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英語教學
一引言
英語作為最重要的信息載體之一,已成為人類生活各個領域中使用最廣泛的語言。許多國家在基礎教育發展戰略中,都把英語教育作為公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將其擺在突出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英語教育規模不斷擴大,教育教學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然而,英語教育的現狀尚不能適應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2003年教育部頒布的《中學英語新課程標準》新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方面都有重大創新和突破。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以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為本。這對英語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英語教師要從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同時使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成為主動學習的參與者與開發者。知識結構的更新要求英語教師迅速吸收、學習新的教學內容,運用更多的教學方法、手段和教育技術。與原來的課程相比,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使我國中小學教師隊伍發生一次歷史性的變化,也必將給師范院校帶來一次深刻的變革。高師院校英語教育專業的學生是未來的英語教師,作為準教師,他們具備各方面的技能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高師英語專業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英語教學質量提出了“5個因素和1個公式”,這5個因素是:國家對外語教學的政策;學生的來源和素質;教材的質量;教學環境的條件;教師的素質。在5個因素中前4個因素是可變因素,第5個因素即教師的因素是決定因素。這個公式是教學質量=[學生(1分)+教材(2分)+環境(4分)+教法(3分)]×教師。這個公式中括號內四者相加是10分,而教師素質分值越大,乘積就越大,教學質量就越高。因此可見,在制約中小學英語教學發展的諸多因素中,教師的英語水平對學生產生著直接影響。教師是加快課程改革、強化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然而,在新教材的實施過程中,最突出的矛盾是教師的不適應,從而使中小學的英語教育遠遠落后于城市。
1英語教師綜合素質普遍偏低
以甘肅隴南農村為例,在全市現有的英語教師隊伍中,大約只有20%的英語教師是真正從大專院校英語專業畢業的,這當中絕大部分是近年來剛畢業的專科教師,教學經驗尚待積累;48.6%的是其他專業轉行的;還有17.1%代課教師轉公,他們有一定的教學經驗,但大部分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英語專業教育,素質不高;還有14.3%中師生被調到初中教英語。盡管絕大多數英語教師都通過函授、自學考試等方式取得英語專科或本科文憑,但大多是為文憑而為之,并未真正學到多少知識,因此普遍存在英語教學理論素養不高,缺少跨文化意識和人文素養,知識更新與現代教育改革和創新的要求差距甚遠,英語語音和口語嚴重不足。
2課堂教學方法陳舊呆板
農村中學英語教師的教學思想一直受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認為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掌握語言知識。由于教學條件限制,大部分教師上課還是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黑板,再加上一根教鞭,停留在原始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教學的整個過程都讓學生機械地跟著教師,嚴重的是忽略了對學生進行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阻礙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3應試教育觀念根深蒂固
受傳統的中考指揮棒的的影響,教師在英語教學中不得不采用“講解-翻譯-朗讀-作題”的模式來“肢解”課文,做句子的分析和翻譯,大搞“題海戰術”。大部分農村中學英語教師認為,學習英語應該主抓單詞、句型、語法等所謂的能夠應付考試的“知識重點”,學習方法也就只有死記硬背這一條路。出于這種考慮,英語教師在課上課下毫無疑問地反復強調語言點的記憶,而忽視了學習英語的真正目的是使用英語。
三高師英語專業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對策
新課程的改革對農村英語教師已有的教學實踐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作為培養中小學英語教師的搖籃—高師,只有不斷適應這種信息時代的要求和英語教學的變革,才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1培養學生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語言交際能力
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終身學習發展為本;新教材要求采用交際教學法的思想,重視聽、說、讀、寫,并且注重語法知識。作為教師,首先要正確理解交際教學的思想,轉變傳統的教學思想和觀念,培養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在第一階段教學中,要狠抓基本技能的訓練。由于諸多原因,一部分學生的基礎知識相當薄弱。表現在:語法不規范,口語錯誤較多,帶有嚴重的鄉音。要解決此類問題,為今后中小學英語教師打好語音基礎,首先要狠抓語音、語調的訓練。在語音課傳授語音理論并輔以訓練的同時,其它課尤其是綜合英語課教師應配合語音課所講理論進行糾音正調,利用聽寫來提高學生辨別音位的能力;其次,把常用的句型配合情景進行操練,改變初高中階段機械性的單句操練、忽略聯系情景的訓練方式,提倡情意、情景、結構、規則,交際的積極學習的模式;再次,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課文復述,這樣即可以訓練語音、語調即連讀能力,還可以訓練他們的膽量,為下一步培養交際能力鋪路。在第二階段教學中,通過英美國家文化概況這一課程讓學生大量閱讀、了解社會文化背景知識,不斷豐富跨文化交際知識,不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英語課堂教學更有效,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敏感,為以后的英語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第三階段的教學中,通過英美文學課的學習,進一步掌握交際必須的文化背景。通過一、二年級的學習后,已掌握了基本的語言知識,而如何正確運用語言就成了高年級后的一個難題。要真正掌握英語語言,就必須深入了解英語語言的文化背景。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是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因此面對一種文化的載體-語言有極大的幫助。這樣英語文學課的意義就遠遠超出了欣賞的范疇,而對英語語言學習和了解英國美國文化背景有了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