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古代文學文化論文
1誦讀式教學
誦讀作為一種教學方法自古就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晉•陳壽《三國志•魏志•王肅傳》)“,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好書不厭百遍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蘇軾《送安敦秀才失解西歸》),這都反映出誦讀的重要性。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對于一般本科學生來說,主要作用和根本目的,是為了培養提高人文素養。目前高校的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主要是教師向學生講授文學現象、文學流派、重要作家、代表作品等,目的是使學生獲得應有的文學史知識。
2分層次教學
人所共知,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難度與學習難度都較大。有鑒于此,本課程可以按照分層次教學的方式,通過班級教學、小組輔導、個別指導等教學活動來加以實施。也就是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教師要在對學生充分了解的情況之下,根據實際情況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層次。下層學生知識基礎較為薄弱,要求掌握古代文學教學大綱的基本內容,最低達到分解后的基礎目標;中層學生知識基礎較好,要求掌握古代文學教學大綱的全部內容,力求達到分解后的較高目標;上層學生知識基礎較為扎實,要求掌握古代文學教學大綱的全部內容以及拓展延伸的有關內容,力求達到分解后的發展目標。在小組輔導和個別指導中,教師必須有的放矢地開展分類施教工作,對下層學生以補課為主,盡可能提高他們的學習水平,激勵他們向中層學生靠攏;對中層學生以鞏固深化課內所學知識為主,盡可能拓寬他們的知識面,激勵他們向上層學生靠攏;對上層學生則以引導自學深造為主,盡可能提升他們的學習境界,注重培養他們的科學研究能力。
3討論式教學
討論式教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全班或小組為單位,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或辯論活動,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課堂上面對面的交流,可以給學生提供了接受知識和深入理解作品的機會,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自主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語言表達能力。討論式課堂教學可以采取這樣的教學模式:課前預習——課堂討論——教師總結。課前預習:教師在授課之前,根據教學內容布置相關思考題,學生根據教學內容閱讀教材,圍繞思考題查閱相關資料,準備上課討論稿。課堂討論:這是討論式教學的主要環節。可以分為個人討論和小組討論兩種形教師總結:在討論結束后,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歸納和總結,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課堂教學的基本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問題,使其知識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4多媒體教學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多年來沿用“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教學手段,遠遠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和網絡資源,豐富與拓展教學內容,大力提高教學效率。古代文學課的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究竟選用怎樣的方法最合適,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教師在選擇運用教學方法時要注意幾點:首先,應當根據具體教學的實際,對所選擇的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組合和綜合運用,避免使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其次,無論選擇或采用哪種教學方法,都要以啟發式教學思想作為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另外,教師在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的過程中,還必須充分關注學生的參與性,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