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關
摘 要:反思是指用批判和審視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并做出理性的判斷和選擇,從而實現自己思想觀念和行為的鞏固、完善和變革。通過問卷調查和教育敘事反饋反思存在的問題:如反思的意識,反思的深度與廣度,反思的外部幫助和自身的努力等等方面出現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反思策略,加強反思意識的培養;重視反思理論的指導;創設有利的反思環境;提高自主的反思能力等。期望教師能充分運用反思加速自身專業發展。
關鍵詞:反思 調查 策略
新課程改革如果沒有引發教師的觀念和行為的變化,那么很難說它是深刻的;如果沒有促進教師自身的主動適應與自主發展,那么也很難說它是有實際成效的,而教師進行自主發展提高自身素質的主要途徑之一就是反思。反思是指用批判和審視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并做出理性的判斷和選擇,從而實現自己思想觀念和行為的鞏固、完善和變革。那么新課程改革下中小學教師反思進行的實際情況如何呢?筆者對此做了調查。
一、關于教師“反思”情況的調查
1、問卷調查
調查對象是黑龍江省和吉林省等五所學省市重點中學部分教師,共取樣56人,全部有效,調查結果如下:
表1:對反思運用情況的認識
選 項 有 偶爾有 沒有
百分比(%) 53.6% 42.9% 3.6%
問題是:“在學科教學或管理上你有進行反思的習慣嗎?”調查顯示,96.4%的中學物理教師對教學進行反思,只有3.6%的教師不會反思。數據表明,絕大多數教師都能進行反思,能把反思作為自主發展和促進教學的重要途徑。
表2:對反思方式的認識
選 項 寫反思日記 閱讀參考資料 向同事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 其它
百分比(%) 30.4% 39.3% 21.4% 17.9%
問題是:“您是如何進行反思的?”調查顯示,中學物理教師是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反思的,其中選擇反思方式的最多的是“閱讀參考資料”(39.3%),這和當代網絡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寫反思日記”的占30.4%,可見教師越來越重視反思成果的積累;“向同事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的占21.4%的教師,交流也成為反思的重要手段。
表3:對不進行反思的原因認識
選 項 A、不需要 B、不習慣 C、無法堅持下去 D、不知道怎樣反思 E、其他
百分比(%) 14.3% 20.5% 28.4% 16.9% 20.9%
問題是:“您不進行反思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調查顯示,教師不反思的原因的多方面的,28.4%的教師認為是無法堅持下去,20.5%的英語教師認為他們不習慣反思,16.9%的教師不知道如何有效反思,還有14.3%的教師認為不需要進行反思。數據表明中學英中學教師的自我反思意識不夠強烈,對如何反思了解不多。
針對上述情況,筆者又進行了部分教師的訪談,期望能夠從中得到啟示。
2.訪談調查
但是,對于反思實際情況并不樂觀,筆者就反思情況進行了部分教師的訪談。
一位同事述說了這樣的感受:“我想我是明白‘學而不思則惘’的道理的,陶行知先生曾諷刺那種死讀書的人叫書呆子,提出在勞力上勞心的著名主張,我想,教師如果不能學會反思,會不會變成教書呆子呢? 我也覺得應該反思的內容很多,可是真正靜下來想‘反思’點什么,反到是不知如何進行了。從根本上說我們是會‘反思’,要是有這方面的培訓就好了。”
一位受訪者發出如下的慨嘆:“我們學校留反思作業, 但是教師上交的反思是沒有多少含金量的,大多是描述教學過程,對相應的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等進行總結和評議。盡管反思中會用到‘時尚’術語, 如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個性化發展等, 或者直接引用學科課程標準的相關規定,但這些相關概念或規定更像是教師反思戴的一頂‘帽子’, 大多以相對獨立的方式置于教學過程的描述之前。如此情況下的反思也成了教師的一頂“帽子”,我覺得不但沒在反思中得到多少收益,反成了一種負擔。”
一位朋友說出了這樣的想法:“我也明白反思的重要性,能否成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是很大程度上是要看反思的效果如何。可是我們每天要應付繁雜的考核,小山似的作業本與做不完的考卷,哪有時間反思呢?況且反思也不是靠自己單打獨斗,閉門造車就可以的,它也是需要交流來激發靈感的,可是我們根本無暇和同事進行交流。再加上各種考試的壓力,就更沒有心思進行交流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