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特殊教育論文
作者:周坤 潘明 單位:安徽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巢湖建筑工程學校
隨著全社會對殘障學生的關注和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育改革的深入,課余體育訓練已成為特殊教育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學生康復、發展學生身體、增強學生體質、豐富學生課余文化生活、培養學生體育興趣、形成終身體育意識的重要途徑[1].因此,對特殊教育學校課余體育訓練工作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安徽省特殊教育學校課余體育訓練現狀
1.1參訓殘障學生情況在所調查的17所安徽省地市級特殊教育學校中,共有248名殘障學生參與課余體育訓練,其中男生為202人,女生為46人,參與課余體育訓練的學生主要是語音類、視力類、智力類的殘障學生,分別為171人、35人、42人.可見,特殊教育學校參加課余體育訓練的男生遠遠于女生,同時參訓的語音類殘疾學生要明顯多于視力和智障兩類殘疾學生.通過調查顯示,殘障學生通過參與課余體育訓練,最大的收獲是增強自信、磨練意志(占38.3%),其次是增強體質(占29.8%),再次是增進與教師、同學、比賽對手的交往(占20.2%),而運動技術的提高、競技水平的提升只是少部分參訓學生所追求的價值(占11.7%).此外調查還發現,殘障學生參訓的動機依次是:對體育運動具有濃厚興趣(占46.8%)、為了集體榮譽(占23.8%)、挑戰自我(占16.9%)及健身康復(占12.5%).
1.2體育場地、器材、經費情況安徽省特殊教育學校體育場地總量較少,各校對體育場地的擁有率較低,且體育場地面積具有較大的個體差異,在被調查的特殊教育學校中,體育場地面積最小的學校僅有200,最大的學校有4000.在17所地市級特殊教育學校中,4所學校有田徑場,15所學校有籃球場,3所學校有排球場,4所學校有足球場,10所學校有室內乒乓球房,4所學校有體育康復訓練室.場地設施不僅數量不足,且“常人化”的特點較為突出,與普通學校的場地設施幾乎沒有差別,不符合殘疾學生的身心特點.例如國家規定:盲校體育場地設置要求“適宜視力殘疾使用的環形跑道或直道,除少部分留作硬地外,宜鋪設草坪[2]”,但幾乎所有學校的體育場地都是水泥地或沙土地.調查顯示,有70.6%的特殊教育學校認為現有的體育器材種類和數量不能滿足學校體育訓練的需要,且多數特殊教育學校現有的體育器材比較陳舊和老化,使用年限較長.教練員制作簡易訓練器材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不高,目前僅有2所學校在訓練過程中能夠使用自制的簡易器材進行訓練.調查得知,安徽省特殊教育學校體育經費投入普遍較少,經費投入最高的學校為2400元,投入最低的學校僅有300元,平均體育經費為1500元.特殊教育學校體育訓練經費主要來源于國家劃撥的教育經費(占88.2%).在訓練經費使用范圍方面,用于場地建設和添置訓練器材所占的比例很小,訓練經費通常只能保證購買參賽的服裝(鞋)、發放訓練津貼和獎金等.
1.3參訓項目及訓練情況調查顯示:安徽省特殊教育學校課余體育訓練開設的項目主要有籃球、田徑、乒乓球、羽毛球、舉重5大項.而我國殘疾人體育已開展并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共有田徑、游泳、舉重、射擊、盲人柔道、輪椅籃球、坐式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輪椅網球、盲人門球、射箭、硬地滾球、盲人足球、輪椅擊劍等15大項[3].相比之下,特殊教育學校體育訓練開設的項目相對較少.安徽省特殊教育學校課余體育訓練堅持每周、每月開設2-3次訓練課的學校分別占被調查學校總數的5.8%和11.8%,82.4%的學校在賽前2-3個月才開始安排訓練課,可見特殊教育學校課余體育訓練課的安排具有明顯的“突擊性”色彩.在調查的17所特殊教育學校中,體育訓練都有訓練計劃,但通過查閱教練員制定的體育訓練計劃,可以看到訓練計劃在訓練目標的定位上普遍過高且無“指標體系”,在訓練內容的安排上過于重視“體力”而忽視“心智”,在訓練的組織和控制上所采用的手段較為傳統、缺乏創新等.
2安徽省特殊教育學校課余體育訓練的制約因素
2.1社會重視程度不夠目前社會對殘疾人體育事業總體來說宣傳不夠、重視不足、投入力度不大,對適合殘疾人進行體育訓練的場地、設備、器材進行研發不夠,從事殘疾人體育事業的專業技術人員較少,缺少宣傳殘疾人體育運動知識的書籍和刊物,媒體對殘疾人體育運動的報道也很少,還沒有形成真正理解、尊重、幫助殘疾人進行體育訓練的社會氛圍[4].與正常人相比,殘疾人進行體育訓練不僅需要運動員、教練員的努力,尤其需要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與扶持,需要廣大志愿者的辛勤付出,特別是對視力殘疾運動員而言,如果沒有引導員幫助,他們的訓練和比賽將無法進行.
2.2殘障學生思想觀念存在誤區一方面,殘障學生在思想上沒有認識到體育運動對自我保健、康復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殘障學生在心理上普遍存在自卑、意志薄弱、缺乏主動、興趣單一等特點,因此,殘障學生有著比正常學生更強的自尊心,擔心因從事課余體育訓練而遭到他人的譏諷、嘲笑和議論,孤僻封閉的性格使得他們對生活中的一切失去興趣,甚至覺得生活毫無意義[5].在這一點上,女生和視力殘疾學生占有很大的比例,這也是導致特殊教育學校參訓學生男女性別和殘疾類型的比例存在很大差異的原因之一.
2.3殘障學生運動能力較為薄弱殘障學生由于自身身體的局限,給日常生活、學習乃至運動都帶來諸多不便,且殘障學生間的殘疾種類不同、個體差異較大、運動能力參差不齊,這給訓練工作帶來很大困難,也影響受訓學生運動水平的提高.如:視力殘疾學生由于缺乏視覺表象,他們的語言缺乏感性做基礎,導致語言與實物脫節,同時由于空間定向能力差,通常要依靠聽覺和觸覺來補償,對事物感知受到局限,通過其它感覺器官獲得的感性材料往往只反映事物的局部特征,以此作依據進行分析、推理,很容易產生錯誤判斷;語音殘疾學生則主要依靠視覺、味覺、嗅覺等途徑來感知外界事物,因而限制了感知覺以及思維活動的廣度和深度,且由于感知覺活動缺少語言活動的參與,使第一信號系統(客觀事物)與第二信號系統(語言)出現脫節,造成他們接觸的東西雖然很多,但能夠表達的卻很少;智力障礙學生,其身體發育隨智力落后程度的加重而越來越差,生理、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多,在肺活量、肌肉力量、身體平衡能力、身體協調性等指標上明顯落后于健全學生[6].
2.4訓練科學化水平不高特殊教育學校課余體育訓練不僅肩負著培養參訓殘障學生掌握補償自身缺陷的基本方法和適應社會的能力,而且也要提高參訓殘障學生的運動競技水平,而競技水平的提高主要處決于訓練過程中科學化程度的高低.安徽省特殊教育學校課余體育訓練的科學化程度總體不高,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1)視力殘疾和智力殘疾兩類學生的選材方法和手段不夠科學;(2)訓練目標存在“起點高”、訓練實施存在“步子大”的現象;(3)訓練內容體系主要體現為“體力型”特征,即重視體能、技術、戰術等內容的訓練,忽視智力、心理、作風等方面的訓練;(4)在訓練活動的組織和控制過程中不能靈活運用指導訓練的各項原則,如揚長避短、循序漸進、區別對待、安全練習等原則;(5)運動負荷難以駕馭,對體育訓練中運動量和強度的安排主要依靠教練員個人經驗和直觀感覺;(6)訓練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做到知己知彼,如在訓練過程中教練員不注意收集全國(省)殘運會、特奧會的運動成績,比賽規則的變更,競賽器材的改進,以及其它省市特殊教育學校體育訓練狀況等方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