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當代農業經濟論文
本文作者:李峰 單位: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農業作為直接利用自然資源進行生產的基礎性產業,是人類對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影響和依賴最大的第一產業,其對整個國家和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我國當前的農業生產狀況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具體表現在資源嚴重浪費、環境質量下降、產業鏈條較短、經濟效益偏低等,因而需要尋找一種新的農業經濟增長方式、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循環農業經濟為解決這一難題提出了新的思路。大力發展循環農業經濟,不僅有利于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也是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解決“三農”問題的客觀需要。
循環農業經濟及其特征
循環經濟是對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的簡稱。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資源化(Recycling)”為原則,把傳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單向單環式”的線性經濟,改造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多向多環式”與“多向循環式”相結合的反饋經濟及循環經濟綜合模式,使傳統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集約型經濟增長模式。在宏觀層面上,循環經濟要求對產業結構和布局進行調整,將循環經濟理念貫穿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各領域、各環節,建立和完善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在微觀層面上,要求節能降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減量化,并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進行資源化利用,同時根據資源條件和產業布局,延長和拓寬生產鏈條,促進產業間的共生耦合。循環農業經濟是循環經濟理論在農業上的具體實踐。也就是運用可持續發展思想,結合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生態技術學等基本理論,采用循環生產模式,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建立農業經濟增長與生態系統環境質量改善的動態均衡機制,實現生態的良性循環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模式。其實質是在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術的基礎上,調整和優化農業生態系統內部及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物質和能量的多級循環利用,嚴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質的投入和農業廢棄物的產生,最大程度地減輕環境污染,把農業生產經濟活動真正納入到農業生態系統循環中去。
我國循環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業循環經濟在實踐中一定程度上扭轉了農村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的局面,但要徹底解決“三農”問題,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乃至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引領中原經濟區建設,還有許多障礙性因素亟待破解。
首先,思想上認識不足,觀念陳舊,循環經濟意識淡漠。在發展循環農業經濟的過程中,存在一些不正確的認識:一是沒有把通過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產品結構優化升級作為提高生產率的方法,且與循環經濟3R原則沒有直接的聯系;二是對如何科學推進循環農業經濟建設缺乏認識,盲目地只追求速度;三是傳統耕作方式仍是農業的主要生產手段;四是一些基層工作部門單純追求經濟增長指標,對循環農業建設引導不力,甚至制造人為障礙;五是農民總體文化素質較低,還達不到擔當循環農業建設主力軍的要求;六是對發展循環農業的宣傳推廣力度不足,尚未形成濃厚的輿論氛圍。七是陳舊落后的思想觀念對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制約嚴重。
其次,技術上研發滯后,科技體制改革不到位。科學技術是循環農業發展的關鍵。當前核心污染治理技術、廢物利用技術和清潔生產技術研發投入不足,先進適用技術尚未得到普遍推廣。在循環經濟的關鍵技術方面,主要靠某些大型企業單兵作戰,沒有形成企業間聯合攻關的局面,而且多數企業和經濟實體的工藝和技術裝備落后,資源綜合利用和環保產業技術水平較低,尚未形成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支撐體系。此外,環保產業技術開發能力弱,環保產品技術含量較低,城市垃圾資源化、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和高濃度有機廢水治理等重要領域的一些關鍵產品尚無我國自主的制造技術。
第三,資金缺乏,財政支持力度不夠,多元化的投資體系尚未形成。一是財政補貼制度設計不盡合理。現行政策中考慮環境保護與資源綜合利用的補貼項目僅限于少數幾項間接補貼,缺少必要的制度來實施農業支持政策;二是稅收優惠政策存在缺陷。現行稅收優惠政策尚未體現循環經濟理念,基本上沿襲了末端治理的傳統觀念。此外,現行鼓勵發展循環農業經濟的優惠手段比較單一,優惠政策相互不配套,各項政策相互沖突的現象時有發生;三是政府財政投入有限。與循環工業不同,循環農業的操作人和受益人大多是資金匱乏的農戶,依靠個人力量和小群體的能力根本無法滿足循環農業經濟中長期發展對資金的需求。因此,發展循環農業必須依靠財政的大量投入,而當前投入的財政資金還十分有限;四是大部分投資農業的投資人和企業急功近利,不愿意投資具有長遠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循環農業項目,只把眼光盯在那些周期短、見效快的項目。
第四,資源利用率低,水土流失嚴重,耕地生產潛力挖掘不足。隨著人口增長、土地沙化、流失等要素存在,我國耕地日趨減少。若要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加強對耕地數量、質量的控制,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確保有限的耕地資源的永續利用。但是由于風沙危害的程度仍呈上升趨勢,濫伐、盜伐、毀林開墾和亂占林地等現象在短期內難以根除,耕地資源已成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最為薄弱的環節和資源安全的潛在隱患。如果不加以強力保護,很可能會危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五,環境污染嚴重,農業生態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由于現代農業是建立在大量化學肥料、農藥基礎上的化學集約型農業,長期不合理地使用化學物質造成了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直接威脅到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產量上去了,但代價是巨大的,環境遭受到了嚴重的污染,給當代甚至后代子孫帶來了極大危害。此外,由于長期不重視清潔生產,我國農產品出口屢遭綠色壁壘,進而導致市場需求的不足,從而影響了當地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
發展循環農業經濟的對策
發展循環農業經濟,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若要取得實效,必須有相應的對策與措施。筆者認為,近期應著力加強的工作包括:制定循環農業發展規劃,加快構建循環農業技術體系,開展循環農業技術研究與示范,加快制定循環農業相關的政策法規,加強循環農業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加大宣傳教育與樹立循環農業發展理念等。其主要內容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