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美術
一、選好題材和內容
在美術欣賞課中,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展學生的視野,許多時候會增加一些欣賞內容。在學生欣賞的題材與內容的選擇上應注意要選擇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貼近,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易于學生接受與理解的作品。為此,可采取以下方法歸類:1.可以組織學生一起挑選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題材。2.把所要欣賞的內容進行加工、處理。3.可以選擇學生自己創作的優秀作品,作為補充材料。
二、引入多媒體
欣賞本身需要有強烈而直接的視覺感受。而多媒體具有強大的圖形功能、豐富的色彩和逼真的音響效果,能以多種方式傳播信息,并能提供友好便利的交往方式。對美術欣賞課有重要的輔助教學作用,在教學演示上達到了傳統教學手段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1.變抽象說教為形象演示。計算機可以將課件制作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如在教學中,對于點、線、面、體的理解,以前只能枯燥地講解,現在通過計算機的幫助,教師可以成功制作出簡易動畫,演示點到線、線到面、面到體的整個運動軌跡,并運用在畫中的不同位置來觀察不同的視覺效果。從而更好地理解作品構圖。
2.營造美的氣氛。在欣賞教學時可以利用計算機校正教材中圖片在色彩上的偏差,調節畫面的對比度、飽和度、清晰度,還這些圖片以本來面目。在欣賞過程中還可配上適當的背景音樂,收集與作品內容有關的材料背景,制作成VCD格式的文件。如在欣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時,可以先播放意大利佛羅倫薩的風光電影片斷,再慢慢按時間順序出示經過調節的藝術大師的作品,再配上音樂講這些畫家創作的小故事。使學生較容易歸納、理解畫面中的嚴謹、宏偉、莊重的藝術風格,通過對比也能欣賞到文藝復興時期新油畫的出現在色彩上進行的改革風貌。
3.增強欣賞效果。美術欣賞課有很強的直觀性,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通過數碼投影儀,就可以將作品清晰地放大展示,讓學生在欣賞課上能夠真正地“欣賞”。如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是一幅長卷,現在的圖片資料在書中顯示得很小。在制作課件時,可以讓它分段顯示,再進行長卷的瀏覽,這樣一來,學生對畫面的每個細節都了解得很清楚,連韓熙栽面部的那種彷徨的表情都能觀察到了。
三、規范教學流程
欣賞要達到教師的理解與學生的體驗相結合;介紹作品的背景與作品內在藝術性與學生的情感體驗相結合;逐步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對藝術形像的審美感受能力。欣賞教學過程須有一定的操作流程規范。為此一般可采取以下策略形成可操作的欣賞程序,以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理解藝術作品,避免欣賞的隨意性。大致的環節為:1.描述。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分析作品之后,用語言簡單地描述出作品的題材內容、畫種等;2.分析。對作品的色彩、構圖、造型進行整體的語言表述;3.解釋。介紹作者,并對作品的意義、所體現的人文價值進行研究;
4.評價。根據以上內容的學習與探索,對作品進行局部和整體的評價。在這個操作流程中,教師要注意結合作品講授必要的美術術語,以幫助豐富學生的美術知識結構,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如欣賞色彩時滲透“色調”的概念,在欣賞構圖時,講解一下“構義”的含義。當學生積累了一定的術語后,既能深入地賞析,又能自如地表達欣賞的感受。同時還要注意扣準學生的心態,激勵學生反觀“自我”來欣賞。如教學時,教師可設計:你喜不喜歡這幅畫?這幅畫要是由你來畫你會怎么處理?你猜猜作者為什么要這樣畫?從而深化學生欣賞的感受;另外還要注意,要為學生創設想像的空間和自由交流與表述的環境,促使學生在欣賞中作出創造性的“理解”與“評價”,從而在規范的欣賞過程中提升欣賞的層面。
四、廣泛聯系生活
“藝術來源于生活”,這句話我認為永不過時。因此把美術欣賞引入生活,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把教材內容與具體的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感受到藝術作品的魅力,讓學生產生興趣,這也是美術教學法不可缺少的。如我在中國民間美術鑒賞教學中要求同學們到老人家里,親戚家去搜集舊的年畫、剪紙、民間玩具、草編、竹編等,從報刊雜志搜集有關圖片資料,并按類別、作者、創作年代、風格等整理出來,加以文字說明。同學們在搜集過程中親眼見到民間藝人熟練的剪紙工夫,不用草稿,一幅幅生動活潑的畫面就出來了,生活這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課堂教學,學生獲得甘醇美酒般的民間藝術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勞動群眾質樸、熱情和醇厚的情感,深深打動了同學們的心,這是無窮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