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新聞類論文
作者:王輝 單位:阜陽廣播電視臺
深度報道是新聞媒體加強輿論導向與輿論監督、增強競爭力、提升傳媒品牌、擴大社會影響、吸引受眾注意力的有力手段。繼中央臺一些注重深度報道的新聞評論性欄目推出后,各地方電視臺也推出了“訪談”、“追蹤”等形式的深度報道欄目,顯示了深度報道在電視節目中的強大后勁。地方電視臺一般具有顯著的地方性和濃厚的地域色彩,深度報道欄目的受眾是廣大的市民,其內容主要涉及城市及周邊地區發生的重大社會熱點新聞、輿論監督事件。這種鮮明的內容取向是地方臺深度報道最大的特色。另一方面是符合新聞價值的要素之一———接近性,包括地理上和心理上的接近。因為調查涉及的事情發生的地點就是在市民的周圍,輿論監督的力度更容易對他們的生活產生影響,與他們關系更密切,因而更為市民所重視。
一、選好題材是做好電視深度報道的關鍵
要做出受歡迎的深度報道一定要選好題材,筆者認為地方電視臺可以在具體策劃中圍繞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去尋找選題,但凡是生活中的熱點,都應該是廣大觀眾關心、感興趣的問題。
1、圍繞時政熱點做文章
新聞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在做深度報道中更應該發揮這一職能。深度報道最鮮明的特征在于題材重大、主題深刻、結構廣闊、富于理性色彩。圍繞當地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階段性工作重點進行宣傳,在反映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方面,深度報道具有其它新聞體裁無法替代的作用。2011年9月,《阜陽新聞聯播》為中共阜陽市委四次黨代會造勢鼓勁,專門推出“展示新成就喜迎黨代會”近10篇的系列報道,分別從阜陽黨建工作帶動經濟增長、投資環境改善、城鄉統籌、文化建設、人居環境、社會穩定和諧等方面進行全面而系統地闡述;2012年初又圍繞阜陽市委、市政府政府工作報告,策劃推出了“展望2012”、“縣市區委書記訪談”兩組相互補充、相互聯系的系列報道,選材典型,針對性強,同時又是多側面、多角度報道,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2、圍繞社會熱點找線索
社會熱點也是廣大人民群眾關心的焦點,如勞動就業問題、城建規劃問題、消費維權問題等。以這些比較敏感的社會熱點話題為選題,制作節目往往會引起受眾關注。每年3•15消費維權日時阜陽廣播電視臺《阜陽新聞聯播》欄目都會對上一年度全市消費維權情況做一期深度報道,邀請市消協負責人深度剖析一年來的消費維權特征,以及需要提醒消費者注意的地方,很受消費者歡迎。再如,每年高考后阜陽廣播電視臺《直播阜陽》欄目就以“關愛貧困大學生”為主題,利用深度報道節目的優勢,集中人力、物力展開集中式報道,由于前期策劃到位,節目制作過程中群眾熱情參與,社會各界在節目播出后,紛紛向貧困學子伸出援助之手,發揮了媒體作用,受到教育部門和社會各界好評。
3、圍繞生活熱點找選題
生活類選題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涉及范圍廣,熱點題材也多。在深度報道的策劃中應該不失時機的抓住這些選題,或分析評說,或啟發引導,必將吸引大批群眾參與。如近年來,阜陽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開設的民生類欄目———《田野風》,由于定位準確,針對農民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展開報道,并幫助他們解決農業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通過典型事例,不失時機地開展輿論監督,很受市民喜愛,欄目開設后收視率逐步上升。
4、再度發掘創新視點
現代傳媒競爭激烈,要尋求“獨家新聞”已是奢望。而新聞理論又表明,二度開掘新聞源,從而形成獨家視點和思考則同樣可以體現“獨家新聞”。一個成熟的欄目應該建構自己獨特的反映世界的視角,以敏銳的洞察力發現新聞中的新聞。所以地方電視臺做深度新聞時還可以從本臺或本地其他媒體所播發的新聞中篩選,找出有價值的報道線索,多角度、全方位的進行二次創作。
二、細致入微巧妙發揮電視做深度報道的優勢
在深度報道中可以通過現代電視技術手段,運用圖像語言,在傳播中將文字語言和畫面語言有機融為一體,再現事實面貌,表達意義價值。
1、盡可能用鮮活的畫面,較完整地陳述事實
一般來說,用記者在事件現場抓拍的反映事件梗概的畫面,或用事件發生后記者到事件發生地補拍的畫面,或用相關資料畫面都可以播出,但是播出效果卻截然不同。如一些電視臺在報道輿論監督新聞時往往使用暗訪機拍攝的畫面,雖然畫面質量不是太高,甚至還有大幅的晃動,但卻是最真實的事件記錄。所以說,用畫面語言較完整地陳述事實最有真實性,有助于把觀眾思緒帶到事件現場,能更好地調動觀眾的感情因素,有強烈的感染力。
2、正確調度畫面的景別,更好地表達畫面語言
畫面的景別是表達畫面語言重要的因素,合理地拍攝組接不同景別的畫面,才能滿足觀眾的視覺習慣和要求,才能達到最佳的觀看效果。一般而言,“兩極鏡頭”應用最廣泛、最有效。“兩極鏡頭”顧名思義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等不同景別中的“兩極”:全景和特寫。全景鏡頭具有交待環境、烘托氣氛的作用,特寫鏡頭具有表達細微部分、反映人物內心世界的功能。深度報道應更加重視“兩極鏡頭”的運用。
3、真實拾取現場同期聲
如果電視新聞在深度報道中只有圖像而沒有聲音就會失去其真實自然感,圖像本身也就失去了現實性和感染力。此外,在電視新聞中,讓新聞人物直接講話,比起用解說來代替,更為真實可信。特別是有些新聞內容,無法單獨用畫面表達,這時聲音就擔負著傳遞深層次新聞信息的任務,因而記錄和拾取新聞現場的同期聲是十分必要的,對電視深度報道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新聞現場拾取聲音時,準備工作要做得扎實而細致,既要充分考慮采訪話筒的拾取性能,又要考慮現場錄制的效果。對同期聲的錄制,切記一個原則,那就是不管后期制作能否用得上,都要全部錄音。
4、公正、客觀報道事件原委
深度報道偏重理性思辨,如果把握不好,會顯得主觀色彩太濃和感情渲染過重。必須把握好兩個定位:一是角色定位。記者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自己只是事件的反映者,不是法官。二是報道角度定位。新聞是用事實說話的,事實勝于雄辯。在報道中,用理論思辯深化新聞主題,強化新聞的社會意義,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是允許的,但不應過量運用。報道的重點還是要放在對深層事實的挖掘上,深層事實出來了,深層思想也就自然而然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