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民族文化研究論文
本文作者:王楠
鄂溫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訥河市,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鄂溫克旗的鄂溫克族人以畜牧業為主,衣著仍保持著傳統的鄂溫克服飾,但生活中現代便裝已很普遍。鄂溫克使用弓箭
、扎槍,從事打獵和捕魚,也是我國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由韓金寶在1984年創作的壁畫《鄂溫克的回憶》,用活潑明快的顏色,鮮活地顯示出鄂溫克族在密林中飼養馴鹿、狩獵的生活場景。大型浮雕
墻“黑龍江———母親河”,坐落在黑河市愛輝區愛輝鎮內的璦琿歷史陳列館,呈現的是黑龍江流域古代民族的生產生活情景。滿族先世———女真人肇興之地阿城雖經歷了八百多年的滄桑巨變,但仍
保留著大量的金代歷史文化遺存。在國內唯一的金代文物展藏館———阿城金上京歷史博物館內,運用多幅浮雕壁畫裝飾,更直觀和生動地表現出金代人們生活、狩獵、征戰的畫面。
黑龍江歷史、文化特征壁畫
19世紀中葉,黑龍江成為與俄國毗鄰的邊境省份。因為與俄接壤,黑龍江吸收俄羅斯文化比較多。伴隨著殖民者的蜂擁而至,外國文化,首先是俄國文化在以哈爾濱為中心的中東鐵路沿線地區得到廣泛
的傳播,在生產技術、管理方式、教育、宗教、文藝、音樂、語言、飲食、服飾諸方面,給黑龍江人民一定的影響。當時的哈爾濱華洋雜處,中西薈萃,成為各色人種、各國文化的櫥窗。《最后的晚餐
》是哈爾濱索菲亞教堂景區中收藏的眾多精致壁畫中最為著名的一幅。《最后的晚餐》是北意大利偉大的藝術家列奧納多•達•芬奇所創作的,是所有以這個題材創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畫面中的人
物,其驚恐、憤怒、懷疑、剖白等神態,以及手勢、眼神和行為,都刻畫得精細入微,惟妙惟肖。這些典型性格的描繪與畫題主旨密切配合,與構圖的多樣統一效果互為補充,使此畫無可爭議地成為世
界美術寶庫中最完美的典范杰作。位于道里區工廠胡同5號的圣伊維爾教堂作為典型的俄羅斯拉夫(波)式球形尖塔教堂,建筑入口處的馬賽克鑲嵌畫歷經百年仍清晰可見,教堂內的壁畫風格無不顯示出
,哈爾濱濃郁的俄羅斯風情特征。
黑龍江革命歷史悠久,哈爾濱和中東鐵路被看做是連接中共和共產國際的“紅色通道”;東北抗日聯軍11個軍中的9個軍曾在黑土地上抗擊日寇。解放戰爭時期,黑龍江作為戰略大后方,在物資上保障了
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四戰四平和遼沈戰役的最后勝利。位于黑龍江省尚志市的抗日烈士趙尚志趙一曼紀念館,與珠河抗日游擊隊紀念碑相對,展出介紹了珠河地區人民群眾進行抗日斗爭歷史。而館內
的大型壁畫英烈圖生動地展出巾幗英雄趙一曼的事跡。寺觀壁畫是中國壁畫的一個大類,黑龍江省是一個多宗教的省份,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哈爾濱的極樂寺是東北三省
的四大著名佛教寺院之一,寺院內殿與塔之內壁,均有佛教故事壁畫。齊齊哈爾市龍沙公園內的壽公祠又稱壽山將軍祠,1926年為紀念清末愛國名將壽山將軍所建。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壽山將軍英
勇殺敵,屢建戰功。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為駐璦琿鎮邊軍統領。次年,沙俄入侵我國江東六十四屯,壽山派人保護旗屯,將軍祠內壁畫均表現將軍英勇殺敵的場景。在哈爾濱市香坊區延福街上有著
哈爾濱城區歷史上第一座道教建筑慈云觀又名正善宮,興建于1900年,相傳為道士孫明昶所建。
薩滿教是居住在中國東北和西北少數民族信仰的宗教。20世紀50年代前黑龍江地區的滿、鄂倫春、鄂溫克、赫哲、錫伯、達斡爾和柯爾克孜信仰薩滿教。在通古斯語言中,巫師稱作薩滿,薩滿教由此而
來。現在薩滿教指烏拉爾一阿爾泰語言家族人們信仰的宗教。他們崇拜多種對象,包括各種靈魂和上帝、動物和植物、自然界和自然現象。2007年在哈爾濱極樂寺周邊宣橋街的文園內建立的寓言與古典
文化墻,精選了對當今社會有啟迪、警示作用的47篇《百喻經》語言和16個典故,以古喻今,使人們在游覽中領悟人生真諦。
黑龍江當代壁畫
黑龍江省的壁畫發展于80年代,在我國發展起來的環境藝術的熱潮中我省的壁畫創作者也在此領域嶄露頭角,反映黑龍江省冰雪文化壁畫,由田衛平1996年創作的中密度板、金屬材料壁畫,高240米,寬
1400米,以冰球項目為題材,放置于哈爾濱冰上基地展示了黑龍江省作為冰雪運動大省的風范。田衛平還為亞冬會會館創作了兩幅壁畫《祥云》、《雪樹》。在哈爾濱市道里區哈藥路上的許多居民建筑
的室外墻壁上都繪有墻體壁畫,畫面內容裝飾性強,材料有鑄銅也有彩繪。大慶,是中國最大的陸上油田和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體現著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大慶石油會戰浮雕壁畫,仿佛把我們帶入
了波瀾壯闊的石油大會戰的歲月。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由穆家麒教授參與創作展現東北風光的大型壁畫作品《金秋的大興安嶺》出現在齊齊哈爾市新建火車站內,這幅作品采用散點透視的方法,使畫
面呈現出直連霄漢的雄偉山嶺,透過松林,展現出一片開闊盆地,隱約可見遠處城市輪廓;在崇山峻嶺間還有珍禽異獸(丹頂鶴、東北虎、黑熊、斑鹿等)出現;立體交叉的盤山鐵路上一列綠油油的滿
載貨物的客、貨列車馳騁在深川大嶺之中,近、中、遠景物盡收眼底。在設色上,借鑒我國傳統壁畫的重彩渲染并巧妙地運用了印象派點彩手法,表現出各種色調層次,在內部光照下,產生閃爍的動感
,使畫面各種形象都活躍起來,給人以美的享受。這幅壁畫幾乎占據了候車大廳一面的全部壁面,氣勢磅礴,景色秀美,極目四望,使人心曠神怡,熱愛祖國大好河山之情油然而生。新中國成立后,國
家對“北大荒”進行了有組織的開發。從1958年起,北大荒進入了大規模開發時期。在第十屆全國美展上,由杜飛創作完成的《北大荒人物頌》正體現著知識青年和革命干部,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積極
開發北大荒的情景。
結語
濃郁的黑土地文化,冰雪文化等黑龍江特有的文化景觀壁畫浮雕都凸顯出現時代黑龍江的發展情況,因此黑龍江壁畫裝飾藝術地域性特征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當今黑龍江壁畫裝飾藝術不僅僅局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