元跌至1.83馬克兌1美元;第二階段是1980年至1985年,德國經濟增速下降和受1978-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沖擊影響,馬克兌美元匯率出現了短暫貶值,從1.82馬克兌1美元升至2.9馬克兌1美元;第三階段是1985年“廣場協議”簽署達成了包括馬克在內的世界主要貨幣兌美元上調,加上德國經濟實力回升,馬克兌美元匯率迎來了持續升值,從1985年的2.94馬克兌1美元跌至1995年的1.43馬克兌1美元(見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