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活語言論文
作者:陳霞 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天印高級中學
教學語言是教師最主要的工具,一節成功的課堂,無不得益于教學語言的功力。每門學科都有其學科特有的語言體系,地理學科也不例外。地理教學語言絕不是教材書面語言的搬用,地理教師在備課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在教學語言的設計上進行再創造。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使用多種語言技巧,營造寬松、和諧、探討、競爭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善于質疑、解疑。如“農業地域類型”的教學中,教師巧妙地將專業語言與生活語言切換,將抽象知識直觀化,理論知識現實化,把深奧的知識與生活常識以及學生的自身體驗相結合,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循序漸進、歸納比較,在理解中掌握知識目標,在推理過程中培養能力,在概括中樹立科學的農業發展觀和價值觀,促進教學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教學分析
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在自然、社會、經濟和科技等條件的綜合作用下,形成了不同類型的農業地域。《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如果教學中僅是按部就班,不免會流于紙上談兵,學生死記硬背,不僅不能學會運用知識分析生活和生產實際,且各種農業地域類型還易混淆。
學情分析
1.高一學生有一定的邏輯分析能力,在前一節《農業區位選擇》的學習之后,已經掌握了分析影響農業生產區位因素的方法和規律。
2.作為城市郊區的孩子,學生對農業有一定認知,但又并不確切了解。
3.學生在描述和解析農業生產、農業區位因素時,往往會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以口語化的語言進行解讀,知識的理解方面有規律、有聯系,但缺乏規范性和科學性,不利于記憶、歸納和理解,不利于客觀科學地評價農業生產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不利于系統地分析農業生產的發展特點及發展方向。
教學實施
“農業地域類型”教學,首先從季風水田農業開始。
1.瞄準課程目標,提煉知識主干線。教師引導學生把“主要分布地區、區位因素、典型特征”切換為“在哪里、為什么、怎么樣”,這樣的語言表達方式,是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再加工,體現了學科特色,又通俗易懂,更易于被學生理解、記憶,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也易于明確思維方向,易于組織語言和文字解答。
2.閱讀分析地圖,尋找因果聯系。閱讀教材中圖3.11“亞洲季風水田農業的形成和分布”示意圖,引導學生運用前一節所學的“農業區位選擇”知識,從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兩方面進行分析亞洲地區季風水田農業的發展條件,發掘出影響亞洲季風水田農業生產的主導因素:雨熱同期的季風氣候以及人多地少的現狀,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這兩個因素如何影響了季風水田農業。
3.明晰“為什么”,歸納“怎么樣”。一種農業地域在農業生產條件、結構、經營方式和發展方向等方面具有相同的特征。當學生明晰了“為什么”,即影響該類農業地域類型的條件后引導他們分析此類農業地域類型的特征,明白該農業地域類型是一種“怎么樣”的農業。由“怎么樣”的結果反向推導“為什么”形成此特征的原因。
4.依循規律合作探究,比較綜合知識體系。商品谷物農業、大牧場放牧業、乳畜業以及混合農業的教學,都依循季風水田農業知識體系形成的規律,以“在哪里、為什么、怎么樣”為主干,組織學生通過課文、地圖、生活經驗等知識體驗,合作探究,自主學習各種農業地域類型的公布地區、區位因素和典型特征,并對“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和“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條件、特點進行類比,形成知識體系。在學習過程中,強調語言的規范性和科學性,注重知識的邏輯性和規律性。
教學效果
通過課堂提問、學生展示、課堂練習、作業完成等形式進行教學反饋,學生對于“農業地域類型”的知識掌握情況良好,能條理清晰地梳理出知識脈絡,能從文字資料和地圖中提煉信息,能說出各種農業地域類型的分布地區,能較為全面系統地分析出各類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條件,能概括出其典型特征。課后交流中,學生反映:農業地域類型知識點多,但規律性強,與生活實際聯系緊密,只要掌握了主干線,就可以通過邏輯推理的方法把知識一層層推進,一條條解析,只要掌握關鍵詞,就可以把知識串聯起來,課堂上愉快,課后輕松,作業和測試時順手,印象深刻。
教學反思
從新課程理念來看,高中地理學科的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和“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從明確的目的性來看,要通過有限的課堂教學,完成高中地理教學任務,讓學生順利甚至出色地通過學業水平測試,讓選修地理的學生獲得理想的高考等級。高一階段的地理教學,比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有興趣了,課堂上教學過程就會非常順利,課堂效率就會提高,學習效果就容易達成,就會成為一種快樂的師生交流活動。將“農業地域類型”的分布地區、區位因素、典型特征轉化為“在哪里、為什么、怎么樣”,讓專業術語變得生活化,貼近學生,利于學生接受、理解、掌握并運用,無疑是一種很好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