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城市林業論文
作者:方水池 單位:廈門市林業局
為加強廈門的生態環境建設,構筑富有特色的濱海城市園林景觀,適應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重要中心城市的需求,2004年11月24日,廈門市委、市政府在《關于加快城市林業發展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的意見》中將廈門市林業定位為城市林業,著重景觀型、生態型的林業建設。發展城市林業,建設城市森林,樹種選擇是關鍵,作者通過對廈門地理環境、城市林業現狀的調查研究,就廈門本島城市林業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對島內不同地域和不同應用方式進行樹種選擇比較,提出一些適于廈門本島城市林業建設的樹種,以期為今后更好地發展廈門城市林業提供參考。
1廈門本島地理環境特點
廈門本島地處福建東南沿海,位于北緯24°25′~33′,東經118°03′~11′,總面積127.8km2,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均溫20.8℃,1月平均氣溫12.4℃,7~8月平均氣溫28.2℃,極端最低氣溫2℃,極端最高氣溫38.4℃,年日照2276h,年均降水量1094mm[1]。全年基本無霜,5~8月雨量最多,形成本地區降雨的主要天氣系統是臺風雨、鋒面雨,每年平均受4~5次臺風影響,且多集中在7~9月,最大風力12級以上。島內地形為丘陵和階地組合,南高北低,南部多為花崗巖高丘,最高峰云頂巖海拔339.6m。土壤主要為赤紅壤,瘠薄且多石礫,有些地段還有巖石裸露,土層厚度一般為30~60cm,立地條件較差,不適合森林植被生長[1]。
2廈門城市林業發展現狀
2.1廈門城市林業現狀
廈門市現有土地總面積1571km2,其中林業用地7.6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49.1%;有林地面積6.7萬hm2,全市森林覆蓋率43%。廈門島內現有林地面積約3200hm2,占本島土地總面積的24.4%,地帶性植被為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原始森林已絕跡,現存的多為樹種較單一、層次結構較簡單的人工林。截至2007年底,全市城市建成區園林綠地總面積達7354hm2,建成區綠地面積6823hm2,公共綠地面積達1952hm2。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6.34%,綠地率33.94%,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約16m2。2.1.1山地森林現狀廈門島內山地森林主要分布在南部五老峰至云頂巖山地,中部仙岳山、狐尾山以及園山至香山的9個獨立山丘。林地面積約3200hm2,是20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綠化海島荒山的成果。據調查,在3200hm2林地中,除經濟林外,其余均為防護林和特用林,面積為2430hm2。在防護林和特用林中,樹種以臺灣相思(Acaciaconfusa)和馬尾松(Pinusmassoniana)為主,其中以臺灣相思為優勢樹種的林分面積達61.2%,以馬尾松為優勢樹種的林分面積占34.6%,以木麻黃(Casuarinaequisetifolia)為優勢樹種的林分面積占4.0%。此外,還有少量的濕地松(Pinuselliottii)和桉樹(Eucalyptusspp.),樹種結構總體比較單一(表1),林分結構簡單,生物多樣性匱乏,馬尾松病蟲害嚴重,限制了城市森林的功能和效益。
2.1.2生態風景林現狀廈門島內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雖然達到了36.34%,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6m2,城市道路綠化骨干樹種有30多種,但市內街邊行道樹基本上為條狀,很少形成林帶,片林更少,未形成城市森林生態網絡。廈門島內的環島路全長約31km,中分帶的綠化寬度就有5~10m,邊分帶有3~25m,人行道以外兩側的防風林帶綠化寬度達50~150m。近年來,廈門城市綠化曾一味追求類似海南島的“椰風”效果,在環島路兩側種植大量棕櫚類樹種、低矮灌木叢和草坪,這些植物種類樹冠小、生物量少,綜合效能差。
2.1.3城市防護林現狀廈門島內有防護林綠地39.9hm2,原有的防護林綠化基礎較薄弱,后經多年努力,大力植樹造林,形成了以改良土壤的先鋒樹種,如木麻黃、臺灣相思、馬尾松、銀樺(Grebillearobusta)、檸檬桉(Eucalyptuscitriodora)[2]等為主的防風林帶,但缺少強有力的環島防護林,城市風口也未設置防護林帶,樹種結構仍存在種類單一、配置不合理、層次不明顯、抗風性能差等現象。由于未形成城市森林生態網絡,在1999年強臺風襲擊時,造成了許多難以彌補的損失。
2.2廈門島目前城市林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2.2.1林分結構不合理,林種單一,景觀效果不明顯,生態系統功能比較脆弱,尤其是島內山地森林中,馬尾松劣質林分所占比例較大,松材線蟲等病蟲害突顯;臺灣相思林分結構簡單、缺乏生物多樣性和層次景觀,部分早期營造的臺灣相思樹齡大,經受長期的臺風影響,已經衰老甚至枯死,造成裸露山體增多,自然生態景觀遭到破壞。森林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穩定性較脆弱,城市森林的功能和效益明顯不足。
2.2.2生態風景林樹種結構不合理,一些地區綠化基本上以草種為主,且多為棕櫚科植物,尤其是環島路一帶,看起來很秀麗,視覺效果好,但樹冠小,生物量少,綜合效能差,有“稀樹草原”的感覺。
2.2.3市內行道樹基本上為條狀,很少形成林帶,片林更少,抗風沙、抗噪音能力都比較差;且有不少樹種是淺根性,難以抵抗臺風的侵襲。由于未形成城市森林生態網絡,有的地段又片面追求大樹種的種植,如嘉禾路的榕樹,其發達的根系造成路面破壞較嚴重。
3廈門島發展城市林業優勢樹種選擇與應用
3.1優勢樹種選擇的原則
3.1.1分區分類原則根據廈門島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建成區和非建成區不同,分區分類選擇適合各區、各類的優勢樹種。如位于廈門島東側的環島路,自然條件特點為風口,風大向陽,應選擇樹大蔭濃,抗風耐曬的高山榕(Ficusaltissima)、刺桐(Erythrinavariegata)、銀樺等;而中山公園周邊位于市區繁華地帶,應以鳳凰木(Delonixregia)、糖膠樹(Alstoniascholaris)、白蘭花(Micheliaalba)等[2]樹形美觀、花色艷麗、有特殊觀賞和休閑價值的樹種為主。
3.1.2適地適樹原則樹種選擇應遵循自然規律,根據不同地理位置的氣候和立地條件,因地制宜,適地適樹,選擇適宜的造林樹種,尤其要考慮到廈門島的氣候、土壤和熱島效應等自然環境,如刺桐、黃槿(Hibiscustiliaceus)、高山榕、垂葉榕(Ficusbenjamina)、糖膠樹等均可應用。鄉土植物在本地具有存活率高、養護容易、成本低廉的優勢,要特別重視應用。
3.1.3美化香化原則廈門島發展城市林業的目標為建設園林化城市,要實現園林綠化景觀與森林景觀的融合統一,美化是重要的選擇指標,因此,在樹種選用時應考慮具有美化香化功能的樹種,最好還要能體現出閩南的文化特色。如鳳凰木兼有樹姿優美、花大色艷的優點;白蘭花不僅樹形挺秀,而且花色潔白清香;而刺桐在夏季樹冠濃蔭,冬季花紅似火,是泉州至廈門一帶最具有閩南文化色彩的樹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