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有機農業發展論文
本文作者:呂迅 何慧麗 單位: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社會學系
關于有機農業的定義,有很多不同的表述方式。較為共識的是成立于1972年的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所提出的定義:有機農業是指所有能促進環境、社會和經濟良性發展的農業生產系統(或模式)。[1](p702)中國作為農業大國,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探尋適合本國國情的有機農業發展道路,在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嚴重威脅著國人身體健康的當今已經是迫在眉睫。[2](p58-62)
一、我國發展有機農業的制約因素分析
(一)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農業產業化所造成的嚴重后果,是我國發展有機農業的最大制約因素。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現代化和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在以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為產業發展調控主要手段的經濟發展環境下,在中國耕地資源僅占世界的7%、水資源占世界的6.4%、水土光熱配比的耕地不足國土面積的10%的極度緊缺地理資源基礎之上,農業的凈化環境等多元功能和價值日趨喪失,市場并沒有成為對此進行等價支付或補償的手段,農業越來越直接以“作為產業的農業,作為商品的農產品”的面貌出現。當前的農業“產業化”是以機械化、化學化、設施化以及經營的專業化、單作化、連作化為主線推行的,種種“化”的結果確實將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了出來,解決了糧食不足和供給不穩定的問題,進而滿足了大量流通和大量消費的高速增長時期對農產品的需求。但與此同時,農業的“產業化”也暴露出許多弊端和缺陷,石油能源、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成為必然,從而污染了土壤、水和空氣,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農業污染已經遠遠大于工業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成為面源污染最大的產業。[3](p1008-1017)農藥的大量噴灑不僅損害了農民自身的健康,還削弱了動植物的生命力,導致病蟲害的多發,由此引起飼料中抗生物質的添加和作物栽培中農藥劑量的增大,這種惡性循環加重了生態環境的壓力,也降低了食物的安全性。農業的這些以物質生產及其效率為至上使命的做法所派生出的諸多負外部效應,成為我國有機農業發展的最大不利條件。
(二)存在于小農生產者方面的群體特點、制度局限、技術和資金缺乏等問題。從事有機農業需要有知識、高素質的農民,而當前的現狀是越來越少的人愿意當農民,作為農民的人也越來越對農業的規律缺乏真正的認識。首先,從農村留守群體的特點來看。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發展速度的加快,在廣大欠發達地區的農村,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了工資水平較高的外出務工,從事農業勞動的農民,大都剩下了婦女、老人甚至兒童。他們沒有能力和精力從事重體力勞動和精耕細作,而此時,農業產業化帶來的機械、化肥、農藥的快捷、便利、高效恰好解決了他們因精力和體力不足無法精耕細作的問題,于是他們不去集農家肥,而普遍使用化肥,以達到高產的目的。其次,從小農經濟的制度本身的特點來看。家庭承包制的本質是恢復了傳統意義上的小農經濟。小農經濟天然地存在著這樣一個特點:保守和隨大流。由于農戶生產規模小,經營分散,生產農產品的數量有限,農民整體處于產業鏈的弱勢地位。分散的農民缺乏參與市場競爭所必需的信息資源和組織資源,特別是缺乏農業協會等類似的組織,從而成為一個極其容易被“誘導”的群體。[4](p100-103)追逐資本利潤最大化的涉農工商企業,在其資本下鄉過程中采用多種“花樣”,例如名人代言、抽獎、贈品等方式吸引農民購買“實惠”的農資產品,其中不乏假冒偽劣農資產品,這些化學合成物質長驅直入,深入到全國各地的農村。絕大部分地區的農民,不但缺乏定價權,而且難以辨別真偽,主要憑借經驗從事農業生產活動,村里人用什么化肥農藥,自家地里就用什么化肥農藥的現象十分普遍。在化學化、農藥化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中,大部分農民依然認為只要多用農藥、多施化肥就能高產,只要種植的作物高產就是好的栽培模式,忽視了對土壤、對環境的培育和保護。農民對有機農業的認識還遠遠不夠。此外,農戶也缺乏有機農業所需的資金和技術投入。當前,諸多風險下農戶資金和有機種養技術投入依然不足。農業生產中,勞動過程因作物種類的繁雜而多變,農業又具有生產的季節性和生產周期的固定性,受特定的自然條件的制約,因此,有機農業的生產過程充滿了風險的不確定性。同時,一個有機農業生產基地需要經過2-3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轉換期,這個時期生產的產品不是真正的有機產品,只能以普通產品的價格出售,對于普通農戶來說,經濟風險毋庸置疑,作為單個農戶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或者有機耕作的崇高信仰,很難承擔如此大的風險和負擔。再者,有機農業生產要求絕對不使用農藥、化肥,它需要大量的現代農業科技,例如微生物發酵技術、堆肥漚肥技術等,目前在有機農業的實踐中,還缺乏系統化的技術措施的研究,技術壁壘問題成為發展有機農業的一個關鍵制約因素。[5](p9-10)一般的農戶很難具有足夠的有機種養技術的吸收轉化能力支撐這樣的高風險和高成本。
(三)存在于消費者觀念和行為等方面的問題。產業化背景下的農副產品,從源頭、加工、流通等環節上均出現了很多的不安全因素,人們被動地消費這些食物,食用后,各種化學物質都會沉淀在人體內,最終就會生出很多怪病。[6](p54-80)這些現實問題雖然逼出了有機農業的發展,然而當前作為農產品末端的消費者對于有機農業的認識卻還僅僅停留在表層。由于種種原因,消費者只能被動接受有機農產品的信息,而由生產經營者提供的信息,如果沒有得到權威部門的認可,消費者就很難接受。在有機農產品的銷售過程中,信息的驗證問題十分突出,由于人為和非人為的原因,會不同程度地出現信息的漏損和失真,從而使消費者對生產經營者產生不信任等負面影響,最終制約有機農業的發展。信息不對稱以及信息失真問題對于消費者而言非常重要。當前,適合發展有機農業的地方大部分都是在信息閉塞、偏遠的農村,不管是有機農業本身的信息,還是有機農產品的銷售信息,都相對閉塞。[7](p4-7)有機農業有嚴格的生產操作規程和技術指標,而這些規程和技術指標,生產經營者必須掌握,但是消費者并不知道實際上是怎么回事。另外,公眾對有機食品的消費還不夠重視。當前消費者對高品質的有機農產品的認知和接受程度不高,消費需求并沒有受到充分刺激,消費者的購物習慣和認知習慣有待改變;同時,消費者與有機食品生產者之間缺乏對話,消費者對從事有機農業生產的農民存在偏見,來自消費者的排斥性對于有機農業的發展必然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