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古代文學文化論文
一、前言
多媒體技術(MultimediaTechnology)是利用計算機對文本、圖形、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多種信息綜合處理、建立邏輯關系和人機交互作用的技術。其涉及面相當廣泛,主要包括:音頻技術、視頻技術、圖像技術、圖像壓縮技術以及通信技術。《中國古代文學》這門課程按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軌跡分為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遼金元、明代、清代七個歷史時段,以漢民族文學為主,兼容了其他少數民族的歷史與文學。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戲曲、小說,在創作和理論上不斷發展,豐富,日臻完善,脈絡清晰,充分體現并顯示著它的歷史與文化的博大精深,顯示出以中國古代文字為載體的中國古代文學在內涵上極大的豐富和巨大的張力。將多媒體技術運用于《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是由課程的特點所決定的,《中國古代文學》的特點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第一,中國古代文學與音樂是融為一體的;第二,中國古代文學特別強調作者內心感情的描繪及抒發;第三,這些文學作品內涵豐富,經常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因而,一味靠書本、粉筆傳道授業的傳統教學手段已嚴重制約了古代文學教學,跟不上現代教學發展的要求。將多媒體技術引入古代文學課堂教學,并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結合起來,優勢互補,建立起科學系統的現代教學手段,已是勢在必然,多媒體教學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時代要求。
二、《中國古代文學》多媒體教學運用中的問題
該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多種問題,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類:
1.過分推崇多媒體在課程教學中的運用
有些學校和老師簡單地將多媒體運用和教學現代化畫上等號,從而導致了這樣一種狀況:全程播放幻燈片或者影視資料、以某位名師的教學課件作為通用工具不加以區分的應用、老師不再板書學生也不再筆記。這樣,難免師生都覺得課堂乏味。
2.課件的設計注重形式而缺乏思想
有些老師認為課件越花哨就越有水準,因而不考慮課程的特點和內容,總是追求“栩栩如生”,這雖然會讓學生覺得有趣,但卻轉移了學生的注意力,導致學生關注的不是老師說的是什么,而是課件呈現的是什么。所以,課堂結束了,學生也就忘了學的是什么,只知道“課堂有趣”,對于學到了什么知識卻是難以言出。結果,老師和學生都沒有得到思想層次的提升。
3.弱化了師生的交流
師生交流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交流既包括語言交流,也包括肢體動作、眼神等非語言的交流。但在多媒體教學中,易出現這樣的情況:在教學課件中包含了大量信息的情況下,教師為了保證進度而加快進度,而學生的注意力也集中在快速翻頁的幻燈片上而不是老師語言和肢體動作上,這樣就不可能留出時間來咀嚼知識點,筆記也就落下了,師生課堂上的交流也就難以進行了,這些情況明顯地弱化了師生交流,教學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例如,在《先秦諸子散文》的教學中,學生不明白先秦諸子散文在哪些方面體現了當時的社會形態,而對后世的散文又有著何種影響,如果老師用一段視頻朗誦代替了講學,那么學生就沒機會和老師交流心中的疑問,老師也得不到學生的“問題”,從而就失去了深入研究的動力。
4.課件難以反映文學作品的豐富內涵
中國古代文學常常是和音樂、舞蹈等融合在一起的,并且往往景中含情,情景交融,這對課件的制作水平有較高的要求,但由于制作資源的有限以及教師制作技能的欠缺,因而所制作的課件難以反映文學作品的豐富內涵,主要表現在課件由文字加圖片構成,所包含的元素少,難以呈現出詩歌的背景環境。例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這樣雄奇瑰麗的邊塞景象以及景象中所包含的豪放、樂觀、浪漫的情調、依依惜別的深情,需要運用動畫、音樂、圖片和文字的相互渲染方能呈現,然而多數課件只是大量的文字解析再配以少量圖片,表達效果就難免平淡了。
三、原因分析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以上問題是由課程特點等因素導致的,具體地說有以下四點:
1.課程特點
《中國古代文學》所包含的內容不是當代的快餐文學,它是經過了歷史沉淀的,然而也正因為如此,它在趣味性等層面不如現、當代文學那么受追捧,但在可讀性層面卻是不容置疑的,因而這就出現了一個可讀性與趣味性難以兼具的矛盾,這種矛盾的調和需要兼備文學素養和技術技能的人才能做到,從而對老師的要求也就較高,但一般來說,文學教師的多媒體技能卻很一般,這就導致了課件難以表達作品的豐富內涵。
2.考核制度僵硬
有些學校的考核制度中,將教師使用PPT的次數等作為考核標準,從而迫使教師采用統一的課件,而不是引導老師主動地研究教學方法和精心制作課件,那么出現千篇一律的課件也就不足為奇了。
3.對課件的依賴性
在有現成的PPT的情況下,教師傾向于采用別人已經制作出的成果,學生也往往為了應付考試也從“權威”的課件中尋找考點以及答案,這種依賴性導致了學生不認真去研讀作品,導致了師生交流的減少,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PPT的濫用。
4.對教學理念存在誤解
現代教學理念強調工具與內涵的結合,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人們過分地強調工具的使用,往往將“看得見的工具”作為衡量水準的重要標準甚至是唯一標準,這就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工具與內涵的脫節以及多媒體材料的盲目照搬。
四、對策及建議
為了更好地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中,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做出改善:
1.運用CAI技術輔助教學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可以以積極而開放的姿態結合計算機技術、圖片處理技術、音視頻合成技術等相關知識,實現各個學科間的交叉,也就是運用CAI技術(computer-aidedinstruction)進行授課,從而使教學更加內涵豐富、生動有趣。以蘇軾的《定風波》為例,全詞為: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對該詞的講解過程中,為了表現出蘇軾面對被貶命運的超脫氣度,就需要呈現出風雨瀟瀟的自然環境以及詞人立于風雨中而泰然處之的神態,那么運用CAI進行動畫和音樂的制作就顯得十分必要且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