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基礎教育論文
作者:趙霞 單位:吉林省教育學院
綜合實踐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同時也是一大難點。各地在這方面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遼源市在這方面的成果比較突出,全市涌現出了眾多的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方面的典型。其中東豐縣實驗小學成為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綜合實踐活動掛牌基地實驗校。從內容上看,綜合實踐活動包含四大領域:信息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其中信息技術教育能全面落實,勞動與技術教育基本落實,研究性學習及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的落實情況有待于提高。從學段來看,小學基本上能夠保證課時,課程內容能夠得到實施;初中大多數學校開設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但課時上不能完全保證;目前,全省有70%的高中能夠在高一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
存在的主要問題1.在執行課程計劃上存在著隨意性的傾向。主要表現為強化個別學科的教學,如增加語文、數學、外語等學科的課時,音、體、美、綜合實踐活動和地方課程等學科在課時上常常被“主科”占用。特別是中學,由于有升學的壓力,有關中考、高考學科課程計劃執行得較好,甚至有超課時現象,而非中考、高考學科課程的執行情況較差,有些課程形同虛設。2.有些農村學校由于受師資和硬件條件的限制,英語、信息技術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設情況與課程計劃的要求相差甚遠,完成不了相關的教學內容,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3.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在學校的課程表上都有課時安排,但個別學校執行得不好,學校不重視;個別學校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以及綜合實踐活動主要由兼職教師任課,效果不好;中學對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的開設普遍重視不夠,有的校本課程淪為語文、數學、英語等課的輔導課,或者處于停滯狀態。4.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展效果一般。其中,信息技術教育與勞動技術教育開展得較好,而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得不夠理想,未能形成規模。主要原因如下:一是缺少這方面的意識,重視力度不大;二是當地的活動場所與社區條件還不具備;三是基于外出活動的安全考慮。另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中存在著嚴重的不均衡現象。總體上看,小學好于初中,初中好于高中,城市好于農村,重點校好于普通校。
對策與建議1.加強對基層學校課程設置和課程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力度。教育行政部門和教研部門要把對基層學校課程設置和課程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工作當作一項特別重要的工作來抓。在督導檢查過程中,要深入課堂,了解學校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基本問題,要改變以往在檢查過程中重視材料、制度的檢查方式。同時,還要加強對基層學校的教學思想、教學條件、教學制度、教學行為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檢查指導,以切實保證基層學校的教學不偏離素質教育的軌道,全面落實素質教育,努力提高教學質量。要加強對非中考、高考學科的監督檢查力度,督促基層學校開齊、開足課程,切實落實省課程計劃。2.建立教師補充長效機制。通過增加專業教師編制或增加特崗教師的人數來解決各地教師編制不足的問題。3.加強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研究和指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和校本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結構性突破,是實現三級課程管理的有效保證。但由于可供借鑒的經驗不多,師資培養及培訓跟不上,實踐基地和活動基地嚴重不足,教師的精力和能力不夠等原因,許多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有名無實,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方面也存在著諸多的缺陷和不足。今后,我們要通過研究和指導以及教師培訓工作來重點解決這些問題。
教師教學情況
(一)基本情況概述1.大多數教師對于學科課程標準的學習理解比較深入,并能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深入備課,鉆研教材,注意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2.大多數教師能夠改進并創新教學方法,體現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的原則,注意體現個性化教學,探索不同學科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實現有效教學。大多數教師以新課程理念指導課堂教學,結合學情探索實施一些具有創新性的課堂教學模式,部分教師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特色和風格,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延邊州根據朝鮮族中小學實際情況,在全州采用小班化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做到面向全體,分層輔導,關注每一名學生的成長。遼源市龍山區在教學模式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語文教學方面,秉持“低年段早識字,中年段厚積累,高年段練行楷”的教學思路,全區語文教學“識字量大,閱讀能力強,底蘊豐厚,習得一手好字”的規模效應已初步顯現。3.大多數教師在教學中能夠以學生為本,善于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正確引導學生改進學習方法,更好地突出教學中學生的參與性、互動性、合作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師角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教師不再以“知識傳授者”自居,而是積極地引導學生探究、發現和交流。二是教學方式發生了明顯變化。教師在教學中強調學生動手實踐,小組討論交流、質疑與辯論等,關注對學生學習的引領和指導,突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本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在教學形式上基本體現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師生互動、教師講授等多種方式的結合。三是優化了教學手段,大多數教師能夠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一些教師的課件設計巧妙、形象生動,充分展示了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豐富了課堂的內容,真正體現了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優越性。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1.大部分教師備課時認真研讀課標,但在理解的深度方面存在著問題,落實上有偏差。對課標中的三維目標,教師過多側重于知識與技能目標,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所忽視;三維目標不能有機融合,而是割裂理解。農村學校的教師在學科課程標準的把握上有所欠缺,存在著提高要求或降低要求的現象。中學教師的課堂教學往往忽視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兩個維度與知識能力的有機整合,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學習興趣等方面的培養。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中考升學壓力和高考指揮棒的導向作用。2.部分教師在備課上功夫不到,對課標的理解不深入,對教材編排理解不透,對教材的把握能力不強,教案設計環節不全,過程不細,質量不高。特別是對教師怎樣教、學生怎樣學等問題大多未進行精心設計。作業設計沒有梯度,不夠科學。3.教師的教學方式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但仍有一部分教師的教學方式依然陳舊,低效甚至無效的課堂教學依舊存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有些教師教學理念不新,從原來的認識和經驗出發,慣性比較大,教學中有“換湯不換藥”、“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二是教學方式方法運用不當,如把自主變成自流,缺乏必要的指導和點撥;為活動而活動,沒有達到有趣與有效的統一;合作學習有形式而無實質;探究的泛化等。三是濫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人灌”變“機灌”,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都被削弱。4.面向全體,尊重差異的學生觀在課堂教學中仍沒有建立。由于班額過大,學生學習基礎參差不齊,還有一部分學生得不到教師的關注,造成了“兩極分化”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