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計算機應用管理論文
本文作者:李寶林 單位:內蒙古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目前,《計算機應用基礎》是高職高專院校所有專業一門公共必修課程,開設本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了解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知識、技術和方法,熟練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具有使用計算機常用軟件的基本技能。
1現狀與分析
《計算機應用基礎》有些內容盡管在中學已學過,但在深度和廣度方面,存在著嚴重不足,首先初、高中教學階段主要以興趣感知為前提,特別是高中階段,為了迎接高考,一般高中在高二階段,《計算機基礎》課程處于取消狀態,進入高職高專的學生看似懂得一些計算機應用知識,實際上對計算機硬件即主機和外圍設備等實體認識率不足百分之五十,計算機實踐操作能力除了打字好一點外,其它各項技術都很弱,實際上,對于計算機常用辦公軟件的編輯操作也不能夠獨立完成。就高職高專學生的學習能力來說,入學成績基本在200分到400分左右,可以說,自我控制力弱,學習興趣弱,學習能力弱,要想讓學生達到社會就業需求,存在著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上必須進行相應的教學改革,才能完成教學目標。
2課程性質和任務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一門計算機知識的入門課程,在了解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重點學習Office辦公實用軟件的操作技能和利于網絡進行學習及“各種資料”的實時查找。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熟練掌握并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在網絡環境下獲取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以滿足和適應信息化社會對大學生基本素質的要求。
3高職高專教育的形勢
高職高專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既要為人的生存又要為人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能力培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樹立能力本位的教育觀,強調學習主體通過行動實現能力的內化與運用,正是素質教育在職業教育里的體現。
4教學改革方向
“工作過程為導向”到“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開發是目前高職高專教學改革的指導方向,“能力本位”教育是高職教育的體現,主要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所以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改革主要是建立一種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是認知主體的新型教學模式,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改革。
5項目化教學方法的探討
項目化教學是將一章甚至多章知識點貫穿于一個學習項目中,通過實踐操作,感知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應用,根據高職高專學生的特點,理論學習存在著一定的困難,為此將理論教學貫穿于豐富多彩的項目化教學中,即體現了學生能力為本位,又增強了實踐操作技能,學生變得樂學、愛學,教學效果顯著。
6改革考核方式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實踐和應用。傳統的筆試只適合于測試學生對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及原理的掌握情況,因此,單獨進行筆試考核,并不能反映學生的實際水平。而上機考核則主要側重于測試學生對軟件或程序的實際操作的掌握情況,有利于促進學生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和應用能力,增設上機考核已是大勢所趨,為此,可初步嘗試參加“全國信息產業部計算機信息處理員認證考試”,取得國家勞動保障和人力資源部頒發的《計算機操作員》證書,使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得到認可,為就業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