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現實教育論文
作者:曹宇明 單位:河南教育學院
江澤民同志曾經號召我們“進一步學習和發揚魯迅精神”。他指出:“作為中國人民為求得民族解放和社會解放而進行百折不撓斗爭的偉大代表之一,魯迅是不朽的戰士,他的作品和思想是鼓舞人民從事新的歷史創造活動的永具生命力的精神遺產。”他強調:“我們在革命時期需要魯迅精神,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中同樣需要魯迅精神。”①響應江澤民同志的號召,作為德育的重要渠道、選有大量魯迅作品的語文課,就應該努力開掘魯迅作品的現實教育意義,充分發揮魯迅作品的現實教育作用。
縱觀選人中學語文課本的魯迅作品,在其產生的年代,曾發揮過巨大的戰斗作用,有力地配合了中國人民民族解放和社會解放的偉大斗爭,在今天仍有著深刻的現實教育意義。遺憾的是,由于種種原因,中學語文課在教學這些作品時,并未能很好地開掘其現實教育意義。有的教師僅結合時代背景,講這些作品在當時的作用;有的教師片面強調時代性,忽視甚至否定這些作品的現實教育意義,只把這些作品作為讀寫聽說的訓練材料。語文學科具有“思想性和人文性”,“社會性和綜合性”②。語文教學必須體現思想教育功能,尤其要體現現實教育作用。魯迅作品中多方面的現實教育意義,使其成為現實教育的重要憑借。現列舉以下幾個方面
一、愛國主義精神
選人高中語文課本的《<吶喊>自序》一文第一句是“我青年時期曾作過許多夢”。讀過全文就會知道,這里的所謂“夢”,就是對祖國新生、富強的憧憬。文章接下來寫了作者的經歷和思想發展過程。為發展實業,他告別慈母不顧奚落到N城進了K學堂;后來看到庸醫誤人,為了救治病人的疾苦,戰時當軍醫,促進國人對維新的認識,毅然東渡日本學醫;再后,看到體格健全、健壯的國民只能作示眾的材料和看客,想到“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又棄醫從文。從文中經歷了挫折、苦悶和思索,終于寫起小說來,為革命而吶喊,以“慰藉在寂寞中奔馳的猛士”。在這里,一顆對祖國無限赤誠的愛心躍然紙上。離家鄉—到日本—回祖國,學礦業—學醫學—搞文學,經千辛歷萬苦,完全是為著祖國。當時是什么樣的祖國呢?“風雨如磐”“萬家墨面”,充滿“濃黑的悲涼”的“非人間”。對這樣的祖國,魯迅不是嫌棄,不是逃避,而是更加熾烈地熱愛她,用自己堅韌不拔的斗爭去改造她,使她新生,促她富強。這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多么寶貴,多么崇高!20世紀90年代的祖國,早已今非昔比。我們推翻了反動統治,趕走了帝國主義,經濟文化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國際地位空前提高。只是由于我們起步晚,我們的經濟還處于落后狀態,與先進國家還有差距。面對差距,應當怎么辦?有些人竟采取鄙棄的態度,逃避的態度,對洋人的一點施舍,趨之若鶩。魯迅若有在天之靈,一定怒斥他們為“不肖的子孫”。我們要唾棄這種棄宗忘祖、崇洋媚外、唯錢是圖的人。我們要高舉愛國主義的旗幟,學習發揚魯迅的愛國主義精神,以愛國為光榮,以損害祖國利益、尊嚴、榮譽為恥辱。
二、對帝國主義的認識和批判
選入語文教科書的魯迅作品,反映了魯迅對帝國主義的清醒的認識和深刻地揭露批判。選人高中語文課的《拿來主義》一文提到帝國主義“拋給”中國的,有鴉片、舊槍炮、香粉、電影及剩余農產品。并指出這一方面是磋來之食,更重要的是帝國主義別有用心,我們必須警惕。選人初中語文課本的(友邦驚詫論》進一步揭露了帝國主義的罪惡行徑。魯迅寫道:‘舊本帝國主義的兵隊強占遼吉,他們不驚詫;阻斷鐵路、追炸客車、捕禁官吏、槍斃人民,他們不驚詫;中國國民黨統治下的連年內戰、空前水災、賣兒救窮、砍頭示眾、秘密殺戮、電刑逼供,他們不驚詫,在學生的請愿中有一點紛擾,他們就驚詫了!”寫到這里,魯迅已怒不可遏,接下來怒斥道:“好個國民黨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東西!”文章還揭露了帝國主義的所謂“文明”,只不過是個面具而已。它們的所作作為,早已撕掉了他們“文明”的面具,竟然還“擺什么驚詫的臭臉孔!”這種對帝國主義的認識和批判,今天仍有現實意義。現在,我們雖處在和平、發展的時代,但國際敵對勢力一直亡我之心不死,只是策略有所轉變。他們經常對我們國內事務說三道四,造謠誣蔑,不時地表示什么震驚(類似驚詫)、譴責、恫嚇,甚至制裁。這些我們必須正視。我們要學習魯迅,對帝國主義保持高度警惕,識破它們的本質,揭露它們的陰謀,痛擊它們的破壞活動。
三、倡導博采眾長,反對全盤西化
魯迅倡導博采眾長,勇于創新,主張吸收古今中外各個國家一切長處。《拿來主義》一文,講到了對待外國文化和民族遺產的態度,他主張首先要“拿來”,“占有”。這篇文章的最后強調:“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這已成為一句有名的格言。要創新,要發展,就要吸收別人的長處,就是要“拿來”。人是這樣,文藝是這樣,國家也是這樣。我國今天的改革開放,正是實行拿來主義。不管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不管是哪一個國家的,只要有利于我國的發展,就要拿來,這是強國的必經之路。當然拿來不是全部吸收,要挑選,之后,“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全部擯棄、全部吸收都是錯誤的。魯迅在這里用了一個著名的比喻:一個青年得了一個大宅子,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但是如果反對這宅子的舊主人……徘徊不敢走進門,是屏頭;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燒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是混蛋;不過因為原是羨慕這宅子的舊主人的,而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整進臥室,大吸剩下的鴉片,那當然更是廢物”。這個比喻鮮明地徹底地否定了全盤西化的主張。全盤西化論者,必然否定祖國的文化遺產,那就是混蛋;他們全部吸收外國的一套,“整進臥室,大吸剩下的鴉片”,更是廢物,是要壞大事的。
四、鮮明的馬列主義文藝觀
選人中學語文課本中的魯迅作品,表現了魯迅先生鮮明的馬列主義文藝觀。首先,是為誰服務的問題。(<吶喊)自序》里說得很清楚,魯迅寫小說是為了喚醒在“鐵屋子里”熟睡的人,“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勇士”,“毀壞那鐵屋子”。他棄醫從文的初衷也是改變國民的精神。—為祖國服務、為革命服務,旗幟何等鮮明!其次,由誰領導的問題。在《<吶喊>自序》里魯迅回答得斬釘截鐵:“當然須聽將令的。”這將令就是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李大釗等人。這篇文章還寫道,由于那時的主將不主張消極,他就不惜用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里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再次,文學的階級性問題。選人高中語文課的《文學和出汗》,用巧妙的比喻,生動形象地闡明了文學是有階級性的。這篇文章和選人高中語文課本的《“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一文,還深刻地批判了所謂超階級的文學。第四,創作的源泉問題。選人高中語文課本的(答北斗雜志社問一創作怎樣才會好?)第一條就是“多看看,石看到一點就寫”。第七條,“不相信小說作法之類的話”。這里用極通俗簡明的話說明了一個根本的文藝觀點,即生活是創作的源泉。要創作出好的作品,作家必須深人生活。第五,文藝的大眾化問題。《答北半雜志社問》還寫到“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誰也不懂的形容詞之類”。這是要大眾化,讓廣大讀者看得清楚明白,不故弄玄虛,裝樣子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