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國際貨幣論文
作者:丁一兵 鐘陽 何彬 單位:吉林大學
國內外相關文獻綜述
現有關于貨幣國際化決定因素的國內外文獻中,大多是從一些具體因素如貨幣發行國的經濟規模、國際貿易情況、貨幣的公信力、貨幣的交易成本及外部性等幾個方面或上述因素的綜合考察進行了詳細分析,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理論與觀點,對貨幣國際化決定因素問題的進一步深入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一國的經濟規模及實力對一國貨幣的國際化程度會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Eichengreen(1998)對美元、日元和英鎊等貨幣在外匯儲備中的份額與這些國家GDP占全球GDP的比重進行回歸分析后得出:一國占全球GDP中的比重每增加1%,則該國貨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份額將增加5%。在加入滯后因變量后,國家經濟規模的影響顯著下降;在添加了出口份額的變量后,結果表明:一國GDP在全球份額中的比重增長1%,該國貨幣在各國外匯儲備中增加0.8%。元惠萍(2011)通過計量分析考察了美歐日英四種貨幣國際地位的實際影響因素,認為貨幣國際地位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GDP,換言之,貨幣國際地位需由經濟實力說話。近期從國際貿易視角對貨幣國際化程度的影響進行論述的文獻包括:Gerald和James(2003)對中世紀之前及13世紀的國際貨幣史進行了歷史回顧,并對17世紀之后的國際貨幣、共同貨幣及貨幣聯盟進行了分析,結論表明一國國際貿易的發展對其貨幣成為國際貨幣具有重要的意義。Anderson和van win-coop(2004)利用一個新開放條件下的宏觀經濟模型進行分析,指出進口商品的市場份額對采用進口商貨幣計價有著重要的影響。
貨幣價值的穩定和預期未來穩定的信心對一國貨幣國際地位的影響也不容忽視。Hayek(1978)關于貨幣競爭的研究認為,幣值的不穩定就會產生不確定性,金融代理機構便不愿接受那種幣值不穩定的貨幣。只有那些信譽度較高的貨幣才能代替以前的(國際)貨幣成為國際貨幣。Friberg(1998)指出計價貨幣的選擇不僅依賴于利潤函數,同時還依賴于兩國匯率波動的程度。李稻葵,劉霖林(2008)通過對各國央行國際儲備、貿易結算以及國際債券中的各國貨幣比重進行計量分析,得出一國通貨膨脹率、匯率升(貶)值率及波動幅度等是影響一國貨幣國際化水平的顯著因素。由一國貨幣在其他市場流通所產生的交易成本、搜尋成本大小或者由此引發的外部性效應對貨幣的國際化也發揮重要作用。Krugman(1980)認為:世界上使用統一的貨幣能夠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降低,使貨幣產生外部性,接著國際貨幣的持久性發揮作用。有些國家貿易和經濟發達,但貨幣卻沒有國際化。Craig和Waller(2000)引入了貨幣持有成本的概念,指出持有成本更小的貨幣在國際交易中可能會形成對高持有成本貨幣的替代性,從而成為國際貨幣。馬丹和陳志昂(2010)對美國國際貨幣地位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發現,網絡外部性是決定美元國際地位的重要因素。
通過上述文獻回顧不難發現,國內外學者運用不同方法從上述幾個方面對貨幣國際化的條件及外部性問題進行了分析,具有較高的理論與實際價值。但前人的研究也存在不足之處:一方面,國內學者較少運用計量手段對國際貨幣的選擇問題進行實證研究,大多進行理論性的闡述,對于實際經濟發展水平與國際貨幣選擇的關系問題也較少作具體分析。另一方面,國內外學者多是選取當前主要的儲備貨幣發行國作為研究對象,忽略了一些潛在儲備貨幣的發展動向,當前除了幾種主要的儲備貨幣外,還有一些貨幣以結算功能在國際市場上流通,有的貨幣需求量也較大,不可小視,應該在實證研究中考慮加入這些樣本國。我們將在前人對貨幣國際化影響因素分析的基礎上,加入貨幣發行國人均GDP和FDI流量對貨幣國際化進程之作用的分析。下文我們將進行具體的實證考察。
各國(地區)貨幣OTC交易量的比較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一國貨幣的對外職能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作為記賬單位、交易媒介和價值貯藏工具。作為交易媒介,各種貨幣在全球市場中的OTC交易量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地區)的貨幣交易量差距更為顯著。具體的交易情況見圖1。無論以何種貨幣職能標準衡量,美元都是當今世界的頂級貨幣,以交易媒介職能衡量也并不例外。從圖1中可以看到美元各年的OTC交易量仍遠高于其他貨幣,任何后起的貨幣都難以撼動美元的國際地位。而歐元次之,其OTC交易量也相對較大,隨著歐元區經濟的發展,其不斷拉大與其他貨幣交易量的距離,圖1中顯示除美元外,后兩年其他貨幣與歐元的OTC交易量也存在相當的差距。日元和英鎊也是重要的國際貨幣,但二者的OTC交易量與歐元、美元的交易量差距逐漸拉大,其國際地位呈現出弱勢狀態。從圖1中可以觀察到,菲律賓比索是所列貨幣中交易規模最小且增速緩慢的貨幣,與其相比較,巴西新克魯賽羅和人民幣的OTC交易量經歷了快速的增長,尤其是人民幣2010年的交易量上升更為迅速,以較大的優勢超出了新克魯賽羅的交易量,形成了跳躍式的增長態勢。經濟學家對貨幣國際化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大量研究,一些影響因素也得到了廣泛的共識并得以驗證。但是為了更為具體細致地分析貨幣國際化的決定因素,我們將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另行加入可能會對貨幣國際化有一定影響的經濟指標。本文認為一國經濟發展狀況、國際貿易規模、幣值穩定性和FDI流量的大小是影響貨幣國際化的重要因素。
一國的經濟發展狀況往往決定了該國貨幣的國際地位,一國貨幣的國際化從根本上是該國經濟實力的反映。首先,一個總體規模較大的經濟實體可以為本國貨幣提供較堅實的經濟基礎,而且有抵御外部經濟擾動的充足實力,不易受到經濟波動和各種外部沖擊的影響。同時一國經濟規模越大,經濟實力越強,其貨幣在國際交易中的網絡外部性越大,交易成本減少的也越多,因而給貨幣使用者帶來的收益也越大。經濟的總量和實力一般用國內總產出來衡量。如美元、歐元和日元三種主要國際貨幣與其貨幣發行國的經濟規模就存在著顯著的相關關系。其中美國和歐元區的經濟規模基本占世界總產出的20%-25%左右,與之相應,美元和歐元在交易貨幣中所占的份額也穩居于前兩名(方琢,2006)。其次,一國的實際經濟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該國是否有能力將其貨幣推向世界市場。世界經濟的客觀事實證明一些國家的總體經濟規模較大,但是其經濟資源的人均占有量未必強大,國家的整體生活水平難以與國家總體經濟規模相稱,其實際經濟發展水平還相對滯后,因此一國的經濟發展狀況并不能以GDP簡單衡量。當然一國貨幣的國際地位亦不能由國家總體規模簡單決定。相反,一國的人均GDP對于貨幣的國際地位具有重要的決定作用。只有實現較高的人均經濟資源占有量,國民的生活足夠富足,國內的各種市場才能獲得足夠發展,整體實力才能真正提升,本國貨幣走向國際市場才能帶給自身以及世界經濟的穩定,其貨幣國際化才能增加福利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