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大學教育論文
1校風建設:扶植創新型人才追求真理的奮發精神
校風是大學的文化核心和辦學靈魂。建設良好的校風,可以形成教書育人的優良環境,營造教師執教治學的濃郁氛圍,凝聚學生茁壯成長的精神力量。2000年諾貝爾獎獲得者迪爾米德教授說:“一所大學的質量并不取決于它所擁有的教學大樓,也不取決于它的實驗室和圖書館,雖然這些都很重要,但決定科學研究水平高低的關鍵在人。一般來說,即使有風景如畫的校園、汗牛充棟的圖書館、裝備精良的實驗室,但要是不能將最優秀的師資和一流的學生吸引到這些建筑物中來,那只能是金玉其表。”[1]寧波諾丁漢大學并不追求校園校舍的豪華氣派,而傾心致力于校風、文化、大學精神的內涵建設。恰如英國諾丁漢大學校長、寧波諾丁漢大學校長楊福家院士所講的那樣:“大學不僅僅是客觀物質的存在,更是一種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學的物質存在很簡單,儀器、設備、大樓等等。然而,大學之所以稱之為大學,關鍵在于它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學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嚴謹求實的文化,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負的文化,是崇尚學術自由的文化,是提倡理論聯系實際的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大度包容的文化,是具有強烈批判精神的文化。大學文化體現的是一種共性,其核心與靈魂則體現于大學的精神。”[2]這種認識觀念早已成為學校辦學和教書育人的“定海神針”。英國諾丁漢大學的校訓是“城市建于智慧”,重視人的因素,發展人的智慧。大學就是拓展人的智慧之學術圣地,是經濟社會建設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發動機。秉承這樣的理念,我們確立了“一流學術成就,一流國際人才”的校訓。其中,一流國際人才當然是創新型人才。校長楊福家曾經將“成就”二字解釋為:不是“刻意塑造”甚或“強行改造”,而是“引導完成”。也就是西方教育一詞的源頭拉丁文educare“引出或發揮”的意思[3]。組織一流學術、成就創新型人才的主要做法是:
首先,將中國最急需、國際最前沿,又是英國諾丁漢大學最具優勢的學科專業移植過來,保證教學院所設置的適恰性、前沿性和高起點,增強專業和課程建設的時代價值與學術意義。譬如,國際文化傳播學專業,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近年來在文化認同、傳播學、新聞學、藝術理論、電影文化學等領域的最新進展介紹給學生,幫助他們建立在全球文化多樣性理解上的國際視角;國際學專業,利用經典的與新興的國際政治學理論、歷史學成果,指導學生全面、客觀、批判地回顧過去數十年全球走過的發展道路,評價與分析當今國際社會的熱點問題;環境保護、低碳零排放、能源再生可利用專業,引入國際先進理念,探討學術發展前沿,運用工業化加快給人類地球帶來嚴峻挑戰的大量事實,揭示可持續發展原理,闡釋應對性策略。總之,目前設置的教學院所與學科專業,都是英國諾丁漢大學在歷次全英大學專業評估中的五星級專業。
其次,堅持從英國諾丁漢大學選派高水平的管理和教學骨干,面向全球公開招聘優秀中青年教學人員,優先錄用中國在海外留學的優秀博士。學校的歷任執行校長與各教學院所負責人,均為英國諾丁漢大學的管理高層和著名專家學者。如首任執行校長高巖教授原為英國諾丁漢大學副校長、亞洲文化研究著名專家;繼任執行校長彼得巴特利教授曾任英國諾丁漢大學副校長、英國皇家動物學會會長;前任執行校長羅杰•伍茲教授曾任英國現代語言大學委員會主席,2006年獲選為英國皇家藝術協會(FRSA)高級會員;現任執行校長尼克邁爾斯教授曾任英國諾丁漢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院長,曾經是該校比較年輕的教授之一。他們堅實的專業功底、成熟的教學經驗、卓越的學術成就、豐富的領導閱歷和頗高的國際知名度,確保了教育家辦學的專業水準和“教授治教”的大學傳統,體現出“內行領導”的學術凝聚力和“與世界接軌”的國際化視野。還有,就是依托英國諾丁漢大學的學術優勢,聘請國內外學術大師講學。旨在介紹不同領域的學術前沿,揭示相關課題的發展態勢,展現知識創新的非凡人生。從2006年開始,學校設立“諾貝爾獎大講堂”,先后聘請諾貝爾獎獲得者艾倫•麥克德爾米德教授、李政道教授蒞臨講演。設立“中國院士講壇”,相繼邀請中國科學院韓啟德、中國工程院徐匡迪、國家再制造重點實驗室徐冰士等院士親臨講學。設立“全球名人講座”、“諾丁漢大學教授講座”等,其中英國諾丁漢大學知名教授講座36場,國外專家學者講座127場。
相沐染濡,玉汝于成。短短幾年,形成了好學上進的校風環境與真做學問的濃厚氛圍。這里的師生嚴謹刻苦,努力認真,自由討論,平等對話,追求本真的科學精神油然而生。溫家寶總理2007年5月14日在同濟大學的演講中指出:“一所好的大學,不在高樓大廈……而在有自己獨特的靈魂,這就是獨立的思考、自由的表達。要通過討論與交流,師生共進,教學相長,形成一種獨具特色的學術氛圍,并不斷完善和發揚,影響越來越多的人”[4]。這就是校風、文化、精神的巨大凝集力量。狠抓校風建設,旨在扶植創新型人才追求真理的奮發精神。
2教學中心:夯實創新型人才學術積累的牢固根基
創新型人才需要知識,而且必須形成扎實的專業基礎,廣泛的專業興趣,洞悉學術前沿,了解發展趨勢,掌握科學方法,簡言之,即要求具備學術積累的牢固根基。學術根基必須在教學中鑄造。學校貫徹“以人為本”、“學生中心”的教育理念,突出教學,關注質量,創建“多元化”課堂,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發現,學會創新。
1)堅持各項工作“以教學為中心”
教學以往是、現在是、未來也一定是學校一切工作的中心環節。愛默生1838年在哈佛大學美國大學優秀生聯誼會上的講演中指出:“學院有其不可缺少的職責,那就是教授最基本的道理。但是只有當它們的目的是創造而非訓練;當它們在賓至如歸的講堂里聚集起每一朵天才的火花,在熊熊的智慧之火旁點燃起青年人心中火焰的時候,它們才能服務于我們。”[5]正是這種教學,也正是由于有了這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教與學,學校才能夠將課程目標轉化為學生的精神財富,把知識結構變革成他們的內在素質。圍繞教學中心,學校建立了符合《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原則精神的現代大學制度。即理事會討論發展規劃,制定經費預算,籌措辦學資金,提供后勤保障;校務委員會執行理事會決議,制定課程計劃,安排教學活動,做好質量評估與管理工作;黨委會負責“溝通”、“交流”、“監督”、“引導”,維護國家主權,保證辦學方向,傳播中華文化,協調合作關系。這個分工明確、機構簡約的高效率管理團隊,確保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一流教學水平的質量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