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皮膚科論文
作者:付萌 胡雪慧 劉玲 李承新 廖文俊 高天文 單位:第四軍醫大學 西京醫院
第二軍醫大學四年制護理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在培養軍隊護理事業發展中起骨干作用的護理學人才,要求具有堅實而廣博的自然科學、社會人文科學、醫學基礎知識和先進的護理理論及技能;能夠對個體和群體進行全面、系統的健康評估;為急、重癥病人、慢性病人及臨終病人提供有效的護理和支持;掌握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戰傷護理的基本技能。上述兩所大學是國內開展護理專業教學較好的兩所大學,其培養目標的定位對其他高校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認真分析上述培養目標,其具有如下特點:①對護理學基本理論和技能的要求遠高于對臨床醫學知識的要求,學習臨床醫學知識僅是為學員掌握護理理論和技能的要求服務;②與專科護理的培養目標不同,四年制護理專業學員具有高層次的特點,對護理專業知識、能力、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③對于軍隊醫學院校,護理專業要適應現代軍事衛勤準備需要。
我校《皮膚科護理學》
目前的教學內容我校《皮膚科護理學》課程由兩所附屬醫院的皮膚病與性病學教研室完成,師資力量以臨床醫師為主,所用教材選用的是第七版《皮膚病與性病學》教材(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結合護理專業的教學特點,我校于2007年修訂了《皮膚科護理學》課程標準,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改革和嘗試,在總論部分增加皮膚病與性病護理內容,并在每個疾病后增加了相應疾病的護理內容。盡管有關教學內容的改革較好地體現出四年制護理專業的特點,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皮膚科護理學的授課效果,但從總體上來看,皮膚科護理學教學內容仍存在不足,表現在:①上述改革僅僅是疾病內容+護理內容的簡單組合,缺少對皮膚科護理思維的培養,與學員進入科室后的臨床實踐存在脫節;②教學內容仍存在偏多、偏深的現象,與臨床專業的區分仍不夠;③教學內容過多以皮膚科專科常見病為主體,缺少對皮膚科護理在整個護理知識、能力框架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國內臨床護理類課程教學內容改革思路
近10年來,隨著我國護理教育的飛速發展,全國各大醫學院校相繼開展了本科層次的護理高等教育。國內醫學院校主動適應護理學發展的趨勢,對護理教育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實踐能力培養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與改革[2-4]。遺憾的是,在具體到某一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思路和成果上報道較少;有關《皮膚科護理學》的教學改革也主要集中在教學方法和護理帶教的實踐教學方面,缺少有關教學內容改革的嘗試。國內其他臨床護理類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主要見于《護理解剖學》和《婦產科護理學》。有關《護理解剖學》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的文章認為,《護理解剖學》的教學內容應體現出與臨床專業的區別和主次,很多內容對護理專業偏多、偏深、不實用。調整護理解剖學的教學內容,應請解剖學教師與基礎護理學、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臨床護理學帶教教師一起進行座談討論,整合護理解剖學教學內容。有關《婦產科護理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改革提出:可采用目標教學,以護理程序的工作過程為主線展開教學。教學內容包括疾病概要、護理評估、護理診斷、護理措施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在此基礎上開展個案護理教學,培養學生實際應用和分析能力,使學生能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完整的護理計劃并開展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工作。以完整病例為教學單元,以患者可能出現的各種健康問題為教學單元的教學內容設計,充分體現整體護理的思想內涵和實踐特征,幫助學生深刻認識到人的豐富性、多樣性和社會環境對人類健康與護理實踐的影響,培養學生護理科學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專業素質。
《皮膚科護理學》教學內容改革對策
借鑒國內其他臨床護理學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的經驗,圍繞我校四年制護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在皮膚科多年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按照“貫穿、精簡、加強、突出”的原則優化《皮膚科護理學》教學內容,實現“護理課堂教學—護理實習”內容對接的教學內容改革研究思路,把護理程序的工作過程貫穿于教學內容的重組,精簡臨床醫學講授內容,加強護理評估、護理診斷、護理措施及健康教育的講授內容,突出對學員護理問題提出、護理評估、護理診斷、護理計劃制定、護理措施等能力的培養。按照上述改革思路,對皮膚科護理學教學內容的改革提出如下對策:邀請皮膚科教員與基礎護理學、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護理帶教教員座談。通過座談討論,深入了解《皮膚科護理學》在護理專業學員知識結構中的作用,皮膚科護理學與其他護理課程的前后承接以及專家對皮膚科護理教學內容的調整意見。在專家座談的基礎上,根據座談會意見,以皮膚科疾病護理為重點,以護理程序的工作過程為主線,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優化。在總授課時數不變的情況下,壓縮有關皮膚病及性病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鑒別診斷和臨床治療的內容,重點講解如何在了解病情、用藥的基礎上分析患者可能存在的護理問題、如何評價、提出護理計劃并具體實施等。在課堂教學上建立于教學內容改革相適應的教學模式,以完整病例為教學單元展開教學:分析患者可能出現的各種健康問題(生理、心理和社會等方面)→診斷依據(主要的和次要的)→可能的相關因素→列出護理診斷并排序(首優、中優、次優)→護理目標→目標達成的措施(預防方法、心理疏導、執行醫囑、用藥指導、健康教育)。我們認為,把護理程序的工作過程貫穿于教學內容的重組,并基于教學內容改革建立與之匹配的課堂教學模式,將有助于解決皮膚科護理學教學中存在的深層次矛盾,能夠早期訓練學員皮膚科護理思維和能力,實現“課堂教學—護理實踐”緊密銜接,以適應高層次護理人才的培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