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外國文學論文
“《換位》(1975)是戴維•洛奇最富有革新精神的小說。”(Arizti39)該小說榮獲霍桑登獎(HawthorndenPrize)和約克郡郵報最佳小說獎(YorkshirePostBookAward),“奠定了洛奇最佳英國小說家之一的文學地位”(Moseley58)。關于這部小說,國外學者從互文性、親密關系(in-timacy)、元小說特征、對話理論、結尾入手進行了研究。芭芭拉•阿雷茨蒂(BárbaraArizti)說:“《換位》所使用的過分夸張的模式似乎是一種人為設計,這使小說引人注目。”(39)艾達•蒂阿茨(AídaDíaz)認為,《換位》采用了一種削弱傳統現實主義技巧而并沒有將其摒棄的狂歡化風格(265)。國內學界對《換位》的探討涉及了戲仿、復調理論、后現代技巧、二元結構等內容,但總體上看,研究專論不多。在討論《換位》時,一些學者將其與《小世界》、《好工作》放在一起,如姜兆霞以學者冒險為切入點對“三部曲”的主題進行了探討(110—15);另一些學者將其作為洛奇小說創作的部分內容,如歐榮從標題入手對《換位》標題的多義性給予觀照(92—93)。需要指出的是,盡管國內外學者都注意到了《換位》形式、風格的獨特性,但是深入、細致的探究還不多見。而“對形式的關注是洛奇作為小說家的責任和批評家的興趣的中心意識”(Bergonzi59)。鑒于此,本文將采用熱奈特、里蒙—凱南等人的經典敘事學理論及研究方法,從敘述聚焦、平行結構、人物塑造三個方面對《換位》進行分析,以期讀者深入、細致地闡釋該小說,進而準確把握洛奇小說的思想主旨及藝術風格。
一、靈活多變的聚焦模式
“敘述視角”(pointofview),通常也被稱為“敘述聚焦”(focalization),指敘述者與所述故事之間的關系(申丹52)。敘述視角對小說敘述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盧伯克曾在《小說技巧》(1921)中宣稱,小說技巧中最復雜的問題歸根結底是視角問題;馬克•肖勒的力作《作為發現的技巧》(1948)則將視角躍升到了“界定主題”的地位。顯而易見,視角問題是敘事學界的關注焦點。在眾多研究中,法國學者熱奈特(GerardGenette)具較高權威性。他選用了“聚焦”一詞,并分敘述聚焦為零聚焦、內聚焦和外聚焦三大類。下文將采用熱奈特的聚焦理論對洛奇小說《換位》的聚焦模式進行探討。
(一)雙重紀事的全知敘述
《換位》共有六章。第一章“飛行”這樣開始:一九六九年的第一天,在北極的高空,兩位英國文學教授以兩機相加一千二百英里的時速向彼此飛近……接下來的六個月他倆要交換教職,此刻正前往就任……由于飛機彼此相距太遠,用肉眼根本難以看到另一架,所以他們的軌跡在轉動的地球上那一個靜點相交時,任何人都不曾留意,除了這部雙重紀事的敘述者。(2)如果通過這段閱讀,讀者還不能確定“這部雙重紀事的敘述者”是一個全知敘述者,那么請看這樣的描寫:“我們可以從我們有利的敘述高度(比任何噴氣飛機還高)一眼看出眾多區別中的一點。”(3)熱奈特在有關空間的概述中說:“當敘述者描述全景、鳥瞰廣闊的視域和眾多人物時,他注意到的是敘述者至高的位置。”(225)“飛行”一章通過“故事”(兩架飛行于北極高空的飛機上的事件場景)與“話語”(設想在整個故事之上的敘述者)的巧合,巧妙暴露出“敘述者至高的位置”。不言而喻,這種高于故事的敘述權威,就是我們所說的“全知”或“無所不知”。在小說開始不久,敘述者寫道:(1)“雙重”,既有廣義的“兩重”之意,也適用于電報行話所指的“可以同時雙向發送信息的系統”(《牛津英語詞典》)。(2)如果你樂意,你可以想象這兩位英國文學教授中的每一位(兩人碰巧都四十歲)都靠一根彈力無窮的臍帶與本土、工作地和家中的壁爐相聯結。所謂臍帶,乃由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構成……再進一步想象,當他倆在北極冰帽上面對面飛過時,他們各自的波音機駕駛員……開始做出一系列頑皮的特技動作———像一對交尾的藍鳥般做十字交叉飛行、俯沖、高翔和翻圈飛行,從而把上文提到的兩根臍帶徹底糾結成一團。這樣,當兩人踏上對方地盤并從事工作和享樂時,其中一方傳回老家的任何震動都會被另一方所感知,反之亦然……(3)換句話說,如果兩個人換位達半年之久,盡管兩種環境迥異,兩個人的性格有別,而且他們對整個交流安排的態度不同,但他們對彼此的命運相互產生影響,甚至在某些方面反射出對方的經歷,也不足為奇。(2)引文中序號為筆者所加,(1)中敘述者對“雙重”(douplex)的概念進行了百科全書式的解釋,目的是向讀者傳達他們不知道但對文本的理解又非常重要的信息。縮寫詞OED(《牛津英語詞典》)的標示,引號、引語的使用,表明敘述者信息源的可靠、知識的廣博與精通。這些都是無所不知的敘述者必備的特征。對“雙重”的解釋既為引文(2)的敘述作了鋪墊,又引出小說的兩個主要人物。在引文(2)的敘述中,作者使用了具有隱喻意義的詞語“臍帶”———由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所構成,還將兩位教授所乘坐的兩架飛機比喻為一對交尾的藍鳥,最終將兩個人物、兩根臍帶、“同時雙向發送信息的系統”聯系起來,向讀者預示出第一章“飛行”之后可能發展的故事及人物之間的種種關聯。暗喻(臍帶)、明喻(像一對交尾的藍鳥)等修辭手法的使用,使敘述更為生動、形象,為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敘述者通過“你可以想象”、“再進一步想象”等語句,與受述者、讀者直接交流,邀請讀者加入文本當中,從而將他們的注意力引入“雙重”紀事和兩個人物之間的關系上。引文(3)通過對前面隱喻性內容的解釋,將兩個主人公目前的狀況和將來可能的結局進行了簡要概括與預設。《換位》中的全知敘述者不僅能夠預示人物的未來,對人物的過去也是了如指掌;不僅描述人物的動作,而且透視人物的內心活動。更重要的是,還穿透人物的無意識,或討論“有可能發生而沒有發生的事情”(qtd.inChatman228)。如:他(菲利普)從沒想過與蜂擁在盧密奇英語系走廊的哪個年輕女性有染而對希拉里不忠。換言之,那種想法從未出現在他英國式的自我意識中。至于潛意識如何自又另當別論。也許在他潛意識的最深處可以發現,他此刻喜不自禁的根源正是對性獵奇的期望。果真如此,則尚無相關的零星暗示到達菲利普的本我。(23)敘述者對菲利普的潛意識作了剖析,這一剖析是深刻的,它暗示出菲利普的潛意識有可能變成其意識、行動,因為盡管在菲利普“英國式的自我意識”中,放蕩、風流沒有位置,但是在美國文化中,這一切并非不可能發生。這種潛意識的再現具有預示之功效,為菲利普的后期變化埋下了伏筆。此外,“果真如此”的使用,表明了敘述者的預示是有條件的,而并非必然確定的結果。米克•巴爾(MiekeBal)認為:“故事的其余部分對開頭部分所呈現的結果做出解釋。”(95)因此,只有在讀者讀完“故事的其余部分”,才能完全理解這里“所呈現的結果”的含義。這樣,這種閃爍其詞的預敘又為讀者創造了某種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