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教育論文
本文作者:李順琴 李興奎 羅曉云 李華 單位:云南農業大學
《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農林教育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重大戰略決策,是高等農林教育服務“三農”、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的歷史使命。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1],云南省高等農業教育面對這一重大歷史使命,有必要進行不斷深入的改革,來促進高等農業教育的發展和完善,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
一、立足地方經濟,服務三農
高等農業教育應立足地方經濟,服務三農,這是云南高等農業教育發展的基礎。目前,云南高等農業院校已經意識到立足地方經濟的重要性,通過各種方式,將高等農業教育與地方經濟的發展相結合,以促進區域農業經濟的發展為己任,為云南省“三農”服務。例如,云南農業大學在辦學思想上強調植根邊疆,服務三農,圍繞國家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重大需求,培育邊疆民族人才,并通過一系列行動來強化立足地方經濟,服務區域三農的意識。云南農大與會澤縣共同推出的“3+3”科教興農校縣聯合行動,以解決“三農”問題為目標,以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為重點,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專業人才為支撐,探索創新高校與地方雙向互動合作發展新模式。通過該行動,力求共建科技試驗示范基地、科研成果推廣應用基地、農業生產實習實踐基地,促進當地農業及相關產業發展;開展關鍵技術問題科學研究,共同承擔應用基礎研究和開發研究項目,引進和組裝農業高新技術項目,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促進當地農業科技進步;開展技術指導、科技培訓等,在種植業、畜牧業、生態園林建設、水力建設、鄉村數字化、農村市場建設、特色旅游開發、人才培養等13個領域實施32個項目。
農業人才的培養,還包括農村管理干部的培養。以云南農業大學為依托、由云南省委省政府牽頭成立的農村干部學院,成了云南省農村干部的教育培訓基地。農村干部學院利用云南農業大學的教學管理資源,針對農村干部的實際,努力通過系統規范的教育和培訓,提高云南省農村干部隊伍和農村各類人才的素質和能力,為做好云南省農業農村工作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和干部保障。該學院成立一年以來,已經舉辦了10期,為新農村建設培養了1500多名學員。立足于地方經濟,為區域農業經濟的發展服務,有必要組建一支專家隊伍對社會需求狀況進行調查了解,并提出相應的意見和建議,政府以此為依據來宏觀調控全省農業高等教育的人數及比例。云南農業高等院校也應參照本省乃至全國農林經濟發展的需要,考慮不同層次、不同學科專業的農業人才培養,總體人才培養方向應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性。
二、走“產學研用”一體化道路
云南高等農業教育應培養適應并促進社會發展的人才。因此,過硬的人才培養是云南高等農業院校的立足之本。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專業技能的提升、社會能力適應性的增強是高等農業院校發展的硬道理。四要素(產、學、研、用)處于高校體制改革與轉換這一動態系統的相關聯系之中,并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整體特性的制約下參與高校體制的運行與發展[2]。走“產學研用”一體化的道路是云南高等農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學校通過與公司、企業、科研單位等合作,為學生創造多種不同的教學環境,利用更多的教學資源,充分發揮不同合作對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把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培養實踐能力為主的生產、科研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更好、更有效地培養人才。“產學研用”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方式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大的平臺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在提升學生實踐應用能力方面具有更現實的意義。同時,“產學研用”一體化也利于高等農業院校將科技成果轉化成現實生產力,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與利用率,促進區域農業經濟的發展。而經濟效益又反過來提升農業院校的聲譽和地位,增強學生學農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學習動力,成為農業院校學生成才的催化劑。
三、實現區域特色化
特色化是指高校在辦學過程中對那些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符合教育規律,利于自身生存與發展的“特色”的自覺追求[3]。特色化是實現大學定位、使學校長期穩定地發展并不斷獲取和形成競爭優勢的手段[4]。區域特色化是一種戰略決策,是云南高等農業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而大學要實現區域化的辦學特色,首先必須增強戰略意識,加強戰略規劃。戰略規劃的制定,既要全面了解自身的優勢和各方面條件,也要深入研究區域經濟的特點及其走向。只有把好脈,找到學校與社會最理想的結合點,才能給學校的發展準確定位,才能確保學校良性運行[5]。云南高等農業教育需要結合地域農林及其經濟發展的特點來探索如何實現特色化。云南高等農業教育可充分利用云南省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以及少數民族資源等方面的優勢來實現高等農業教育特色化。特色化既包括專業設置的特色化,又包括發展模式的特色化。目前,云南農業大學的龍潤普洱茶學院已經探索出一條發展模式,即利用云南省的普洱茶資源,通過企業和高校的合作來共同發展農業教育,既培養了人才,也促進了云南省普洱茶的生產、開發及銷售。在專業設置上,可充分考慮云南省豐富而特殊的資源,探索高等農業教育的特色專業。如以野生植物為研究對象,可開設野生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專業,重點學習、研究并開發云南特有的植物資源,譬如野生菌類;充分考慮少數民族的聚居與植物使用的關系,可開設民族植物學等專業。
四、堅持內外開放化
開放化是云南高等農業教育持續穩定發展的外部條件。對于云南的高等農業教育而言,“開放”有兩個涵義:對內主要是以面向云南省農村人才培養為主的開放,也不排除面向全國農村人才培養的開放;對外主要是面向東南亞國家的開放。高等農業教育應服務于地方經濟,服務于社會主義的發展,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云南高等農業教育完全可以利用現有資源,對農村技術型和管理型人才進行教育和培訓,培訓方式可以在校集中培訓,也可以通過網絡教學進行人才培養,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來普及農業高等教育。在政府政策支持下,云南高等農業教育應積極拓寬與周邊國家農業院校的交流與合作,為東南亞友好鄰邦培養農業人才,同時也可以輸送一些學生到東南亞國家的農業院校學習,開拓學生的視野。在此過程中,為提高留學生培養水平,學校應鼓勵教師學習小語種,努力進行雙語教學,以減少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語言障礙,幫助他們更有效地學習農業知識技能和先進的管理方式。要實現開放的農業高等教育,網絡是一個重要的平臺。云南高等農業院校有必要逐步完善其網絡系統。一方面,通過遠程網絡教育來實現對農村農業技術及農業管理方面的培養和支持。當然,這更有待于政府對農村網絡的普及。另一方面,云南農業高校要通過互聯網將自身推向世界,吸引更多的留學生前來學習。要實現該目標,需要用多個語種的版本建設學校網站,除了通用的英語外,考慮到云南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還有必要采用越南語、老撾語、泰語、緬語、柬埔寨語等多種語言版本,真正將云南高等農業教育充分展現在世界舞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