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教學論文
音樂教育是培養學生音樂素養和對學生進行藝術熏陶的重要途徑,它能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內在修養,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諧發展。小學音樂欣賞是培養學生音樂興趣和音樂能力的重要手段,借助音樂欣賞課,可以提升學生的判斷能力和鑒別水平,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因此,小學音樂欣賞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教師以培養審美情趣為出發點,通過具體的音樂作品,引導學生通過聆聽、感悟等手段,感知音樂,獲取精神愉悅的一種審美過程。
一、恰當選擇欣賞教材
音樂欣賞課,如果教材選擇不夠恰當,容易使學生思維空間變得狹窄,給學生的獨創性思維的形成帶來困難。為了將學生置于一個音樂欣賞的廣闊天地,教師必須為學生精心選擇一些適合學生打開思維的教材,從而為學生創造欣賞的條件。
1.作品應具有表現力和情趣
作品必須極具藝術表現力和情趣,能夠吸引學生濃厚的興趣,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
2.作品應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實際
音樂作品的選擇必須貼近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大部分學生能夠學會,而且切合學生實際。在此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在課外能夠學會自主選擇音樂,教師可以每隔一段時間進行一次音樂活動展示,讓學生談談自己最近都聽了哪些歌、最喜歡哪一首,喜歡的理由是什么?然后,教師再選出那些大家一致認可的音樂曲目來共同欣賞、學唱。這樣,學生在課外所選擇的音樂通過課堂的及時反饋,教師就可以及時地把握,從而防止不健康的音樂作品對學生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小學生閱歷有限,甄別能力缺乏,教師的適時指導,顯得尤為重要。
3.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學段的學生給他們選擇恰當的歌曲
如:低年級小學生,可以推薦他們《生日快樂歌》《喜羊羊與灰太狼》《健康歌》等,高年級學生給他們推薦《感恩的心》《讓我們蕩起雙槳》《愛的奉獻》等,這些歌曲不僅旋律優美,而且積極向上,小學生比較熟悉,也較為喜歡。合理地推薦一些恰當的素材,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
1.強化學生參與意識
音樂是引領學生心靈的活動,學生只有真正參與其中,才能體會音樂,感悟音樂。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欣賞音樂時養成隨著音樂節拍,進行有節奏的律動,它不僅能有效幫助兒童借助自身的動作來感悟音樂的內容、體會音樂的風格,更能訓練他們的韻律感,讓他們產生發自內心的體驗。
例如:讓學生聽《搖籃曲》,并讓他們隨著音樂輕輕律動,感受催眠曲的獨特風格;再讓學生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請學生比較這兩首樂曲的風格和力度,讓他們自己體會這兩首樂曲的異同。欣賞課中只有學生參與其中,適時地引導他們律動才能滿足孩子們好動的性格,又能幫助學生感悟樂曲的內在情感和風格。
2.讓學生表演
形式多樣的表演,最能激起學生對作品的內在感悟。如:歌舞表演、伴奏表演、舞蹈表演等各種分角色扮演……教師可結合作品的內容讓學生進行表演,使學生深入其中,體會作品的內涵。例如:在欣賞《口哨與小狗》時,可讓學生隨著音樂表現主人與小狗散步的情景,要求學生的腳步與音樂節奏相吻合。再如:在欣賞音樂劇《懶烏鴉的故事》時,我分角色安排小學生唱《兩只懶烏鴉》、念古詩《明日歌》等,通過這樣的表演,不斷地加深學生對音樂故事的理解。
3.安排學生討論
將學生分組,教師將需要討論的問題呈現在黑板上,諸如:全曲可分為幾段?各段的速度、情緒、節奏、主奏樂器和表現的內容分別是什么?通過學生的討論,激發他們深層感悟的本領。如:在《踏雪尋梅》教學中,讓學生在高雅的音樂聲中展開討論。然后,各組代表發言,教師再針對音樂問題、樂曲風格等進行點評和總結。借助這種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集體智慧。
三、引導學生開展想象,豐富學生的聯想能力
音樂欣賞是從學生的直覺感受出發,通過對作品的節奏、力度、旋律等激起想像和聯想,從而進入藝術作品的內部,深層感知作品的思維過程。因此,在欣賞課中,教師要努力創設各種情境,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從而走進作品的意境。如:欣賞《雨天等媽媽》,教師通過語言引導,讓孩子們展開想象的翅膀,深刻地理解作品中蘊含的人間大愛。可見,想象可以為我們架起心靈與音樂的橋梁。
四、學會正確評價音樂
音樂作品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環節,是提高學生感知音樂的重要途徑,也是衡量學生音樂素養的重要指標。它反映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情感反應以及領會程度。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教給學生領會音樂的意境、感悟音樂世界的內涵,讓學生學會鑒別,從而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欣賞水平。
總之,一堂高效的音樂欣賞課,必然能夠帶領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感受音樂世界的神奇和美妙,激發學生對音樂的濃厚興趣,從而使學生不斷獲取美好的藝術享受,讓學生在聽賞音樂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