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危機傳播論文
作者:熊萍 單位: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隨著生活空間和視野領域的廣泛拓展,公眾對危機事件的深入關注和參與熱情不斷升溫,危機事件給社會和人們心理造成的影響日益深遠。在當前的危機傳播中主持人倫理失范問題引發社會普遍關注及爭議,如影響施救、販賣悲情、愚弄欺騙受眾等等。本文主要分析主持人在危機播報中的倫理失范現象、危害以及原因,并結合相關理論探討其規范之道和應對策略。
一、主持人倫理失范的現象及危害
(一)媒體表現
1、主持人對事件當事人的倫理失范主持人對事件當事人的倫理失范主要表現在漠視生命、販賣悲情、影響施救,缺乏對未成年人的保護等等。案例1:警察蔣敏在汶川地震中失去了包括父母、女兒在內10位親人,但她始終堅持在第一線抗震救災。當記者見到正忙碌的蔣敏時問道:“你在救助這些災民的時候,看到老人和小孩,會不會想到自己的父母和女兒?”蔣敏被問得說不出話,一出帳篷就昏了過去。案例2:2008年5月14日有這樣一則新聞報道,廢墟里發現一位中年婦女和一個老大爺,這時,一個救援人員擋住了攝像機鏡頭,主持人對該救援人員說“你讓讓好不好,我們先拍。”大家都說還是救人要緊,而主持人卻堅持說“只要5分鐘就好。”此時,幸存者身體的上方有一塊預制板,隨時可能發生垮塌,救援人員要求先把它搬開再拍攝,主持人的回答是“不用,就保持那樣,別動。”接著轉過身來拿起話筒繼續對著鏡頭播報。案例分析:主持人在以上新聞畫面中似乎顯得很專業、很敬業,卻忽略對人的尊重、對生命的尊重,救人重于一切,救人第一才是最道德、最敬業的。
2、主持人對觀眾(聽眾)的倫理失范主持人對觀眾(聽眾)的倫理失范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在內容上給觀眾(聽眾)一個有偏差的甚至是虛構的事實。二是在處理手法上“刻意煽情”或將觀點強加給觀眾(聽眾)。案例1:在2008年某賑災晚會上,某著名主持人含淚播報“救援人員發現一名婦女雙膝跪地,上身呈匍匐狀趴在前面,身體緊緊護著嬰兒,因為母親的呵護,嬰兒毫發未損。嬰兒襁褓中有一份沒有發出的短信,信是這樣寫的:孩子,如果你能幸免遇難的話,你要記住,媽媽愛你!”不久其它媒體跟風報道,一則“母愛短信”在汶川地震期間引發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感動了無數人,不少人為之流淚,但不久該新聞被證實純屬虛構。案例2:在2008年的南方冰災報道中,某主持人這樣播報“,公安分局某副局長在雪災發生后的整整13天里,一直待在火車站作指揮,每天工作超過20多個小時。”案例分析:案例1中的“母愛短信”來自網絡,無署名,無新聞源,無現場當事人,描述存在多處離奇情節,主持人及其媒體沒有認真核實而煽情播報,在整個“鬧劇”中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損壞了自身和媒體形象,更傷害并褻瀆了公眾真摯淳樸的感情。案例2中談到領導“每天工作超過20多個小時”,這也就是說,這位領導每天睡眠只有兩三個小時。其實這傳遞的是一種不人道信息,為什么不調配其它警力前來支援,為什么要這樣折磨一位“好領導”呢?其實受眾很清楚,這樣的播報無非是想借災害,借抗災來歌頌、宣傳、拔高某些人。危機事件中受眾更渴望在有限的媒介資源中及時了解到事件本真以便科學指導自身的行動以減少損失。如果我們的播報總是用這些意義不大的信息占據媒體重要時段和版面,這是對受眾信息需求的忽視。
3、主持人自身行為的倫理失范公共危機事件中,不少主持人自身行為失控,如作驚恐狀,撕心裂肺地播報,聲音里充滿了絕望、驚訝,這無意中放大和傳播了恐懼,影響公眾情緒。案例:2008年5月16日某臺主持人在汶川地震抗災報道的直播中泣不成聲,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時聲音嘶啞,強烈的哽咽導致氣息接不上來,抽泣時臉部幾乎變形,整個節目聲音斷斷續續,時哭時笑,這種缺乏情感控制的播報更多傳遞的是驚恐和慌亂。案例分析:我國危機傳播的經驗相對不足,尤其在危機報道的初期,個別主持人在情緒的控制以及在著裝打扮上很不得體,如表情愉悅或驚恐,語調張揚,服飾華麗,化妝濃艷,這是對災害的“失禮”,也是對受眾的不尊重,目前這種狀況已經有所改善。
(二)危害分析危機傳播中主持人倫理失范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主持人和傳媒自身形象的損壞。主持人倫理失范帶來的最直接后果就是造成媒體和報道對象、傳播受眾關系的破裂。在危機處置的人命關天時刻,如果主持人自恃身份特殊,抱著一種“傲慢”的心態,傷害受傷者,忽視救援者,欺騙愚弄受眾,低估受眾的審美格調,勢必會受到災區民眾、救援人員和觀眾(聽眾)的反感,傳播效果降低,其危害不僅波及社會和受眾,對媒體本身的信譽也是一種“自殺”行為。①二是對政府執政形象的損壞。主持人是傳媒的形象代言人、把關人,操控節目的進程;傳媒同時也是政府的喉舌,政府通過媒體傳達自己的聲音,在某種程度上說官方媒體主持人的聲音就是政府的聲音,具有權威性和影響力,具有“擴音”的功能。主持人一旦倫理失范,政府和傳媒多年建立起來的信譽、權威性、公信力就會受到負面影響。一個政府一旦喪失公信力,社會秩序就可能大亂,這直接影響政府執政基礎的穩定性,所帶來的危害將是社會性的。
二、主持人倫理失范產生的根原
主持人及其媒體在觀念、行為上的失范是導致主持人新聞倫理屢屢失范的主要原因。
(一)觀念上的偏差1、錯誤的新聞倫理觀新聞彰顯的是客觀、中立、自由和服務公眾的職業理念。主持人的播報,一方面要報道一個相對真實的“客觀世界”,另一方面又要服務公眾和社會,要引導社會向積極、穩定方面發展。當下一些主持人錯誤地理解新聞專業精神,認為就是不擇手段地獲取真相,報道真相;認為敬業就是千方百計“搶”獨家新聞、“爭”頭條報道等等,與社會責任、倫理道德無關。這是對專業精神的偏頗理解,也導致了部分主持人播報中缺失社會責任和人文關懷。其實新聞的真實性、及時性并不排斥新聞的社會引導功能。主持人作為社會的普通成員首先應遵循社會一般的倫理要求,尊重生命,關懷人生,維護社會公序良俗。如果主持人忽視媒體責任與社會責任,只顧搶新聞,那媒體的發展就可能走入歧途,媒體也將失去其引導矯正社會的意義。2、錯誤的商業倫理觀傳媒走商業運營之路是當前媒體發展不可阻擋的趨勢,傳媒商業化必然引發一些倫理問題。比如經濟利潤和社會責任,兩者孰輕孰重?經濟利潤和社會責任兩者的激烈碰撞可以說是當前媒體運營中顯得尤為突出的矛盾,當社會責任與經濟利益嚴重沖突時,有的媒體及主持人就可能摒棄倫理道德,將社會責任讓位于經濟利益,一方面聲稱自己服務于公眾利益,另一方面卻不顧事實真相,不顧新聞傳播自身的規律,從刺激、爆炸、低俗等角度切入事件,無原則地迎合受眾,不擇手段地追逐利潤的最大化,導致庸俗、煽情、沖動、拔高、不負責任、弄虛作假等報道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