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教育論文
本文作者:周蘭英 單位: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高職教育研究所
孟子,名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后人稱之為“亞圣”。他一生除收徒講學外,還周游各地宣傳其教育思想。孟子農業教育思想的很多觀點與當今農業職業教育的本質要求和價值追求內在相通,對當代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具有一定的啟迪意義。
一、樹立“施以仁政”的政治目標
孟子農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強調施以仁政,與農耕和農家的生活密切相關。《孟子•滕文公上》載:“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鈞,谷祿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他把仁政的開端與分清農家的田界聯系在一起,他認為匡正田界,井地可鈞,谷祿可平,是打擊暴君污吏,保護耕者利益的重要舉措。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1]即把百姓生活放在第一位,土地、糧食放在第二位,國君放在第三位,將“民貴君輕”和民為邦本的思想貫穿于農業生產的管理過程。他堅持“: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優民之優者,民亦優其優;樂以天下,優以天下。”在孟子看來,只有實施仁政,才能使民眾安居樂業,才能使個體思想與行為的內在規范達到社會的安定和社會關系的和諧。從以上可以鮮明地看出,孟子農政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仁政是保民的前提。為此,今天的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就要善于從中吸取精髓,在教育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新農村建設中,為政為官要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服務觀,時刻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確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執政為民理念,做好人民的好公仆,真正把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
二、奉行“以農為本”的經濟策略
農業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人的第一需要,農業不僅關系到人的生命存續,更會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安全、發展與社會穩定。孟子認識到要保證社會和諧發展,農業經濟是基礎,而“制產”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曰“: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2]他認為衣食是民眾生活的根本,要安民,就應發展多種農業經濟使民眾豐衣足食。人之為人,足食也。如果百姓能過上較好的生活,就能推行道德教育,社會就能穩定。“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3]可見,民生之本在食,足食之本在農,此自然之理也。“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4]這明確地表達了孟子十分關切民眾的生活,也深深了解農夫沒有基本生活保障,則社會穩定從何談起。另一方面,孟子又提倡薄斂。他主張既要保證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又要保證農民的基本生活水準。曰“: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5]在他看來,一是要耕種好田地,二是要減免賦稅。這正是保證民眾生活無憂、保障社會井然有序的重要因素。在談到交稅賦時,他告誡國君必須考慮農民豐年和災年收成的實際情況來征收賦稅,否則災年百姓就無以度日。他還主張農業稅只對耕者抽1/9,以此來富民和促進農業生產發展。孟子的“以農為本”思想里始終飽含著這樣一個理念,發展農業生產,提高農業生產力。今天看來,對人們如何進行農業職業教育,認識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農業生產是人類生存和“創造歷史”的首要條件。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6]可見,農業勞動特別是生產食物的農業勞動是其他一切勞動得以獨立存在的自然基礎和前提。江澤民指出:“我國十多億人口,八億多在農村。農村穩定了,農民安居樂業了,也就從根本上保證了我們國家和社會全局的穩定。”[7]因此,作為農業類高職院校,應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投身農村基層,服務“三農”事業,在發展農業、推廣農業生產技術中真正體現自我價值和人生意義,這與孟子“農本”思想的內核是一脈相通的。
三、提倡“生態優化”的哲理教育
隨著現代環境惡化、資源匱乏和生態失衡等問題日益突出,社會發展面臨嚴重的生態危機,人類生存面臨著重大的考驗。一方面,孟子的農業哲理教育要求人們尊重客觀規律,他將合理保護動植物資源的行為稱之為“養”。《孟子•告子上》列舉,齊國首都附近牛山上曾經有過茂密的林木,由于人們實施不顧動植物生長規律的采集業和畜牧業,造成了“牛山濯濯”的景觀,指出合理的“養”才能使資源不會枯竭[8]。《孟子•告子上》載:“雖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主張對生物要使其能自然成長而不為人所侵害。另一方面,孟子的農業哲理思想洞悉到人的實踐主體性,表現了人在改造世界的物質實踐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9]孟子十分重視對資源的保護和利用,要“取物以順時”,對于此《孟子》一書中有諸多論述,如“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10]。如果老百姓要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在發展農業生產同時,必須注意保護生態環境。孟子的生態哲理思想對于當代學生思考人與自然、經濟與生態、人與社會的尖銳矛盾以及為解決這些矛盾而產生的新思維提供了重要依據。十七大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建設生態文明”。因此,畢業生們在服務新農村建設中要認識到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