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林業項目論文
作者:丁娟 黃桂霞 馬焱 單位: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
一、項目介紹
青海林業資源管理項目是中國政府和澳大利亞國際開發署共同合作的林業項目,項目自2002年5月起在青海省實施,為期5年。項目旨在提高林業資源管理水平,為青海省的環境可持續性發展和脫貧做出貢獻。為提高項目的公正性,體現項目向弱勢者傾斜的原則,項目非常注重將社會性別平等納入林業項目管理。對項目參與者及參與機構進行社會性別與發展培訓,提高其社會性別平等覺悟,保障其有效運用社會性別理論和方法及相應分析工具,分析現存社會性別關系,將社會性別平等納入林業項目管理,并針對自己所負責的工作制定出促進婦女發展的行動計劃,以保證林業資源配置公正、合理、有效,是該項目的重要內容和要求。
青海林業資源管理項目辦公室于2004年4月采取公開招標方式征募國內機構來執行這一培訓計劃。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根據投標書的要求提供了投標材料并中標。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非常重視這一項目,成立了專門的項目組,項目負責人為丁娟,項目助理為馬焱、黃桂霞,并邀請了譚琳、劉伯紅、潘錦棠、鄭新蓉4位專家進行參與式培訓。參與者包括省縣兩級的青海林業資源管理項目辦公室員工、各項目縣的婦聯代表、鄉協調員和工作組成員,鄉委、鄉政府領導、就業服務中心、地方教育辦公室、示范區管理項目委員會女性成員及示范區管理項目村委會的男性成員,共120余人。在開展培訓之前,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搜集了相關資料,進行了專家咨詢、論證,針對培訓對象的需求,制作了專門的培訓教材,并提供了參考資料。
社會性別與發展培訓分省縣級和鄉級兩個層次進行。社會性別與發展培訓的目標是增強參與者社會性別敏感程度,理解性別意識在項目實施中的重要性,掌握性別政策與項目工作間的聯系,能夠描述林業資源管理項目中性別戰略的特點,并嫻熟地運用性別分析工具進行分析,把社會性別納入林業資源管理項目。培訓內容包括:社會性別平等及社會性別主流化;性別統計的閱讀與分析;以婦女為本/以人為中心的發展模式;性別平等納入林業項目的路徑及如何制定性別政策草案。
二、培訓方式
項目培訓采用講解、示范、研討、輔導、分組討論及其它項目的經驗分享的參與式方法進行。參與式培訓方法是目前國際上普遍采用的一種進行學習和研討的方法,它以親歷式學習為理論依據,讓學習者個體能夠參與到培訓、教學和研討中,與其他的學習者和培訓者共同學習、共同提高的培訓形式,強調培訓者與學員、學員與學員之間的多向交流活動。
1.參與式培訓受到基層群眾的歡迎
此次參與式培訓成效顯著,主要表現為:
一是短時期內實現了讓農民開口說話的目標。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大家普遍認為農民文化水平低,信息量少,很多問題都不懂,尤其是婦女,也就只能在家照顧照顧老人孩子,種種地而已。這種刻板印象加重了許多農民的自卑感,在公眾面前小心翼翼,不敢放開說話。此次培訓強調所有參與者都是平等的,大家隨時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這種培訓方式使參與者耳目一新,許多人都是在培訓開始時不敢開口,經過協作者的引導,都能由沉默轉變為積極地參與討論,勇敢地發表自己的看法。
二是參與熱情高。培訓中參與者平等交流,深感自己的人格受到尊重,自己的經驗能與人分享,自己的觀點受到關注,這樣極大地調動了他(她)們的主動性和參與熱情,許多人在培訓結束時還意猶未盡,希望能再有機會多點時間參與這樣的培訓。
三是實現了項目培訓目標。培訓期間監測評估非常及時,當天參與者就在事先制成的表格上以背對背的方式對培訓內容、培訓方法、教師的態度等進行評估,并提出建議和要求,協作者清楚培訓的反饋信息,及時對相關內容進行了調整。評估結果表明,培訓的預期目標得到了實現。
2.參與式培訓的特點
一是參與者的平等性。參與式培訓強調教—學雙方是平等的伙伴關系,老師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給予者,而是教學的協作者。在課堂上,協作者(老師)提出觀點,而后協助參與培訓的人員平等參與討論,集體對問題進行論證,尤其強調每個人都有話語權。比如討論“以人為本”,因為這個概念比較抽象,協作者就讓大家從每個人的需要談起,有人說自己的需要是想發財,有人說自己的需要是要健康,有人說是想當官,有人說是想要家庭美滿,等等,經過集體討論,大家認識到每個人的需求各異,但不同的需求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重要的,都被稱為優先需求,沒有高低主次之分,這便引伸出了大家應該相互尊重,深入淺出地使大家理解了“以人為本”的實質。
二是培訓方式的創新性與趣味性。培訓中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使大家的思維始終處于一種活躍狀態,很重要也很困難。協作者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根據學員們的實際情況,總結、試驗出了許多創新的多樣化培訓方式。比如協作者選擇發生在農民現實生活中的諸如家庭暴力、家務勞動等問題進行討論,這樣便使參與者感到這種學習討論對他們來說是有意義的,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他們也有話可說,這樣不僅激發了大家的參與熱情,活躍了氣氛,而且也較好地解決了集中大家注意力、開發自身潛力的問題。
三是參與的開放性和共情的培養。培訓教室桌椅的布置和老師的行為舉止為學員的學習創造了一個輕松愉快的交流環境。比如培訓打破了以往臺上領導講,臺下群眾聽的模式,大家集體圍坐在一起,共同討論,在交流互動中,協作者不斷鼓勵靦腆的學員和女學員多講,促進他(她)們在公眾面前的交流,增強自信心。曾有一位鄉長認為村民文化程度不高,接受能力差,不讓村民發言,而協作者堅持讓大家說,結果村民運用所學社會性別理論和方法搜尋影響婦女發展的障礙,說得非常好。在輕松自如的環境中,參與者能很好地進入角色,不再將問題看作簡單的討論,而是與當前的情景以及自身發展結合,設計自己的發展思路,選擇自己的行動方案,從而實現了賦權和能力的增長。
三、關于項目實施的思考
1.項目成功實施的條件
一是項目申請方對項目目標的認同和理解。作為項目申請方的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是國家級的婦女研究機構,一向主張社會性別平等主流化,因此對于項目的目標不僅高度認同,而且理解深刻到位。這是項目成功實施的前提。二是邀請有經驗的專家作為協作者參與到培訓中來。這次培訓邀請了國內著名的培訓專家,他們有多年的婦女研究基礎,更有多年的豐富教學培訓經驗,能較好地找到社會性別與項目的切入點。這是項目成功實施的保障。三是編寫通俗易懂的教材。在開展培訓之前,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搜集了相關資料,進行了專家咨詢、論證,并針對培訓對象的需求,制作了專門的培訓教材,經過課程培訓檢驗,項目組針對參與者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了調整,這些教材采用圖文并茂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思想和理論融匯到簡單的現實案例中,集理論性、通俗性、實用性、生動性于一體,深受參與者的歡迎。這是項目成功實施的基礎。四是參與者接受能力強。參與者積極主動,爭先發表自己的觀點,如在縣鄉級的培訓班里,每個參與者都從自己的生活中搜尋出了不平等的觀念和行為,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這是項目成功實施的重要條件。五是參與者來源廣泛。參與者來自不同部門,男女比例適當,改善了以往社會性別培訓中男性偏少的狀況。據參與者培訓評估問卷調查統計,參與者不分性別對社會性別課程有用性及目標評價皆給予較高肯定,這對于男女雙方攜手推進性別平等進程,促進婦女發展意義深遠。這是項目成功實施的又一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