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企業文化論文
我國市場經濟發展30多年來,中國企業正在逐漸增強社會責任的意識,強化企業文化建設。然而在面對全球競爭的大環境下,以大型國有企業為主體的中國企業如何將政治責任轉化為以企業為主體、富有責任感和影響力的全球企業公民形象,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課題。對于企業而言,通過企業文化的創新和建設,內強企業素質,外塑企業形象,增強企業凝聚力,不僅有利于實現企業的長遠發展,也有利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進而實現民族振興、增強綜合國力以及贏得國際競爭力。企業文化,或稱組織文化(CorporateCulture或Organi-sationalCulture),是一個組織由其價值觀、信念、儀式、符號、處事方式等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企業文化建設的內容十分廣泛,從層次上看,企業文化包括精神層文化、制度層文化和物質層文化。精神層文化是指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長期形成的一種精神成果和文化觀念。包括企業精神、企業經營哲學、企業道德、企業價值觀念、企業風貌等內容;企業制度層文化是企業為實現其目標而對員工的行為給與一定限制的文化,它通過共性和強有力的行為規范的要求約束企業每一個員工的行為。包括企業工藝操作流程、廠紀廠規、經濟責任制、考核獎懲等;物質層文化是企業的產品和各種物質設施等構成的有形文化,是一種表層文化,它包括企業生產的產品和提供的服務、企業的生產環境、企業的容貌、企業的建筑、企業的廣告、企業的產品包裝與設計等內容。
一、我國企業文化的特征
我國的企業文化主要是在改革開放后形成的,是在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了國外企業文化理論的積極成果,結合我國企業的實際出發建立起來的企業文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其具有四個“統一”的基本特征。
(一)理論與現實的統一
我國企業文化建設的理論基礎是傳統的儒家文化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我國現代企業文化建設的起步較晚,基本上處于邊實踐邊總結的階段,這就充分的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統一的特征。我國企業文化建設的理論基礎所包涵的企業物質生產過程理論、價值觀念、經營宗旨、管理信念等內容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實踐性的內涵。
(二)制度與實踐的統一
我國的企業文化建設是與社會主義企業的基本制度、運作機制緊密結合、相互交融,突出的表現在文化建設與我國的所有制結構、物質財富分配體制、生產經營終極目的、企業承擔的社會與環境責任、企業領導制度、人際關系、企業精神文明建設等相戶聯系、相互作用。我國社會制度下開展的企業文化建設實踐是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遵循客觀規律、積極地、自覺而又全面地推進企業文化建設的實踐探索活動,是制度與實踐的統一。
(三)集體與個體的統一
群眾是企業文化的創造者,是社會發展的根本推動力。企業文化建設與實行的主體是企業全體員工,企業通過強有力的文化,將全體成員的個體作用力方向導向一個共同目標,從而發揮群體動力的作用。唯有如此才能樹立集體觀念、把個人的力量融匯于集體力量之中,形成合力,產生整體效應,推動企業的發展。
(四)領導與群眾的統一
企業文化理論是現代管理科學發展的產物,它是經過不同時期的全體員工的自覺努力逐步培育起來的。在企業的員工隊伍中,由于企業領導在企業中處于核心地位,因而成為企業文化的第一倡導者、創立者和實踐者。但如果僅局限于此,就會大大削弱企業文化的影響力,領導者必須在發揮企業員工整體優勢、有效地調動員工積極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孫子兵法曰“上下同欲者勝”,“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作為企業領導,不但要懂得企業文化的基本理論,而且還要運用企業文化去調動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和增強企業的凝聚力。
二、我國企業文化建設中存在的的問題
(一)文化建設的不均衡性
我國的企業文化建設是以“移植組裝”為主,重引進而輕吸收,因而企業文化對企業發展所起的作用不大。但隨著企業面向國際市場,競爭越發激烈,企業文化建設也開始邁向“自主開發”的階段。但縱觀我國企業文化建設的現狀不難發現,文化建設的發展還很不平衡,從東部沿海及大型國有、民營企業到西部內陸和規模小的民營企業呈現出由強到弱、由深到淺的局面。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仍然在不同地區、不同經營管理者間的重視程度不一,還需要進一步引導。
(二)文化建設的表象性
相當一部分企業存在著經營管理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兩層皮”的現象,把文化建設當做一項“面子”工程、領導政績來抓,導致企業文化建設與企業核心競爭力脫節、甚至相背離,沒有實現企業文化推動企業長期發展的根本目標,削弱了文化的滲透力和實效性。
(三)文化建設的片面性
企業家是培育獨特的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的關鍵所在,但這并不意味著企業文化建設就是企業家精神的塑造。誠然,企業家精神是一個企業精神的核心,是影響企業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因素,但企業家精神遠遠不能涵蓋企業文化的全部。而我國相當一部分企業在文化建設中片面的強調企業家精神、甚至神話企業家精神,結果導致了企業家與企業員工相脫離。作為企業文化的第一設計者,企業家的素質、決策力等重要性越來越顯著,但如何使其設計的企業文化得到員工的普遍認同、進而成為員工的行為準則是企業家應該深思的問題。
(四)文化建設的非“人本”性
人是生產要素中最活躍的因素,殘酷的市場競爭已經表明,只有注重企業文化中“人才”要素及其價值的開發與利用,堅持“以人為本”,才能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但在我國企業文化的建設中,“人才”卻成為最不被關注的要素,這勢必導致企業文化的柔弱性,與企業文化本身的效用相背離。只有注重創造寬松優美的工作環境、重視人才的培訓與再培訓、強化員工自我價值的實現滿足感和員工職業生涯的全面發展,才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五)文化建設缺乏個性和創新精神縱觀國內許多企業的企業文化,方方面面都大體相似,但是缺乏鮮明的個性特色和獨特的風格。企業文化應該是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該企業獨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業的個性化表現,不是統一的、標準的模式,更不是迎合時尚的標語。如在理念設計上千篇一律的都用上了“求實、奮斗、團結、創新”等,根本反映不出我國企業文化的個性,其實質上是企業創新精神的缺失。任何一個企業的發展歷程都不盡相同,所面臨的政治、經濟、法律、科技和自然環境差異性較大,因而其對內外部環境的反應策略和處理內外部沖突的方式都會各具特色,不可能完全雷同。因此,企業文化的形式可以是標準化的,但其側重點會各不相同,其價值內涵和基本假設也會因企業而異,正因如此才構成了企業文化的個性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