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傳播論文
作者:張學波 林秀瑜 單位: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
一、研究問題提出
經典的教育傳播模式主要有直線性模式、循環式模式和系統化模式等,分別如拉斯韋爾“5W”模式、奧斯古德—施拉姆模式和貝爾洛的教育傳播模式。信息化環境中,新媒體的應用及其催生的新的傳播理念,影響著教育傳播模式。
1.新媒體技術改變教育傳播模式Web2.0下Blog、Tag、SNS、RSS、Wiki、Pod-cast-ing、SocialBookmarking、IM、Mash-up等新的應用形式,為教育傳播的應用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改變著教育傳播模式及其應用方式。
2.信息化環境中傳播理念改變教育傳播模式新的媒介環境影響著傳播理念,如以六度分割理論、長尾理論等為基礎的羅杰斯和金凱德的輻合傳播模式及史亞光、袁毅的社交網絡傳播模式,強調以信息技術為傳播媒介的參與者雙方共同創造信息、分享信息的動態過程與互動結構,為信息化環境中教育傳播模式的構建提供一種思路。
二、信息化環境中的自主學習傳播模式分析
Littlewood認為,自主學習主要是“學習者獨立作出選擇的愿望和能力”。所謂愿望是指學習者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的動機和信心;所謂能力是指既具備為自己的學習作出選擇的知識,又具備能夠執行自己選擇的技能。[1]在學習過程中,自主學習提倡個性化和在教師指導與監控下的自我導向的學習。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克服學習的隨意性,利用信息技術環境引導學生的自我反思和進步。研究者利用Moodle平臺設計網絡教學環境,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條件。[2]王懿等探索基于網絡的交互式自主學習模式對大學生英語寫作水平和動機的影響。結果顯示,基于網絡的交互式自主學習模式對提高英語寫作水平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學生的英語寫作學習動機明顯增強,尤其是內在動機得到顯著提高。[3]張伶俐開展了基于目標導向的網絡化英語聽力自主學習模式研究,不僅對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和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效果顯著,同時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4]以上研究聚焦了網絡自主學習中出現的主要問題:(1)自主學習中學生缺乏分層目標的引導;(2)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缺乏與老師、學生之間的交互;(3)自主學習過程中缺乏學習活動的設計。綜合上述研究和實踐,本文提出信息化環境中自主學習傳播模式,信息化環境中的自主學習傳播模式主要有學習目標分析、學習任務設計、學習情境設計、學習策略設計、學習過程監控和學習評價幾個部分。在信息化環境中,學生和教師交互使用互聯網的交流工具,共同分析學習者、學習目標;教師設計學習任務,學生根據學習任務細分學習目標;學習活動在信息化網絡平臺創設的學習情境中開展;最后由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分析評價。
三、信息化環境中的遠程教育傳播模式分析
德斯蒙德•基更指出,遠程教育是教育致力開拓的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里,在整個學習期間,學生和教師處于準永久性分離狀態,學生和學習集體在整個學習期間處于準永久性分離狀態,技術媒體代替了常規的、口頭講授的、以集體學習為基礎的教育的人際交流(這樣與自學計劃區別開來)。它相當于一個工業化的教育過程。[5]由于遠程教育的學生和教師處于準永久性分離狀態、技術媒體代替了人際交流,這種學習方式帶來的變革,在目前的遠程教育中存在以下問題:教學過程監控不得力、網上學習效率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水平低、教學支持和服務落后、教育資源共享程度低、評價方式片面等。[6][7]信息化環境中的遠程教育將有限空間的傳統課堂變為無限空間的虛擬課堂;信息的傳輸方式具有多樣性,利用各種媒體技術聯系師生并承載課程內容,提供雙向交流;真正使學生成為遠程教育的中心。薛偉提出了遠程教育中5S學習支持模式,其基本要素包括學習者、支持者、學習支持內容、學習支持策略和學習支持環境。[8]分為五個階段:提出支持需求、進行需求診斷、確定支持內容、選擇支持策略、評價并反饋支持效果。韋海梅在研究我國農村遠程教育模式和開展情況的基礎上,提出了農遠工程環境下的教學模式。模式強調以下幾點:1.以“學”為中心,注重學習者學習能力的培養;2.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習;3.協作學習;4.師生互動;5.教學過程的修改和學生學習的反饋。同時,在黃岡地區選取三所學校開展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在教學互動中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了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效益。[9]梅林在現有的孝感電大“一村一”基于“一網雙學”的三級互動傳播模式基礎上進行優化,構建多元互動傳播模式。[10]在及時有效的反饋渠道、互動的多元化和互動層次的深入以及互動的廣度擴大等方面進行改進,進一步完善其傳播模式,提高傳播效果。在新的模式中特別著重增強了互動,增加了反饋渠道。本課題組通過實踐提出了基于網絡視頻點播的農村黨員遠教“四位一體”應用模式,[11]從節目制作、終端接收、應用平臺和受眾四個方面構建網絡視頻點播應用模式,并提出了應用建議:建設精品課程和節目,建立優質教學資源庫;加強平臺建設,增加認知工具;增設接收設備,轉變接收模式;為受眾建立完備的反饋機制。根據上述相關研究,本文認為遠程教育的傳播模式應強調學習支持服務、協作學習及多元互動。據此提出信息化環境中自主學習傳播模式,如圖2所示。信息化環境中的遠程教育傳播模式包括學習內容支持、學習策略支持、學習環境支持等學習支持服務,在模式中教師和學生通過學習活動互相聯系,其間通過網絡平臺進行交互。教師與網絡學習平臺共同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持服務。
四、信息環境中Web2.0的教育傳播模式分析
Web2.0也稱為“讀寫網絡”、“參與式網絡”或“以人為中心的網絡”,被認為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二階段。[12]它是依據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論和技術實現的互聯網新一代模式。[13]典型的Web2.0應用包括Blog、Tag、SNS、RSS、Wiki、Pod-casting、SocialBook-marking、IM、Mash-up等。在信息技術環境中,Web2.0的應用形式越來越豐富。目前,Web2.0的教育傳播正走向組合多種工具來提高教與學的效果。例如除了將博客作為個人寫錄交流的工具外,還開始利用GoogleGroup郵件列表進行群體集思廣益的研討,利用Wiki進行網絡內容的結構化整理等。[14]席蓓蓓結合Wiki的特性構建了基于Wiki的社會性協作學習模式。[15]在這種學習模式下,學習資源、學習小組和成員角色是動態而富有彈性的,學習者可以根據興趣選擇參與或創建小組,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參與到協作小組的討論交流中來。教師通過Wiki支持平臺提供的管理工具可以更為便捷有效地監控和指導學習者。Web2.0技術使學習具有普適學習(UbiquitousLearning)的意義。普適學習不僅認可由于技術進步帶給學習者在時間上、空間上的便利性,更強調由此帶來的學習模式、學習方法從理論到實踐的普適性革新。[16]學習可以是教學計劃內的正式學習,也可以是隨時發生的非正式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