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科學傳播論文
作者:董宇翔 曲小敏 單位:北京電影學院 吳江市科學技術協會
自傳真電報發明一個多世紀以來,在科技力量的推動下,圖像傳播技術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從模擬信號到數字通信,從本地直播到星際傳播,從靜態圖片到三維動畫[1],并對現代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化在全球的迅速興起對科學傳播提出了新的要求,強調信息傳播的視覺化,使受眾能在短時間里快速地獲得信息。不管你喜歡不喜歡,“讀圖時代”真的已經到來。
1圖像的科學傳播現狀
1.1攝影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攝影雖然沒有繪畫、音樂等其他藝術誕生的時間久遠,但由于其可以客觀記錄世界、方便易學,從而深受大眾的喜愛,也因此廣泛流行,最終迅速成為一門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平民藝術。在我國,攝影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從事攝影的專業、業余人士的數量是其他國家所無法比擬和超越的。第十屆中國科協年會期間舉辦的“特大自然災害中的科技工作者攝影展”,給與會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在啟動2010年全國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的同時,面向全國征集科學DV、科普動漫、科技攝影作品,舉辦了首屆全國青少年科學影像節活動,吸引了眾多的科學影像愛好者。全國許多地方在科普宣傳周、科普日期間也都舉辦了科普攝影的比賽和展覽活動,進一步擴大了活動的影響。江蘇省吳江市每年都在科普宣傳周期間舉辦科普攝影比賽,2010年的第六屆科普攝影比賽,突出“堅持科學發展,走近低碳生活”這一主題,反映城鄉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共征集到作品257幅,經專家評審,《垃圾分類從我做起》、《綠色步行巴士》、《低碳宣傳進社區》、《市民科普游》等作品獲獎。縣以下農村的畫廊是科普宣傳的主要陣地,中國科協大力實施“站欄員”工程,目前,吳江市村村(社區)都有科普畫廊,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試點“電子屏”建設,根據村(居)民的閱讀習慣和需求,畫廊、掛圖、電子屏的宣傳形式也以貼近老百姓生活的圖片為主。近年來,吳江在學校、社區建設的“科學工作室”,創意布置了圖文并茂的科普窗簾,已成為城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1.2報刊、宣傳冊、圖書等各種科普出版物“濃眉(題)大眼(圖)”美國學者研究讀者讀報紙視覺移動的路線,通過用微型攝像機跟蹤發現,大多數讀者拿起報紙后,視線的第一落點是大幅圖片[2]。一圖勝千言。在當今的快節奏生活中,人們已經很少愿意花大量的時間去讀完一份報紙,簡單過濾圖片和標題已經成為普遍的閱讀習慣。于是,伴隨著讀者閱讀習慣和接受心理的變化,加之圖片本身就具有傳播的功能,圖片對報紙的作用日益增強。毫不夸張地說,圖片正以驚人的力量改變著人們的閱讀取向,以獨特的功能創建著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眼睛是人類最重要的獲取信息器官。越來越多的媒體在實踐中用全新的理念創造著全新的大眾傳播價值,傳統傳媒中印刷的攝影圖片越來越精美,新媒體的影像出版物在劇增,構成“讀圖時代”的主角之一。打開《北京科技報》,就像是瀏覽一本畫冊,封面文章《誰在造謠:火山酸雨降北京》,其背景是一張奪人眼球的圖片,中間巨幅的玉樹地震照片使“院士解說時下地震”這個理性話題多了點感性的畫面,增強了感染力。
1.3數字技術的突破大大提高了影像的傳遞速度、數量和質量在印刷時代,從攝影師拍攝一張照片到我們看到最終圖片,需要經過很多環節;但數字讀圖時代,只是彈指一揮間。人們在上海參觀世博會時用手機拍攝的照片,幾秒鐘之內就可以傳輸給別人。圖像是網絡傳播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同時在網絡中,影像獲得了新的生命,在傳播形式上也有了新的突破。Flash和幻燈片的出現是最典型的例子,他們讓攝影圖片等靜止的影像可以系列播放,從而使影像傳播有了新的方式。就我們目前所見,中國科普博覽提供系統完整、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科學權威的虛擬博物館,已初步實現特色科普資源的集成、展示和導航,形成了優秀科學圖片、科學動畫、科普報告等多媒體數字科普資源系統,成為中國科學院面向公眾宣傳知識創新、傳播科學思想、履行科學院科學普及的社會職責的重要平臺。在不到3年的時間里,中國科普博覽就初步實現了平臺化的轉變,不斷推出諸如像日全食直播、觀天巨眼、關注H1N1等一系列熱點專題。如今,只要你打開電腦,隨便進入哪個網站,很難沒有圖像的蹤影。《蘇州科普之窗》是由蘇州市科協主辦的全國優秀科普網站,曾經獲得過中國科協科普項目專項資助,《科普攝影俱樂部》、《會員優秀科普攝影作品展示》等欄目一方面吸引了許多公眾,另一方面美化了版面,成為提高網站點擊率的一個法寶。
1.4各種影視科普有了新的拓展科幻電影的魅力就在于展現未來或者未知的無限可能性,這正切合了人們的獵奇心理和潛意識里的神秘主義傾向,所以科幻電影能夠在電影史上經久不衰,成為電影的一個熱門門類。一部優秀的科幻電影,不僅僅是要創造一個可能性的未知世界,還應該能給觀眾以現實的印證和關于未來的啟發。2009年最引人關注的科幻片,是打破了《泰坦尼克號》十多年來所保持全球票房紀錄的《阿凡達》。《阿凡達》所反映的主題淺近明晰,但氣勢宏大,具有強烈的奇觀效應,能帶給人一種進入新世界的體驗。“電影是每秒24格的真實”,科幻電影所要表現的,是恐怖、驚奇背后帶來的思索,是對當代新出現的對人類社會造成深刻影響的科技力量的關注。很可惜,中國的科幻電影大片基本上是空白。同樣,電視科教頻道也顯得蒼白,科學題材節目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不能滿足公眾的需求。
2圖像的科學傳播探討
2.1圖像的科學傳播之優勢
2.1.1圖像是人類感知事物和認識世界的常見方法視覺傳播是每個人與生俱來并最早習用的表達、傳遞的技能,通過視覺圖像進行傳播的歷史源遠流長。圖像是文化的最佳大眾傳播語言,它可以超越時空、跨越地界,為全人類所共享,不受讀者不同語言的局限,是人類文化傳播中都能讀懂的一種共同語言[3]。
2.1.2圖片最大的力量就是真實圖像具有科學性、直接性、現場性、瞬間性、形象性、可復制性等特征。科學影像獨具魅力,既用于自然科學,也在社會領域被廣泛采用。遠至太空,近到人類自身的身體,乃至人眼難以分辨的微觀世界,都可以通過影像來呈現,攝影記錄方式是“照實記錄”,得到的影像幾乎和看到的景致“絲毫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