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社會醫學論文
作者:駱云珍 錢林榮 李海同 李兆基 單位:浙江省嘉興市第二醫院 上海長海醫院
閉合性喉外傷一旦發生,常傷勢嚴重,如診斷不及時,處理不當,常危及患者生命或留下后遺癥。2000~2005年間我院共收治閉合性喉外傷11例,運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治療后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資料與方法
1臨床資料
11例閉合性喉外傷病例中,男性9例,女性2例;年齡14~48歲,平均30.2歲;外傷至就診時間0.5~48小時;11例全部為車禍造成的閉合性喉外傷。所有喉外傷患者中,輕度患者8例,重度患者3例。輕度者表現為喉痛(8/8)、聲嘶(8/8)、局部壓痛(8/8),輕度呼吸困難(4/8例),咳痰中帶少量血絲(4/8),皮下組織腫脹(5/8),皮下氣腫(2/8),縱膈氣腫(1/8),伴有無移位或輕度移位的環狀軟骨、甲狀軟骨骨折(3/8)。重度主要表現為傷后即出現喉痛、聲嘶、咳血,呼吸困難明顯,甚至窒息,頸部皮下組織嚴重瘀血、腫脹及壓痛(3/3),可有皮下氣腫(2/3),肌肉筋膜不同程度地被擠壓,下咽、喉黏膜組織裂傷(1/3),環狀軟骨或甲狀軟骨粉碎性骨折致喉腔變形(2/3),合并氣胸(1/3)。
2治療方法
2.1保守治療:對輕度閉合性喉外傷,我們采取嚴密監護下保守治療,包括臥床休息、霧化吸入及靜脈應用抗生素、激素等,同時要求喉體制動(包括禁聲、胃管或流質飲食等)。
2.2手術治療:對重度閉合性損傷行喉組織結構復位處理,術中在保留黏膜層的前提下清除血塊,鋪敷黏膜;聲門上及聲門狹窄術后置放喉膜,2周后拔除;聲門下狹窄術后置硅膠擴張管(“T”管),6個月后拔除,以防形成喉狹窄;同時給予鼻飼及應用廣譜抗生素;對咯血或頸部血腫者,仔細尋找出血處并予以結扎;出血嚴重患者及時止血、輸血、補液、維持有效血容量,保證心腦功能。
2.3短程心理治療:良好的心理狀態是影響患者治療的重要方面,喉外傷后患者常出現恐懼、悲觀、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不同年齡、不同病情的患者,其心理特點亦各不相同。我們根據具體患者采用Ellis理性情緒行為治療(rationalemotivebehaviortherapy,REBT)。結果本組閉合性喉外傷患者中,輕度患者經保守治療后全部治愈,隨訪過程中無任何不良后遺癥出現;重度閉合性喉外傷患者中,2例甲狀軟骨粉碎性骨折,術后1例痊愈,1例遺留聲門上狹窄;1例環狀軟骨粉碎性骨折伴一側環杓關節脫位,行“T”管安置手術,術后痊愈。
討論
閉合性喉外傷患者根據其喉外傷史、出現喉部疼痛、聲嘶及隨之出現的呼吸困難和吞咽障礙、咳嗽時偶有鮮血等,診斷不難。閉合性喉部外傷由于沒有開放性創口,故應采用間接喉鏡、纖維喉鏡或直接喉鏡等檢查,以發現喉腔內受損情況;采用喉部X線斷層攝片和喉CT掃描以發現有無喉軟骨骨折、氣管損傷等;若情況允許,在處理前或處理后常規攝X線胸片,以早期發現其他合并癥而及時治療[1]。外傷后行喉修復成形術,修復時間越早,療效就越佳。早期創面新鮮,軟骨容易復位于正常解剖位置,周圍供血好,易于愈合。晚期狹窄形成,喉軟骨錯位愈合,周圍瘢痕結締組織形成,血運不好,此時擴張很難使軟骨原位愈合,擴張時間長而不理想[2]。故應爭取盡早進行喉修復成形術。本組2例甲狀軟骨骨折患者在傷后10天內完成手術,術后痊愈;1例患者在傷后1月左右手術,術后留有聲門上狹窄。
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多種學科的研究成果表明,對疾病表現形式的認識,已由傳統的單因單果向多因單果以及多因多果的深層次的表現出來,因而對疾病的認識已不限于生物醫學模式,而發展成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3]。過去臨床醫師對待患者的基本任務是診斷及治療,重視患者的生物方面,忽視患者的心理、社會環境方面,導致許多心身疾病久治不愈。現代醫學模式則要求臨床醫師在了解患者疾病和病史時,應從患者的社會背景和心理變化出發,對患者所患疾病進行全面的分析及診斷,從而制訂有效的綜合治療方案。提高對患者的心理社會因素作用的觀察和分析能力,提高治療效果。
理性情緒行為治療(REBT)是一種相對短程的、綜合的治療和教育方法,適用于治療各種情緒問題,如焦慮、抑郁、適應不良、社交障礙和低挫折耐受性等[4]。我科收治的喉外傷患者全部是車禍患者,入院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懼、悲傷、焦慮等心理,而良好的心理狀態有助于疾病的恢復,故我科在喉外傷患者治療過程中除了機體的診斷和治療外,還很好地貫徹了心理支持治療。醫護人員首先應加強與患者的交流,與之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在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況后,應用科學的知識,及時正確地給予患者以解釋、暗示、鼓勵和保證等等。根據患者的個性、年齡、經歷、病種病期等不同采用相應的支持方式。例如:對一般患者可給予解釋和保證;對于預后較差的患者有意識地以某些成功病例給予鼓勵,使之堅強起來;對于年輕的殘疾患者則更多地給予激勵而避免一味地表示同情等等。同時還充分動員患者親友參與心理支持治療,說服其親友們不要在患者面前流露出悲觀情緒,要始終讓患者從醫護人員和親友的臉上看到希望,并且促使他們關愛患者,使患者充分感受到愛的溫暖等等。經過一段時間適應過程后,在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有效的護理以及家人的關懷與支持下,大部分患者能克服負性情緒的影響,積極主動樂觀地配合醫療護理工作,并取得良好的療效。
總之,喉外傷患者通常都是意外受到傷害,患者普遍存在恐懼、悲觀、焦慮等負性情緒,而這些負性情緒往往不利于患者的治療、康復。所以,在喉外傷的診治過程中充分應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