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漢語言文學論文
作者:徐利英 古瑞芬 況翔 單位: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文學院
漢語言文學是一個傳統專業,在我國的綜合性大學以及師范類大學幾乎都有此專業,在精英教育的年代,高校設此專業主要是培養研究型人才和語文教師。隨著高校擴招,精英教育也隨即轉為大眾教育。社會需要的研究型人才以及語文教師都很有限,如何解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就業問題迫在眉睫。為此,筆者從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就業意向及社會需求進行調查,以期分析大眾教育時期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方向。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就業意向及社會需求調查
筆者2011年2月21日在專業的在線問卷調查平臺問卷星網站(www.sojump.com)上發布相關調查問卷,2011年5月25日結束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42份。此次填寫調查問卷的同學多為普通高校大一學生,一半以上的學生因為對漢語言文學有濃厚的興趣而選擇該專業。通過調查發現,盡管54.8%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畢業后想從事該方面的工作,但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就業情況了解不深,認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就業方向集中在語文老師、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記者、編輯、文秘、公務員及科學研究等六方面。通過表1可知,此六類方向多為傳統的行政及事業單位,大多數學生忽略了漢語言文學與市場經濟的聯系,不了解市場的發展對于漢語言文學素質的社會需求情況,從而影響了他們就業意向的選擇及判斷。為此,筆者對本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各年級學生進行了訪談,面對面了解他們對于就業的看法。大多數同學的就業意向基本上追求工作穩定,就業崗位大多集中在以上六個方向中;有部分同學表示想出去在社會上闖一闖,但對未來的發展方向很迷茫,不了解市場的企業中有哪些崗位可以讓自己學以致用。帶著這個疑問,筆者查詢了一些國內知名的招聘網站,調查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社會需求情況,以下以51job網站為例進行具體分析。
2011年6月4日,筆者在51job(http://www.51job.com/)網站上,用“漢語言文學”為關鍵詞進行搜索,能搜到1584條相關結果,招聘公司涉及教育、軟件、網站、科技、傳媒、房地產、旅游等各方面,由此可知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就業范圍非常廣。通過對上述結果進行分類搜索,文案及策劃類崗位799條,編輯類崗位512條,文秘類崗位201條,教師類崗位162條,企業文化類崗位111條,前臺類崗位27條,其它崗位21條(因有些崗位界限不分明,上述分類數據稍有重復)。由調查可知,傳統的就業方向語文教師的社會需求已經比較有限,逐漸趨向于飽和,而文案與策劃類崗位隨著文化產業的繁榮異軍突起,社會需求持續增長。編輯類崗位緊隨其后,但大多不是傳統的新聞或出版單位,而是隨著網絡的飛速發展,網站編輯存在較大缺口。隨后,筆者查閱了漢語言文學各類招聘崗位的具體崗位要求,通過統計、分析及比較,發現盡管每個公司的崗位要求各不相同,但多集中在文字表達能力、辦公軟件運用能力、思維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團隊精神、職業素養等六方面。經過分析整理,各類招聘崗位要求如表2所示。
與此相關,筆者調查了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對于大學期間必須獲得的以下知識及能力重要性的排序:A、出色的講演能力及一口流利的普通話;B、深厚的寫作功底,在各種雜志報刊上發表文章;C、出色的交際能力,在社團中擔任重要職位;D、具有正確的文藝觀點、語言文字觀點和堅實的漢語言文學基礎知識。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同學認為B和D的重要性超過了A和C,但多數學生認為當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模式較難讓自己獲得以上ABC三項技能。總之,隨著社會及文化的發展,市場對漢語言文學的需求不斷增長,各類相關崗位對于除文學基礎知識外的各項漢語言文學素質及個人能力的要求也不斷提升,但是由于普通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模式較為陳舊,大多還是以培養語文教師和研究型人才為導向,導致大多數學生不能根據社會文化的發展而拓展就業方向,無法適應市場需求,就業競爭力不強。為緩解社會需求與人才培養的矛盾,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模式改革勢在必行。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方向
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論及高校人才培養時明確指出:“注重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就業能力。”這是黨中央在新的世紀、新的時代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模式的改革方向也恰恰在于從知識教育向能力培養轉變,不僅要注重文學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的傳授,更要注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特別是獨立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對此許多高校在上個世紀末就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改造進行了嘗試與探索,大多數的做法還是緊跟市場,在人才培養方式上,設置“師范”、“新聞”、“文秘”等帶有職業導向的選修方向并設置相應的選修課程。這些做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改革僅限于一些選修課程上,基礎課及專業課程的設置基本沒有變化,因此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無法滿足崗位能力培養的社會需求,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的社會適應性不強,實踐動手能力較差。根據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能力需求,為了進一步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人才培養模式應以能力型人才培養為主,強化文學審美能力、文字表達能力、職業技術能力及職業素養的培育。
1、文學審美能力文學是一種審美活動,審美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一定的文學知識,更需要良好的文學閱讀習慣及文學審美經驗。傳統的培養模式大都強調文學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教學內容注重文學史知識及文學理論的傳授,文學審美實踐成為文學知識的演繹和附庸,忽略了學生文學閱讀興趣的培養。事實上,這種培養模式脫離了市場,脫離了職業活動的過程。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第二十章認為“如果實驗科學的進步有所表明,那就是除非作為‘做’的產物,否則就沒有所謂真正的知識和有效的理解”,因此文學審美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知識的記憶,更重要的是知識的運用。筆者認為如果將文學知識的傳授與當今流行的網絡、影視、游戲、動漫等相結合,更有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如從《功夫熊貓》出發挖掘中國的民族元素,從流行音樂的歌詞探討宋詞的流行及主題,從網絡游戲《三國》探討《三國演義》的諸多內容和價值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