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課程改革論文
本文作者:馮瑛 游祥永 單位:重慶市江津中學校
當前,世界各國都非常關注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尤其關注課程改革,特別是他的核心問題———課堂教學改革。課程改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而課堂教學又是課程改革的主陣地。“十一五”期間圍繞新課程改革,新的問題、新的思路、新的實驗和新的經驗層出不窮。在這種新形勢下提高歷史課堂教學實效性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其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都極其重大。本文所說的“歷史課堂教學”是指中學歷史課堂教學,即中學傳統意義上的每節課歷史教學和廣義的由歷史教師按計劃組織的室內乃至校外的實踐活動。“歷史課堂教學”涉及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能力和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等問題。本文所說的“實效性”是指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進行歷史課堂教學改革中實際產生的教學問題,即通過什么途徑和方法能夠迅速增強歷史課堂教學效果,達到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知識,增強能力,培養創新精神的最佳效果。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反思、總結中,我們與各位同仁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積累了一定經驗,也發現了不少問題。從實踐操作層面看,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首先,課堂教學表面熱鬧,學生自主學習流于形式,“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陷入誤區。其次,在歷史課堂教學信息化的過程中,課件使用失當,教學藝術缺乏。在當前課堂教學中談及教學現代化時,似乎就是指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好像教學不用多媒體就意味著落后,沒有創新,結果流于形式主義。再次,在歷史教學內容上,從教材的選編到具體的教學環節內容的安排,仍然是上級規定是什么就是什么,教師說了算,學生沒有發言權,沒有參與的被動局面。這無疑會影響到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提高。最后,在歷史教學改革中,受中考、高考指揮棒的影響,課堂教學中只講考試的內容,以考試的效果評價課堂教學,忽視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這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最佳課堂教學效果。鑒于以上問題,我們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就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實效性進行了積極的思考,并探索出一些方法。
一、牢固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和重視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教學理念。新課程改革把“以學生發展為本”作為基本教育理念,這與江津中學“讓每一個學生得到最好的發展”辦學理念完全一致。新課程改革的內容很豐富,但有兩點我們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一是課堂教學要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回歸,我們以人為本,尊重教育規律,改變課堂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強調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讓學生用活潑多樣、易于理解、樂于接受、主動學習的方式方法去學習,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二是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強調在學習過程中有機貫穿價值觀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學生成長規律,關注學生個體發展,在歷史課堂教學實踐中落實有關課程改革新理念。
二、積極探索和創新歷史課堂教學方法,提高教學實效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師必須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這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前提條件。在教學實踐中,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精心設計新課導入。上好一堂歷史課,導語的設計十分重要。一個好的開頭,能成功導入新課,在課堂教學中牢牢抓住學生求知欲的心理,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營造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提高教學效率。如:在導入《抗日戰爭的勝利》前我先給學生講了一個故事:在重慶談判期間的一次燈謎會上有一條燈謎:小日本投降(打一中國古人名)。當時國民黨記者給的謎底是屈原,共產黨記者給的是蘇武。這一下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新課完后討論出了許多謎底,如毛遂、共工、蔣干等,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其次,充分利用教材插圖和歷史地圖冊,增強教學直觀性、欣賞性;幫助學生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記憶,克服學生死記硬背課本歷史人物、地點、年代等單純枯燥的知識。
如:《凡爾登戰場》、《南京大屠殺》等照片渲染激烈殘酷的戰爭場景;《孔子像》、《周恩來》以簡潔的線條勾勒出人物的神貌。最后,充分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創設歷史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歷史學科的特點之一是過去性,但教材由于其簡約性,無法具體、形象、直觀地再現歷史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人物的語言、思想、特定的心理活動,以及歷史遺址、戰爭,等等。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去創設情境,可讓學生有切身的體驗和感悟,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主動性,產生感情共鳴,輕松愉快地接受知識信息。如:多媒體展示“兩次世界大戰”的風云,“開國大典”的盛況,“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喜悅,等等。
三、積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教學實效性。自主學習是指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高品質學習,它不同于放任自流的自學,是在教師組織、引導下的學習。新課程要求學生由被動、依賴地學習轉變為主動、自主地學習。由此,自主學習成為當前課程改革倡導和推行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在這種背景下,如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對此,我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認識。
1.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讀書。引導學生讀書,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是歷史教師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適時教給學生相應的讀書方法;引導學生邊讀邊想,邊讀邊畫,邊讀邊記。引導學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較、綜合、聯想等思維方法,達到以讀促思、以讀促學的境界,讓學生切實地把學習看做自己的事情。
2.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提問。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有效途徑。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懸念,引導學生認知上的沖突,對所學知識表現出極大的關注,并發揮自主意識;在不斷“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新的感悟,尋找新方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如:在講授《秦朝的統一》時,學生提問:秦始皇為什么能夠統一六國?秦王嬴政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秦朝推行的郡縣制與我國現行的政治制度有什么聯系?秦始皇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為什么還稱他為“千古一帝”?我讓學生通過自己讀書、互相議論、自主探索解決問題,“以學生的問題不斷提出為教學的開始,至學生鍥而不舍地解決問題為成功的歸宿”。這樣的課堂教學十分具有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