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文明論文
作者:徐瑩 單位:山東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新形態,它要求“人們在改造和利用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不斷克服由此產生的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有秩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的成果的總和”。[1]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從空域劃分上,主要包括城鎮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就我國國情來講,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更具有基礎性的地位。其建設效果如何,直接影響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全面發展和突破性的飛躍。當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仍在惡化,農民的生態道德意識仍較淡漠,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亟需道德上的引導與維護。因此,對農民開展生態道德教育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由之路,其實質是要求廣大農民以道德理念去維護農村生態平衡、環境保護以及不可再生資源的持續利用。本文從開展農民生態道德教育的邏輯起點和現實必要性分析入手,探討農民生態道德教育的特點、價值訴求、主要內容及方式方法,希冀對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有所裨益。
一、邏輯起點和必要性分析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的數量和比重較大,廣大的農民群眾必然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我國農民的文化素質仍然較低,思想道德觀念較為落后,掌握和運用農業科技水平不高,環境保護的主人翁意識薄弱,導致農民往往呈現出一些無意識、不自覺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如亂砍亂伐樹木、私自開采礦源、不合理地使用農藥化肥、大量焚燒秸稈或棄于河湖溝渠或棄于道路兩側、污水亂潑、糞土亂堆、垃圾亂倒等等,很容易造成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環境污染、傳染病流行等現象,正是這種行為及其結果的長期累積且得不到有效控制,致使農村生態問題得不到根本的解決,直接影響和制約著農村生態文明的建設。正如有些學者指出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正在逐步地、以隱蔽或公開的方式瓦解著中國農業的基礎條件,對中國農村進行著系統的破壞和顛覆[2]。求根溯源,其根本原因在于農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知膚淺,更多的是單方主張人類對自然的權利,毫不顧忌地甚至破壞性地從自然中占有資源、取得利益,而沒有保護生態、善待生命、尊重自然、遵循規律的意識和行為。這種矛盾給農民生存和社會發展帶來了一定程度的風險和傷害,致使農村生態危機成為當代農村揮之不去的存在性焦慮,實踐中廣大農民也通過思考和調整人和自然的角色定位來尋求解決危機之道。因此,我國農民生態道德意識的現狀和解決農村生態問題迫切性,應是開展農民生態道德教育的邏輯起點和最大的現實必要性。除此之外,若要充分認識當前開展和加強農民生態道德教育的重要意義,還要從以下視角去認識和把握農民生態道德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的必要性:
第一,是科學發展觀的理論訴求和內在要求。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觀認為,人類應該尊重和善待自然,應該在充分尊重客觀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科學發展觀與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在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是一致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內核。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性,其內在要求“就是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一代地永續發展。”[3]因此,在農村對農民開展生態道德教育既是科學發展觀的理論訴求,也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科學發展觀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第二,是深入推進農村改革的現實需要。2008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要求:“按照生態文明的要求,發展節約型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4]這個要求,包含著濃重的強化農村生態倫理建設的意蘊,指出了深化農村改革需要生態倫理的導向和維護。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首要的是強化農民生態道德意識,培養符合生態道德要求的行為習慣,而注重和加強農民生態道德教育則是實現此目的的必由途徑。
第三,是全面培養社會主義新型農民的有效途徑。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在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中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5]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同時也強調,“新農村建設要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素質,促進農民的全面發展,這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環節”。[6]從新農村建設的根本要求和建設實質來看,新農村建設蘊含著科學發展觀的總體要求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訴求。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解決農村生態危機的重任,需要全面發展的、具備生態德性的新型農民來擔當,只有具備處理好人與自然關系的能力和素質才能保證農村的和諧、可持續發展。因此,需要通過加強生態道德教育來促進農民的全面發展、樹立科學的生態道德價值觀,這不僅能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要,也符合生態道德教育是社會教育、全民教育、素質教育和人格教育相統一的本質屬性。農村生態道德建設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生態道德教育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環節和有力保障。在我國特定國情下,只有高度注重并確保農民生態道德教育取得實際效果,真正培養出理性生態農民,形成農村生態倫理文化,才能使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有根本性的突破。
二、面臨的問題和主要內容
準確了解和解決農民生態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是確保生態道德教育效果的前提。當前,我國農民生態道德教育仍處于初始階段,盡管在個別經濟發達地區對農民開展了一些生態道德教育,但多表現為一些倡導性標語的提示、政府政策性的要求等方面,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沒有準確把握住農民生態道德教育因其空域、對象的特定性而面臨的問題。一是教育對象自身生態道德基礎薄弱。客觀地講,我國農民目前整體文化水平較低,接受教育的水平和深度也相對較差,廣大農民對生態問題更多的是感性體悟,而缺少對生態倫理知識系統學習和理性認知。二是農民生態道德教育的資源不足。主要表現為:從事農民生態道德教育的教育者較少且自身水平有限,從事農民生態道德教育研究的教師、學者匱乏且研究深度不夠,普及農民生態道德教育讀本、書籍甚少且針對性不強等等。三是缺乏有效的教育平臺和手段。特別是在經濟欠發達、地處偏遠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較差的農村,有線電視、互聯網等可以用于教育宣傳的現代媒體手段不具備或不普及,用于開展成人教育的校舍、場所較少或沒有,基層政府也很少組織針對農民開展生態道德教育的宣傳活動、實踐活動等,極大限制了教育活動的開展和深入。這些問題和不足的客觀存在,要求開展農民生態道德教育應把握以下幾點:第一,教育過程的循序漸進,堅持從基礎抓起,從生態知識ABC入手,培養農民基本生態倫理認知;第二,要注重教育內容的通俗性、易懂性,針對農民知識水平組織教育素材、設計教育方式;第三,要把教育過程與農民生產、生活的實踐活動密切結合起來,貼近農民、農村、農業實際,通過實踐體驗培樹生態道德意識。農民生態道德教育也因其教育對象的特殊性規定了教育內容的特定性。筆者認為主要從以下方面考慮和把握農民生態道德教育的內容:一是開展生態狀況和生態危機后果的教育,增強農民的生態危機感和保護自然環境的責任心;二是開展生態科學知識的教育。“生態科學知識不僅是生態道德教育的理性基礎,同時也是培養生態道德情感的認知基礎”[7],加強生態科學知識的普及,能夠深化農民對生態問題的認識深度,進而對人與自然關系有系統和深入的把握;三是加強生態法制觀念教育,加大對土地、森林、草原、環境保護等法律規范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農民知曉并遵從相關法律規定,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行為;四是加強生態道德觀念的教育,主要包括生態價值觀、農村可持續發展觀念、生態家園觀念、綠色消費觀念、生育節制觀念等,通過教育轉變農民的生產、生活中秉持的陳舊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