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文化論文
1項目區位及概況
基地位于同安區政府南側、福廈路北側,東臨東西溪,西臨體育館、健益發展、雅麗幼兒園、第二實小,南臨商會大廈,北接噴泉廣場,其周邊均規劃為行政、科教、居住等用地。交通便捷,可見度高,區位條件優越,基地平坦,用地面積16.4公頃(見圖1)。
2分析同安的“母親河”———東西溪
東西溪是同安生存與發展的重要環境要素,在城區及周邊地區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中,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隨著當今同安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步伐的加快,對東西溪的整治利用成為一項重要的建設內容,研究和探討東西溪的建設,對文化公園的建設是十分必要和非常有益的。
3解讀“三大文化”
3.1傳統民俗文化。同安地處閩南金三角中心地帶,兩晉時期開始設縣,是一個1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有著豐富的人文底蘊和歷史積淀,也是閩南文化的代表之一,傳統文化內容相當豐厚,其中戲曲、舞蹈、音樂、建筑、剪紙、雕塑、刺繡的等民間藝術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1988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設計采用傳統元素的抽象符號與幾何化的現代材料合成的建筑小品,表現出環境的歸屬感與地域性。
3.2綠色生態文化。綠色生態文化是大文化,也是全球熱于討論環境文化。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與最小的環境破壞的設計形式多稱為生態設計。將生態理念通過設計來解決基地的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問題是需要解決的一大問題,因此我們把大自然生態利益的文化稱為“綠色生態文化”,也是本設計中的一大文化之一。
3.3環境美學文化。現代環境美學文化是人類生境與后現代主義美學理論的結晶,對調節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提高人們對環境的審美能力,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及環境建設經濟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后現代主義美學風格是將客觀物象分解、重構、簡化和抽象化,隱喻著反對權威追求平等、倡導自由、親近大眾和關心社會等抽象特質,同時也我們政府所要建設和諧社會的路線是相一致的,并將現代環境美學文化與傳統民間文化、綠色生態文化相結合。
4確定主題民族性、時代性和生態性相融
全球化背景下的“設計原點”民族性:在國際化設計風格的大潮中,尋回民族身份的認同感。時代性:設計在一定程度上是時代的產物,其應反應所處的時代文化和社會背景。生態性:是全球環境設計的趨向,是關系到人居環境的健康問題。“設計原點”:本來是數學里面的一個基本概念,后發展成地理坐標概念。不少城市把這個概念引入城市建設中,確定自己的“城市原點”,在這里我們將其定義為在全球化、一體化所帶來了設計趨同化的背景下,讓設計回歸到本原的定義。
5設計定位
以文化中心為核心廣場,以公園綠地為主體,將傳統民俗文化、綠色生態文化和環境美學文化等三大文化疊加融合,利用現代景觀設計理念與手法,創造一個集文化欣賞、科普娛樂、休閑體驗為一體的具有民族性、生態性和世界性的現代化城市公園、城市客廳。
6設計理念
6.1借鑒后現代主義美學法則,采用簡潔、幾何的布局結構,現代的新材料,凸顯其時代性。
6.2在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重點要尋求地域傳統的當代延續,既包含時代精神,又保持和繼承獨特的地域文化傳統,創造基于地域民俗的文化公園。
6.3各功能分區緊湊、明確,最大可能地保證公園的整體完整性,力求設計內容的豐富與多樣化,空間的共享與獨立性;滿足人們對空間的多元化需求。
6.4細部處理上,利用地方性材料和鄉土樹種以現代的環境美學和造型藝術相結合,體現空間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7總體布局結構
根據公園及其周邊社區現況,基于以上述中的設計理念進行總結。布局將公園分為一心、一軸、一帶、四區的功能結構,分別是文化中心廣場、現代藝術園“、同心園”區、活動棕櫚大道、濱水景觀帶、兒童文化天地、密林生態區。
7.1文化中心廣場。文化廣場以影劇院、圖書館和科技館等三大建筑所圍合的集散空間廣場,廣場鋪裝以福建石材和閩南特色紅磚鑲嵌而成,融入具有閩南特色文化的抽象符號,增強廣場的歸屬感和地域性。大型的雕塑凸顯了廣場主題性,廣場的樹陣即隔離空間又提供休憩場地。廣場入口處的建筑小品“文化之門”,采用花崗巖與傳統符號結合而成,形成了簡潔現代的入口形象。
7.2現代藝術園。該園中園是利用幾何構成美學與現代雕塑藝術相結合,矩形的綠籬高低錯落相互穿插創造豐富的宜人空間,道路直線交叉便捷、現代,同時也寓意著一個永恒的數學定律,即直線是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架空的棧橋改變了人的正常視點,豐富了空間體驗,雕塑成了為了每個微空中的視覺趣點。三角形噴泉便是該園的空間核心景觀。
7.3“同心圓”。作為同安人的心理體驗、感應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回歸的場所,本區塊利用規則植物形式和幾何的平面鋪裝以及簡潔的藝術小品與同安閩南特色元素符號的碰撞與融合,創造一個即是現代景觀又有濃厚的地域傳統文化氣息的另一園中園。
7.4棕櫚大道。棕櫚大道是一條連接濱水景觀帶的主要景觀大道,也是公園主要的集散休憩場所之一。大道兩側共有四排形狀優美的棕櫚樹陣,使大道更為壯觀而有氣勢。整排的燈柱和直線形的地燈讓大道的夜景變得更加美麗,長條形的噴水池是雙溪水的延伸,為大道增添了氣氛和景觀。大道的東側有一休憩廊,作為逗留、休憩、服務之用。鋪裝上采用花崗巖作為主調,同時點綴傳統元素符號于其間,使大道多份親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