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中醫文化論文
作者:薄彤 張巖 張麗 單位:天津中醫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中醫文化教學是中醫藥對外教育的關鍵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醫文化逐漸成為了中醫藥學界的研究熱點,很多院校也開展了中醫文化教學,如:開設“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中醫與傳統文化”等必修課和選修課,出版了“第一部中醫藥文化素質教育的國家級規劃教材《中醫哲學基礎》(張其成主編)”[3]等,都說明中醫文化已經成為了中醫藥教育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對于廣大外國留學生來說,中醫文化教學的作用更是舉足輕重。很多留學生已經過了“語言關”,漢語水平甚至超出了中醫院校的入學水平,但是在專業學習過程中,仍然苦不堪言,對中醫藥學的理論內涵無法理解。究其原因,還是離不開文化。由于文化背景的巨大差異,留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感到陌生,對中醫文化難以理解,更何況中醫藥理論呢?因此,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理解中醫文化內涵,才是正確解讀中醫藥學的有效途徑,也是留學生學習中醫藥知識的必要前提,更是學好中醫藥專業的關鍵和突破口。
留學生中醫文化的理解障礙
中醫藥學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深受中國古代哲學的影響,中醫藥學的理論和專業術語中充斥著大量的哲學內涵,留學生學習中醫藥知識,首先面臨的就是對中醫文化的了解。
對“整體觀”內涵的理解障礙中國傳統醫學的基礎理論受先秦哲學思想的影響,強調“天人合一”的整體觀,認為自然、社會和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系統。而歐美學生,“從小生活在重視分析還原思維的文化環境中,這種思維習慣與中醫理論的直觀整體思維沒有同構關系”[4],因此當他們看到“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上取之”(《靈樞•終始》)等內容時,一頭霧水,根本無法理解中醫學在治療疾病時著眼于全局的整體觀。至于來自漢文化圈的日韓留學生,雖然本國文化中含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但是在這些國家西方醫學一直是主導,人們已經熟悉了強調“人體———環境———病因”三者關系的生物醫學模式,因而對注重“生物———社會———心理———環境”的中醫學整體觀同樣難以接受。
對模糊性特征的理解障礙中醫學在概念的理解上,存在極大的模糊性。比如:“心”從西醫解剖學角度看,只是一個實質的臟器。而中醫學認為,“心”不但是實質之心,更是神明之心。“心主身之血脈”(《素問•痿論》),這與西方醫學是共通的。然而,心還能控制人的心神,正如《素問•靈蘭秘典論》中所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這一概念的模糊性顯然讓很多習慣了明確概念的留學生大為困惑。中醫學的理論基礎與西方醫學大相徑庭,并非來自實驗,而是基于大量臨床實踐的結果。因此,與強調精密數據的西醫相比,中醫學更加注重宏觀、整體以及功能的研究,對于微觀、形態和結構的研究則有所輕視。此外,中醫學在考察人體的生命活動時,往往以生命活動的動態形象為主,以形體器官的物質性為輔,即以功能之“象”來界定形態之“器”。因此,“心”一個概念也就有了多種解釋,其實,對這些模糊概念的解讀也就是對中醫理論內涵的理解過程。然而,對于那些接受了西方本體論,已經習慣了恰當判斷和嚴密推理的留學生來說,如何把握和理解這些模糊的概念絕非易事。
對中醫思維模式的理解障礙援物比類,又稱取象比類,是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主要用于由已知形象到未知形象的概述和說明,也大量見于具體形象代替抽象概念的推理。中國人善于把形象相似、情境相關的事物,通過比喻、象征、類推等方法,使之成為易于理解的認知對象。”[5]“援物比類,化之冥冥”(《素問•示從容論》),這種思維模式在中醫學各個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中醫學將五臟與自然現象進行比照類推,脾在五行中屬土,而土在自然界中具有生化、承載和受納的特點,因此中醫學認為,脾的功能主要是運化五谷精微。再如:中醫學診斷脈象“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用“規、矩、衡、權”四個具體的事物將四季常脈的脈象形象地描繪了出來。然而留學生習慣的是邏輯思維模式,善于描述客觀事物,對事物之間的聯系缺乏想象的空間。此外,“援物比類”的事物基本上存在于古代中國,這對于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留學生來說,無疑是難上加難。可見,中醫文化理解的不足是廣大留學生面臨的新的學習瓶頸,如何開展中醫文化教學,變瓶頸為突破口,是發展中醫藥對外教育的關鍵。
中醫文化教學策略
確立全新的教學理念中醫藥學屬于中國傳統文化,至今仍保留著濃厚的文化色彩,留學生只有充分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醫文化,才能真正理解中醫學理論。因此,改變傳統的以中醫藥知識講授和技能訓練為主的教學模式,將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文化的內容引進教學,確立“以文化解讀中醫”的教學理念,是廣大留學生學習中醫藥知識的根本,更是捷徑。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培養留學生從文化起步,從文化立論,認識中醫藥,理解中醫藥,并最終達到以醫學來闡釋文化的目的。
在預科教育階段開設中醫漢語課程中醫藥院校留學生的預科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這已被越來越多的中醫院校所認可。然而,不同于普通漢語進修課程的是,中醫院校的留學生預科教育不能僅僅注重學生漢語能力的培養,而應該涵蓋語言和文化兩個層面。在漢語課程中,加入中國傳統文化、甚至中醫文化的內容,使留學生在接受各種語言技能訓練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文化的信息,在潛意識里拉近與中醫藥學的距離。
在專業學習階段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中醫藥學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尤其與中國古代哲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近年來,一些中醫院校在中國傳統文化教學方面做出了嘗試,如:北京中醫藥大學針對英語國家留學生開設了“中國傳統文化概論”,浙江中醫學院設置了“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課程等。在此基礎上,充分挖掘中醫專業課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重視中醫藥經典古籍的文化教育,開設與古代文化哲學、中醫藥文獻學相關的選修課程,嘗試從中醫知識層面培養留學生的整體觀思維,有意識地加強留學生對中醫文化內涵的理解,構建初步的中醫思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