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眼科臨床論文
作者:劉光輝 金威爾 徐朝陽 單位: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
臟腑清陽與目竅臟腑是清陽生化的源泉。五臟中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肝疏泄正常則能和順調物,散血布津,清陽升發有度,竅通目明。故《靈樞•脈度篇》曰:“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2]19。心主血,肺主氣,心肺健則氣血運行暢通,清陽升發有力,視瞻精明。故《素問•六節臟象論》有云:“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2]39。肺主宣發肅降,宣發暢則清陽升,清陽升則濁陰降,濁陰降則肅降行,肅降行則宣發暢[1]。故心肺和諧,則清升濁降循環不止,目竅自明。脾主運化,胃主腐熟,脾胃健則氣血生化無窮,清陽升發有源。故有云:“脾氣上升則為清陽”[7],“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于脾,上貫于目”[8]。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健則清陽升濁陰降,濁陰降則水濕化、痰飲消、瘀血除,竅道通利,目竅通明。腎主藏精,腎精能化氣生血,腎精充沛,清陽升發有根。腎為先天之本,內寓真陰真陽,五臟之陽賴以溫煦,五臟之陰賴以滋養。真陰真陽充盛則五臟清陽充沛,清陽游行交會于清竅,使目竅自利。臟腑通過經絡上輸清陽于目。《素問•五臟生成篇》曰“諸脈者,皆屬于目”[2]43,而“五臟六腑之精,十二經脈皆上注于目”[3]44。目視覺功能的發揮,有賴于清陽,《眼科闡微》指出“十二經絡,三百六十脈絡,皆一身精氣上升,入通靈空竅,而為光明”[9]1。氣血津液、臟腑功能正常,則眼的功能正常,正所謂“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2]11,“五臟氣血調和,精氣充榮,則目和而明矣”[10]。諸般論述充分說明目竅與五臟清陽的關系密切,但各臟清陽對眼的生理作用不盡相同,“大抵目開竅于肝,生于腎,用于心,潤于肺,藏于脾”(《審視瑤函》)[5]9高度概括了眼與各臟清陽的重要生理關系。
清濁升降失調與目竅的病理
目為清竅,以通為用。清升濁降,則竅道自利,竅通目明。因此,清濁升降正常是正常視瞻的前提。各種原因導致的清陽不升、清竅失養及濁陰不降、竅道壅滯,是眼病發生發展的重要病機。在《審視瑤函》中即有論“五臟六腑一病,則濁陰之氣不得下,清陽之氣不得上……故其走上而為目之害也”[5]30,指明眼病與五臟六腑清濁升降失調有關。《成方切用》進一步指出氣血不足亦可導致玄府閉塞、升降失司,謂:“蓋目主氣血,盛則玄府得通利,出入升降而明,虛則玄府不能出入升降而昏”[11]。
1.清陽不升清陽為溫煦、濡養清竅的精微物質,臟腑氣血虧虛,則清陽無以為繼,清竅失于溫煦、濡養,功能失司,發為眼病。如《靈樞•決氣篇》曰“氣脫者,目不明”[2]585,《黃帝內經素問集注》謂:“精氣虛故目盲不可以視”[3]9,《脾胃論》說“清氣不升,九竅為之不利”[12]。臟腑為清陽的源泉與上升的動力,五臟虧虛,則五輪不靈。《醫宗金鑒》說:“內障之病,皆因……臟腑內損,精氣不上注于目”[13],《仁齋直指方》曰:“肝腎之氣乏,則昏蒙暈眩”[14],《太平圣惠方》謂“心氣滯而肝氣乏,目減其光”[15],臨床上清陽不升所致眼病多以虛證為主要病機,如心肺陰虛、脾虛氣弱、肝腎不足或氣血虧虛均可導致清陽不升、目竅失養,表現為上胞下垂、白睛干澀、目昏目暗、圓翳內障、高風雀目、夜盲、青盲等諸癥。
2.濁陰不降與清陽相對應,濁陰泛指人體重濁、性降、內守的物質,是機體代謝產物,生理性者如糞、尿等,病理性者如水濕、痰飲、瘀血等,后者是人體主要的致病物質。濁陰不降,可導致水濕停聚、痰飲凝結、氣血瘀滯,致使玄府竅道阻塞,甚至反升上擾清竅。故《審視瑤函》說:“目昏是通光脈道郁澀所致”[5]15。臨床上濁陰不降所致眼病多以實證為主要病機,如水濕內停、痰飲內阻、瘀血阻絡均可以導致竅道阻塞,發為眼病,表現為口眼?斜、胞生痰核、目脹目痛、視力驟降、云霧移睛、眼底出血滲出等諸癥。清陽與濁陰往往相互影響,清陽不升則濁陰不降,濁陰不降則清陽不升,共為發病之源,多形成虛實夾雜之證。如脾虛氣弱,清陽不升,目竅失養,神光發越無權,同時脾虛運化水濕無力,水濕內停,上泛于目,可致視衣脫離。誠如《銀海指南》所說“清陽不升,則濁陰不降,而目安能燭照無遺乎”[16]。
升清降濁與眼病的治療
在治療學方面,清竅清陽相關學說以升清降濁為治療原則,重視在眼部疾病治療中升清陽降濁陰,實現清濁升降協調。
1.升清陽根據清陽的特性,升清陽就是培補清陽之源,升發氣、血、津液,使之游走交會于目竅。升清陽重視補益臟腑,使氣血津液充盛,清陽滋養功能正常。補益臟腑當以心肺、脾胃、肝腎為主,而補益脾胃尤為重要。常見的治法有培補心肺、健脾益氣、補益肝腎、益氣養血等。臨床上培補心肺注重益氣宣肺,常用升陷湯、玉屏風散、麗澤通氣湯等加減[1]。補脾胃注重健脾益氣,常用補中益氣湯、益氣聰明湯、助陽活血湯、升陽益胃湯等。補益肝腎注重補肝填精固腎,常用石斛夜光丸、杞菊地黃丸、三仁五子丸、加減駐景丸等。補益氣血注重氣血同治,常用八珍湯、人參養榮湯、參芪四物湯、歸脾湯、當歸補血湯等[17]。另外還需要注重疏肝理氣,調理臟腑及氣血津液運行通道,使氣機通暢、清陽升發正常。如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等。《原機啟微》曰:“或又目復大病者,以其清陽之氣不升,而余邪上走空竅也……宜做群隊升發之劑餌之”[18]。
2.降濁陰根據濁陰的特性,降濁陰就是協調人體代謝,清肅濁陰通道,使濁陰通過下竅等途徑排出人體,同時清除水濕、痰飲、瘀血等病理性產物。常見的治法有利水滲濕、祛痰化飲、活血祛瘀等。臨床上針對水濕內停證,常用三仁湯、五苓散、除濕湯、甘露消毒飲等加減;痰飲內阻者,常用二陳湯、溫膽湯、滌痰湯、化堅二陳丸等加減。瘀血阻絡者,常用通竅活血湯、補陽還五湯、血府逐瘀湯、桃紅四物湯等加減[17]。通過祛水濕、化痰飲、散瘀血等方法以達降濁陰之效。臨床上,升清法與降濁法多同時配合運用,使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共奏通竅明目之功。正所謂“濁陰降,清陽升,終身目不昏花”[9]51。同時在運用中需要注意補虛不斂邪、升陽不助火、降濁不降氣、除濕不傷陰、祛邪不傷正,達到清濁升降協調,如《審視瑤函》所說“各遠其原,不反其常,是其治也”[5]32。清陽清竅相關學說將升降理論與氣血津液理論、臟腑理論緊密結合,在此基礎上,對清竅的生理、病理進行了闡述,并就疾病的防治提出了相應的理法方藥,是對中醫眼科既往理論學說的有益補充。整理發掘清陽清竅相關學說理論,用于指導眼科疾病的辨證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