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衛生事業論文
作者:夏保京 吳少平 王鳳鳴 李曉慶 何軍 于洪典 單位:成都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成都醫學院人文信息管理學院
2009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必須加快建設一支職業化的衛生管理隊伍”。建立職業化的衛生管理隊伍,需要高素質的衛生管理專業人才。隨著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培養什么樣的衛生事業管理專業(以下簡稱衛管專業)人才才能受到社會的歡迎并且能夠在新的醫療體制改革中做出成績,一直受到業界的廣泛關注。要回答這個問題,有必要弄清高?,F今和過去培養的人才與社會需要的人才之間的差距、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以及在當前形勢下如何消除這種差距等問題。
1衛管專業人才的培養與社會需要之間的差距及分析
目前,衛管專業人才的培養與社會和用人單位的需求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脫節現象[1]。為了進一步摸清衛生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與社會和用人單位對公共事業管理(衛生事業管理)人才需求的現狀,筆者分別對四川、重慶地區二甲以上公立醫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及衛生執法與監督部門進行了分層抽樣,共向川渝地區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各二甲以上公立醫院等單位發出調查問卷38份,回收有效問卷36份,其中公立綜合醫院及??漆t院25份,行政部門有衛生局、衛生執法與監督部門等11份。
本次調查主要從用人單位對衛生事業管理人才的知識以及能力需求結構、人才需求概況、畢業生素質和能力與用人單位要求差距、畢業生綜合能力的評價等方面進行。在調查和回顧文獻的基礎上,借鑒服務質量差異模型(ServiceQualityModel),嘗試建立了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差距的模型(圖1)[2,3,4]。明確衛管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是促進衛管專業教育教學改革、保證期望質量和現實質量一致的重要基礎。建立差距模型的目的在于指導高校發現衛管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不匹配的根源,并尋找消除差距的對策。筆者認為,影響用人單位對高校衛管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滿意度的核心因素是用人單位對衛管專業畢業生的期望與用人單位對衛管專業畢業生的感受之間的差距。從以上模型來看,用人單位與高校人才培養之間主要存在5個差距:
差距1:高校對用人單位需要什么樣的衛管專業人才缺乏認識,提示高校應當充分了解社會需求和行業發展現狀,準確地了解用人單位希望什么樣的衛管專業人才。
差距2:高校沒有按照用人單位的需求設計合理的培養模式并加以實施,提示高校應當按照社會需求和用人單位的要求,設計較為科學合理的培養方案。
差距3:衛管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與衛管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之間的差距,提示高校應按照既定的培養方案不打折扣地完成培養任務,確保人才培養的質量。
差距4:高校對自身培養的人才質量缺乏了解和評價,缺乏對用人單位的跟蹤,還未與用人單位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提示應當加強與用人單位的信息溝通,及時對人才培養結果進行評估。
差距5:用人單位對衛管專業畢業生的期望與用人單位對衛管專業畢業生的感受之間的差距,這是5個差距中最重要的差距,衛管專業人才培養的重點就在于縮小用人單位的這一差距。
2彌合衛管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差距的對策
由衛管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差距模型可知,用人單位對衛管專業人才質量的評價是由用人單位對人才的期望與實際感知之間的差距決定的,而這一重要差距的形成又是另外4個差距產生的結果,即差距5=F(差距1,差距2,差距3,差距4)。所以,從影響差距5的4個差距入手,分析差距存在的原因,尋求彌合各種差距的措施,對縮小衛管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具有積極意義。
2.1使高校的感知與用人單位的期望相一致
差距模型中的差距1是用人單位想要什么和學校認為用人單位想要什么之間的差距。比如顧客去吃飯或許更注重飯菜的質量和味道,而不是室內的裝修和窗外的風景。引起這種差距的原因有:對行業發展動態缺乏了解,對行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缺乏必要的調研和分析,對用人單位的期望的把握和認識不準確,以及社會的快速發展、醫療衛生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用人單位多元化的需求使得高校對用人單位的期望的把握更加困難。對此,高校一方面可以通過加強對教師隊伍建設、加強學科建設、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改善基礎服務設施等措施來管理“供應”,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廣泛調研、把握行業動態、合理設計培養方案、建立學校與用人單位的協作溝通機制等手段來管理“需求”。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人才的“供應”與“需求”相匹配。同時,對于調研收集到的信息,要從用人單位的角度予以準確把握。比如,在衛管專業的醫學專業課程設置上,一些高校設置得很少,他們以培養職業化的管理人為目標,設計大量的管理課程,但是用人單位卻希望他們具有相當的醫學知識,才能準確把握醫學的基本常識和發展規律。因此,只有知道用人單位的需要,才能夠對用人單位的期望有更準確的把握。
2.2以用人單位的需求為導向設計人才培養模式
差距模型中的差距2是高校對用人單位期望的感知與人才培養模式之間的差距,其產生的原因在于培養方案問題,如培養方案的制訂過程缺乏系統性、未能將培養方案與人才培養定位聯系起來等;另外,目前很多高校衛管專業的培養方案都是由遠離一線的教學管理者制定,這樣的做法脫離了社會需求,導致培養計劃的適應性較差,不能滿足用人單位需要。當前衛管專業人才的培養應以市場為導向確立培養目標,調整課程設置,探索實踐教學模式,才能為不斷完善的衛生體系培養職業化的管理隊伍[5]。這要求我們首先要解決衛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自身的問題,消除設計中模糊不清和與目標定位相沖突的地方,合理規劃理論與實踐課程設置,合理選擇教學方法,確保教學不脫離實際[6]。同時,應改變管理者制訂教學方案的現狀,可主動讓教學的參與者和用人單位參與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課程計劃的設計以及改革,實現設計從以高校為主導到以社會需求為主導的轉變,這樣還能為后續的人才培養以及“產品”的就業創造良好的社會需求主體認同感。
2.3使人才培養的具體實施與人才培養方案相一致
產生差距3的原因主要有教和學兩方面:原因之一是執行教學任務的教師隊伍的問題,目前大多數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教師都沒有醫療管理一線的工作經驗。原因之二是學生的問題,人才培養與有形產品一個重要的區別就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因此學生對于教學的最終成效也負有一定程度的責任,當學生對衛管專業缺乏認同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不強時,也會導致教學效果達不到預期要求。要使制定的培養方案得到全面貫徹和實施,首先需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因為再科學合理的培養方案也僅僅只是一種“工藝設計”,必須有一流的“工程師”付諸實施才行。一方面需要加強衛管專業師資的培養,同時還需擴充教師范圍,可聘請衛生部門的管理者為兼職教師,通過授課和舉辦講座,讓教學的內容能夠更加貼近實際,避免“空中樓閣式”的空談[7]。另一方面也要通過各種手段調動教師參與教學的工作熱情。調查表明,現在的大學教育中,教師教育者的角色正在逐漸弱化,研究者、社會服務者的角色占據了主導地位,因此需要促進大學教師向教育者角色的回歸[8]。其次,要加強學生的管理,提高他們對衛管專業的認同感,督促學生認真履行學生的角色,通過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提高學生對衛管專業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