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跨文化交際論文
作者:李剛 單位: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
最近,讀完另外胡文仲教授的那本《文化與交際》,讓人頗為心潮澎湃,總覺得應該寫點什么來記錄其中的一些點點滴滴,作為自己對跨文化交際方面的額一些理解吧抑或是自己的一些愚見。至于什么是跨文化交際,在讀完胡教授的這本書后,我想,其中的定義也就變得頗為簡單了。根據胡教授的定義,跨文化與交際,顧名思義,就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之間的人所進行的一種交際活動。另外一位著名的學者RON認為,其實跨文化交際存在于不同的國家,在許多的情況下,我
們都處于這種環境之中-———不同的國家的一種主流文化之下。而,在我個人看來,我還是傾向于第二種解釋,跨文化交際無時不在,無時不有,我們大家都處在這樣一種環境之中。雖然,一直以來,關于對跨文化交際的討論在一直持續著,但是要輕易地去定義這個概念卻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而根據長期以來大家所達成的共識,我個人覺得,可以作如下的定義: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文化是人類最為本質的體現。文化作為人類和動物最為本質的區別,其實是人類的產物,是人類所獨有的。而從交際的角度來看,其實,交際又是文化最為本質的部分,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沒有交際就沒有文化。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我們也可以認為文化其實就是一種生產力,一種智慧,一種信息,也可以說是一種精神文化,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符號系統。總而言之,文化在人類歷史中,有各種各樣的形式,例如,有隱型文化,也有非隱型文化。而在某些特別的時期,也有用合理與不合理來判斷我們的行為表現,從而折射出文化的差異性。在人類發展過程當中,文化并不是孤立發展的,它還受一國的歷史,習慣,宗教,社會制度和社會結構等的影響。
如上,就是我關于對文化概念,或者定義的理解。接下來,我們的談論重點就在于交際了。交際,從廣泛的角度理解,其實也就是一種結構或者系統———通過某些選擇性的符號,使某些信息影響于某種結構或者某些系統,也就是說,信息的最終目的。因此,通過這些符號,我們就可以使著兩種系統連接起來。當然,我們也可以把交際分成兩種不同的類型———個人交際或者非個人交際,所謂的個人交際就是我們所說的內向傳播,也就是說在大腦中自己和自己交流;而非個人交際就是一種人際傳播,在不同的人之間進行交流;最后一種就屬于集體傳播,也就是在不同的集體之間進行傳播。除此之外,大眾傳播也包括在其中。社會學家杰克萊爾認為,交際其實就是社會中的一個過程,它對整個社會都產生影響。不同的群體,包括某些小的或者某些大的在整個交際圈之間進行互相的交流。
以上就是我對于文化和交際概念方面的一些理解,接下來,我將闡述我具體的一些看法。交際的第一個階段當屬于語言交際。正如語言學家所說,語言就是我們行為的一種言語準則。有人就認為,無論語言方面的研究其對社會科學的影響或者支持有多大,它對我們社會中的問題還是有足夠的影響力。我們人類不僅生活在一個客觀的世界,也生活在一個情感的世界,同時也生活在一個有某些特殊的語言所掌控的世界。如果人類生活在一個沒有語言的世界里,要去解決或者商議某些問題簡直是天方夜譚。事實上,在很大程度上,我們的世界就是一個語言所控制的世界。
當然,非言語交際也屬于跨文化交際的范疇。例如,我們的眼神,動作,情感,習俗等等。通過這種非言語交際,一個人的想法也會呈現在另外一個人的頭腦中。在語言和非言語交際中,其使用的空間還是不一樣的。首先,在普通人看來,即使是人類占有的土地也是不同的概念。其次,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別,年齡,背景燈也會影響我們的空間距離在交際的過程中,人們也常常遵循于某些原則,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社會習俗。而這些習俗也是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后,為人們所用。人們在使用這些原則的時候,并不是有意識的去使用,是出于一種無意識,但是我們也不能說這是不合理的。在中國,我們強調要尊人卑己,而在美國個人主義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了,這就是文化的差異。
人際交往限于文化之中,在不同的家庭成員,朋友,親戚,甚至陌生人之間都是由于這種因素所影響。所以,作為一名英語專業的學生,我們應當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努力學好英語和漢語,成為一名出色的文化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