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基礎教育
本文作者:宋修玲 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教學研究室
教育的變革最終要體現在教學實踐中。而發生在學校、課堂中的變革總是細微的、漸進的。在討論基礎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科學管理取向之前,讓我們先來觀察下面三個生活中的具體場景或事件。場
景一:某課堂上教師們按照事先商定的主題選擇各自的觀察位置,或坐于教室前方綜觀全局,或坐于學生身側見諸于細微。大家手持不同的觀察量表(例表1、例表2),邊聽課邊記錄。課后根據記錄進行數據的統計,并分析得出推論,然后與授課教師進行交流討論。例表1[1]研究問題:活動中學生的參與廣度怎樣?說明:1.學生參與度可用學生參與活動的人數與參與態度來評定。2.學生參與的態度可分為:A興趣濃厚,認真傾聽,積極主動參加活動;B興趣一般,認真聽講,被動參與活動;C不感興趣,不認真聽,被動或不參加活動(發呆、走神、做小動作、和同桌講話等)。例表2[2]研究問題:課堂教學實踐分配之各種教學行為的時間分配如何?
事件二:某學校中為系統、全面、根本性地變革課堂,實現有效教學,在學業水平測試必修科目教學中開展了“基于標準的課堂教學與評價”的實踐探索。主要解決三個問題:1.你把學生帶到哪里(基于課程標準分解的教學目標)?2.你怎樣把學生帶到那里去(朝向目標的教學過程與方法)?3.如何確信你已經把學生帶到那里(發現學生學習結果與課程標準要求的差距)?通過“基于標準的教育與評價”建構了從模塊到單元、到知識點的教學目標體系、評價體系,讓每一個教學活動都有明晰的指向、確定的標準,讓教學行為與策略的改進有明確依據。這有效克服了當前高中課堂教學中存在的“越位、缺位、簡單依賴個人經驗”等現象,帶來了大面積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師也不再是僅僅基于經驗來判斷學生的學習效果,而是通過各種科學設計的評價方法來證明學生在學業上的進步,不斷獲得與目標緊密聯系的自己教到什么程度的證據,并引導學生走向成功。[3]
事件三:某工廠里正在進行工人搬運鐵塊的實驗。這個工廠的原材料是由一組記日工搬運的,工人每天掙1.15美元,這在當時是標準工資,每天搬運鐵塊的重量是12~13噸,對工人的獎勵和懲罰的方法就是找工人談話或者開除,有時也可以選拔一些較好的工人到車間里做等級工,并且可得到略高的工資。研究者觀察研究了75名工人,從中挑出了四個,又對這四個人進行了研究,調查了他們的背景、習慣和抱負,最后挑了一個叫施密特的人,這個人非常愛財并且很小氣。研究者要求這個人按照新的要求工作,每天給他1.85美元的報酬。通過仔細研究,使其轉換各種工作因素,來觀察不同的因素對生產效率的影響。例如,彎腰搬運,直腰搬運,行走速度,握持鐵塊的位置等因素,通過精細的觀察試驗,并把勞動時間和休息時間很好地搭配起來。研究者認為,工人每天的工作量可以由現在的12~13噸提高到47噸,工人并不會感到疲勞,采用計件工資制,工人每天搬運量達到47噸后,工資也會升到1.85美元。這樣施密特按照這種科學實驗的方式工作后,第一天很早就搬完了47.5噸,拿到了1.85美元的工資。其他工人也漸漸按照這種方法來搬運了,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很多。[4]
對比上述三者,我們可以找尋到它們之間的共同之處:明確的標準、科學的過程、可操作的工具、有效的評價。事實上,場景三發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是被稱為“科學管理之父”的泰羅(FrederickWinslow•Taylor,1856-1915)所做的著名的三大實驗之一。泰羅首次將科學的方法引入管理學,建構了科學管理的范式,開創了西方科學管理理論的先河。而事件二發生在近幾年的無錫錫山高中。錫山高中與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合作,實施“基于標準的課堂教學與評價”,在學生的學業成績提高和教師專業發展方面引人矚目。至于場景一,處在教學一線的老師們一定都不會陌生,課堂觀察已經從專家的理論逐漸成為日常教研活動的方式之一。什么是科學管理?泰羅對科學管理作了這樣的定義,他說:“諸種要素--不是個別要素———的結合,構成了科學管理,它可以概括如下:科學,不是單憑經驗的方法。協調,不是不和。合作不是個人主義。最高的產量,取代有限的產量。發揮每個人最高的效率,實現最大的富裕。”[5]這個定義,既闡明了科學管理的真正內涵,又切合了“基于標準的課堂教學與評價”模式的特點。"基于標準的課堂教學與評價”是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崔允?t教授及其團隊所指導的以課標分解方法、學習目標敘寫規范、目標導引教學和促進學習的課堂評價為技術路徑,并引入課堂觀察實踐活動來推動教師教學行為的改進,從而實現有效教學的模式。以課程標準的要求為出發點、運用科學的方法、注重團隊的合作、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正是它所倡導的。不難發現,科學管理的取向在基礎教育教學實踐中正在進行一場并不悄悄的革命。以南京市教研系統近三年的幾次主要大型培訓為例,更能印證這一點。
其實不只是南京,近幾年來,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研員之家已經為全國各地教研員開辦了30余期培訓班。以課標分解、課堂觀察為主題的教研活動、課題研究逐步從市級、區級專家講座、教師培訓、教研反饋向校本推進,成為教師日常生活的一個部分,改變著我們的教學活動方式。如同泰羅科學管理理論最初的遭遇相似,以課標分解、課堂觀察技術為特征的“基于標準的課堂教學與評價”無論在他的支持者還是反對者那里,都遇到了不同的解讀和闡釋。支持者認為“基于標準的課堂教學與評價”提供了明確的標準和可操作的技術手段,能夠成為落實有效教學、提高效率強有力的抓手。但是課標的分解技術對一線教師來說,無論是難度還是時間上都有困難,希望專家們把各學科的課標分解好,給一線教師去用。課堂觀察最好能把4維度20視角68觀察點量表全部開發出來,甚至提供一些量表的常模,比如一節課到底多少次提問算合理?一節課幾次合作學習合適等作為參考。反對者則認為教育是一門藝術,它的復雜性、場景性無法用機械的、技術的手段去研究;以生命的體驗、意義的獲得為標志的教育,是個性化的,難以用科學的邏輯、規范的話語、毫無生氣的數據來表達。面對這一有著鮮明科學管理取向的教學實踐變革,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它的工具性?它的核心價值在哪里?它的局限性又是什么?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回答將影響教學實踐改革的方向。泰羅科學管理理論和實踐的發展脈絡或許能給我們有益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