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造型藝術論文
作者:王海燕 單位:安徽省巢湖市無為縣文化館
當然在情的表現方面,攝影和繪畫相比,則受到一定的限制,相反攝影在選擇角度、光線、構圖取景方面則有很大的創造性,只要做到主觀和客觀相結合,人和景交融、情與影會,不難創作出巧妙、新穎的作品來。實踐證明一幅優秀的攝影作品,必須是攝影家和大自然達到物我兩忘、物我統一境界的結晶,也是作者在頭腦中長期創作的結果。
利用對比:對比是指在攝影構圖中運用某種視感差異,通過差異進行對比,把觀賞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畫面的主要部分,并使其成為整個畫面中壓倒其他部分的趣味中心。對比是構圖中一種最基本和最有效的手段,適當地運用對比可以把觀眾的目光直接吸引到我們所要表現的主要意圖上來。黑白照片中最常見的對比是以黑、白、灰影調的明暗對比,來表現創作的主題。亮主體襯在暗背景上,暗主體襯在亮背景上,所獲得的對比效果最為強烈;而亮主體或暗主體襯在中間色調背景上,其對比效果則較為柔和。如第三屆國際攝影藝術展覽獲金牌獎的西德蓋爾特-羅曼攝的《戴夫》,就是一幅運用影調明暗反復強烈對比的佳作。畫面表現一位正在喝水的礦工。整個畫面呈暗調,與白色的茶缸形成第一次強烈對比,使觀眾的注意力一開始集中于茶缸。接著,就著茶缸喝水的生動而堅毅的臉的暗調,與潔白的眼白以及黑眼珠形成第二次強烈火的對比,把觀賞者的目光吸引到畫面的趣味中心——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而眼球上的眼神出光則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在自然界和我們日常生活中,對比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攝影畫面中常見的對比還有大小、形狀的對比,方向、動靜的對比,內容、情節的對比,色彩的對比等等。任何一種差異對比都可用來表現主體,強烈顯示出作者對創作的感受。同時,將此感受展示給觀眾。
攝影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攝影作品的藝術形式是傳達其內容的外在構成方式,由攝影造型的各個因素——光影、線條、色彩組合而成。它與內容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然而從攝影藝術的創作角度來講,形式又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范疇。因為,作品的形式是否運用得當,直接關系到美的創作的成敗與藝術價值的高低。所謂形式美,是攝影家運用形式的各個因素,經過精心的構思,巧妙的組合,表現在畫面總體效果上的一種精神的“愉悅感”。它的一般規律就是畫面的結構和諧,對比疏密有致,虛實相生,均衡變化,具有節奏和韻味,缺少這些也就失去了攝影藝術作品應有的感染力。根據藝術本身的特性,如何用形式美的規律來更好地表達藝術的內容,確實存在著與哲學意義上的形式和內容不盡相同的含義。因為藝術是人類感情的產物,是人們精神愉悅的對象。如果作者只是機械地使用照相機,純自然地再現現實形象,而不是能動地運用攝影的形式語言,通過形象的塑造來表現思想與情感,其作品就不能喚起人們的欣賞興趣和感情上的共鳴。因此,在注意作品內容的同時,必須在藝術形式上下功夫。
捕捉人物內心情感的外露。表情就是感情的形象,而攝影又是一瞬間的藝術,瞬間選擇是攝影藝術典型化的重要手段。攝影師在人物確定之后,瞪著眼伺機抓取的神態,不僅是他們酷愛的,也必然是他認為最具有代表性的。攝影家捕捉的形象,不僅應該表現被攝對象的典型特征,更應力爭通過典型的瞬間,展示時代精神和生活的本質。因此,瞬間的選擇是作者深入生活,觀察、體驗和認識生活的結果,也是對作者思想境界、審美能力的嚴格考驗。攝影作品的成功與失敗,主要是看情感的交際功能發揮的好與壞——這就是作品的效果。情感功能的實現,往往在人物攝影中是通過伴隨著情感而產生的肢體姿勢和面部表情而達到的。對客體的拍攝的目的,是為了將作者的情感寓于其中,如何用被攝客體的多姿的動態、豐富的面部表情去表達作者要反映的主題。而人的表情姿勢的動作,往往是一現即逝,最佳的反映時刻是短暫的。這就需要作者抓住關鍵的時刻迅速按動快門,將創作的主題得到理想的表現。場面和氣氛是情感的一種渲染手段。運用攝影技巧,選擇拍攝角度,以完美的造型去表現主題,這是攝影的技術和技巧問題。總的來說,以被攝客體作為寓體,表現創作者的情感,表現主題,這一切都是以情感為中心,以情感的信號交際功能為基礎展開的。
運用夸張與變形的手法:攝影作為一門瞬間的造型藝術,既不能像文學作品那樣,將時間和空間壓宿集中地反映在一個人或一件事上,也不能像電影、電視那樣用連續活動的畫面來表現可視形象,而只能在一幅(或數幅)靜止的畫面上,用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影調、線條、色彩和形態作為詞匯,來塑造形象,表現性格,傳遞情感。這既是攝影藝術表現的困難一面,又是其藝術表現的特長之一,它可以給人以思索,讓觀眾在欣賞中發揮自己的想象——給作品以藝術的再創造,與作者共同豐富作品的內涵,從中領悟到理性美的享受,其藝術效果從二度空間躍入多維的宇宙空間。同時攝影家還具有其它藝術家望塵莫及的最現代化的創作工具——照相機(數碼相機、傳統相機)和后期制作(電腦、暗房),為情感透過形象的表露開拓了更廣闊的天地。
超廣角鏡頭和魚眼鏡頭的運用,大大開擴了我們的視野,夸張出奇妙的效果。如蘇聯作品《海魂》表現出作者強烈的主觀感受和情緒,使畫面更富有思想和情緒的力量;照片以大海和拖船作為背景,廣角鏡頭的作用使雙手粗壯有力,仿佛能擊碎一切驚濤駭浪,老船工的視線直視觀眾,達到感情上的交流,難道你僅僅只看到的是一個頑強不屈,剛直,開朗的老船工的形象嗎?不!他是大海的主人,大海的靈魂。長焦距鏡頭的使用又可運用攝影中減法的藝術,舍棄一些不重要的或者對主題無用的景物和背景,以達到突出主題的作用。如中國作品“力的旋風”就是利用長焦加追隨的拍攝手法來拍攝的。暗房的后期加工制作又會給畫面增加新的活力,使渲染現場的氣氛及沸騰的景象更加突出,更增添了奮發向上的時代感。用富于情感的思維看世界,是攝影家精神活動的特點,也體現著藝術的本質。作為攝影工作者只有深入生活才能深深溝通和勞動人民一致的情感,只有這種情感才是真誠、豐富和堅實的,才能符合歷史潮流。
近十年來,由于攝影器材的更新換代和新一代數碼加入,給今后攝影藝術創作工作帶來了更大的方便。作為一個攝影工作者應充分利用手中的器材和掌握的技術,以飽滿的創作熱情,堅定地沿著攝影藝術創新的道路不斷進取,向攝影造型的深度和廣度進軍,使攝影不斷得升華和發展;讓我們在火熱的時代生活中不斷進取、不斷學習、深入生活,透過五光十色的社會現象去洞察事物的本質,通過多側面、多層次、多角度去揭示生活演進的嶄新內涵,創作出更多更美的、更能反映時代精神的攝影作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