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遠程培訓論文
本文作者:張梅琳 謝立 單位:四川廣播電視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中互動的理論基礎
教師個體知識是指教師個體通過自身學習和實踐體驗活動獲得的知識技能,教師個體知識往往是通過經驗探索、訓練、自我反思、并組織提煉起來的,對自己有用的方法和策略。隨著對教師教學行為的深入分析,研究者發現:蘊含在教師教學行為背后或支配教師行為的是教師的個體知識,它有其自身的形成規律和特點[2]。吳衛東在其著作《教師專業發展與培訓》中提到:教師個體知識的生成方式有二:一方面是教師對理論建構的實踐解構過程;另一方面是教師對自身點滴實踐經驗的積累。筆者認為,借鑒其他同行的經驗,與自身經驗進行分析比較,進而實踐、感悟和反思,也是教師個體知識形成的途徑之一。教師個體知識最獨特的特征是其個體性和實踐性。個體性是指教師個體知識帶有個體性特點,表達了個體思維方式,體現一定的個性創造力;實踐性是指教師的個體知識通常是一種實踐智慧。由此可知,教師個體知識要得到發展,需要教師與相關學習資料進行互動、深入反思、知識內化、指導實踐;教師個體知識也只有在與同行的互動交流中才能得到發展,實現知識增值。教師的學習在符合一般學習者學習特點的同時,也包含著自身職業的顯著特征。邁克爾富蘭(FallanMichael)在其著作《變革的力量:透視教育改革》中提到:當教師從同時和其他外部優秀經驗中獲得認識,進一步改進自己教學實踐的時候,他們實際上就處在一個絕對必要的知識獲取,甚至創新的過程中[3]。布萊克曼(Blackman)也曾指出:“教師專業發展在本質上是同事間不斷經過意見交換、感受分享,觀念刺激,溝通討論來完成的。”所以說,教師的學習通常是在共同體的背景中進行的,教師共同體對于教師學習、教師知識形成具有重要價值。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雖存在時空分離的特點,但仍需遵循教師學習的特點,基于培訓平臺和各種通訊交流工具,構建教師學習共同體,營造“分享、交流、提升”的文化,將實踐中的教師共同體(面對面交流的群體,尤指同學校的教師群體、教研組等)和網絡虛擬的教師共同體(利用網絡互動交流的群體)有效結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有學者對成人遠程學習者遇到的學習障礙進行了深入分析,得出結論:最大的學習障礙是缺乏互動交流,學習時感到孤獨和無所適從;其次是教學與資源對成人遠程學習的針對性不夠強;再次是遠程網上學習技能不足等[4]。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中,參訓教師或多或少存在如上所述的學習障礙,所以,必須設計充分的互動交流活動,這些互動交流的內容不僅應指向培訓相關資源,還應該包括情感上的激勵和支持,幫助參訓教師克服學習孤獨感;教學資源必須符合參訓教師的實際需求,貼近教學實際,促進教師與資源的深度互動;提供及時有效的技術支撐,必要時進行個別化學習技能輔導,注重個別化互動活動。
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中互動的特點和存在形式
與面對面集中培訓中的互動相比,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中的互動有其顯著特點。靈活性。遠程培訓中的互動是跨越時空距離的,互動雙方主要通過文本(或者視頻語音的方式)開展活動。課程資料開放在平臺上,參訓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隨時登陸進行學習;授課專家、管理人員和參訓教師通過各種網絡通訊工具,進行同步或者異步互動。參訓教師自己靈活掌握時間和地點開展學習,進行互動交流。開放性。教師遠程培訓中的互動除了支持一對一的個別化交流模式,還支持有大規模教師參與的交流模式。傳統面對面集中培訓中,參與互動的規模是有限的,往往集中在幾個人組成的學習小組(或者最多在一個培訓班中互動);但遠程培訓中的互動研討允許更多教師參與,任何對研討話題感興趣的教師都可以參加,甚至可以跨班、跨區、跨省。技術性。遠程培訓的互動需要有相應的技術支撐。一般來說,遠程培訓平臺具備互動交流的功能,比如站內短信、BBS論壇、視頻會議、班級沙龍、留言等,這些功能正在不斷完善。除了遠程平臺提供的這些互動工具,教師遠程培訓通常還會用到QQ(群)、飛信、郵箱等通訊工具來開展互動。持續性。教師學習不應隨著培訓的結束而結束,良性的遠程互動模式會給參訓者帶來長遠效益。參訓教師在習慣遠程互動模式之后,可以繼續利用平臺(有些培訓平臺雖會關閉,但還會提供給參訓教師類似于博客的個人工作室)、QQ群、BBS論壇等開展持續性的互動交流活動。當然,教師遠程培訓并不排斥穿插進行一些面對面的集中交流活動,一方面增加感情,另一方面也可集中解決一些實際工作中的問題,使遠程培訓與集中培訓有機結合,遠程互動和集中交流優勢互補。
按互動功能劃分。按照教師遠程培訓中互動功能的不同,可將互動活動分為三大類(如圖1所示):第一,為克服學習孤獨和無助情緒、提供情感支持、進行激勵而開展的互動活動。它處于功能圈的最外層,與培訓內容無直接聯系,卻是有效培訓的基礎;第二,為提供技術支撐而開展的互動活動。參訓教師的信息素養存在差異,一部分教師(特別是農村地區的或年齡較大的教師)不適應網絡學習模式,他們對平臺操作不熟悉。輔導教師、平臺技術人員以及計算機水平較高的學員就需要多與這些教師互動交流,個別化地給予他們技術支撐;第三,為支持學習活動,促進深度學習而開展的互動活動。它處于功能圈的核心層,其互動內容直接指向課程學習。這種學習交流活動主要以在學科專家指導下開展的多人參與的主題沙龍研討活動為主體,以專家集中答疑、個別化的交流活動為輔。按互動主體劃分。教師遠程培訓中互動指的是參訓教師與班級輔導教師、技術/管理人員、學科專家、特聘教師、學伴以及課程資源之間的相互活動。參訓教師-班級輔導教師:班級輔導教師是教師遠程培訓中的重要角色。遠程培訓規模大,為保證培訓效果,通常會將一定數量的學員組成虛擬班級,每個班級配備一名班級輔導教師,類似于實體班級中的班主任。班級輔導教師的職責包括:活躍班級氛圍,鼓勵學員學習;發布班級動態,進一步明確培訓實施方案和考核細則,指導學員學習;發起/組織班級沙龍研討,引導學員參與交流;編寫班級簡報,與學員文本互動;評閱作業,查看學情,及時反饋;作為參訓教師與技術/管理人員、學科專家、特聘導師溝通的橋梁。參訓教師-學科專家/特聘導師:在學科教師培訓過程中,通常會配備少量學科專家或特聘導師,他們有豐富的學科教學實踐經驗,有深厚的學科教育教學的理論功底,有較強的教學研究和教育科研能力。在培訓過程中,學科專家/特聘導師會定期組織學科研討會,進行教學輔導答疑,參訓教師可以通過參與研討會或者在線留言等方式直接與專家互動。因專家面對的不只是一個虛擬培訓班的教師,而是規模較大的參訓教師,所以,在培訓實踐中,需要依托班級輔導教師的橋梁作用。班級輔導教師定期收集整理學員的學科教學問題,將其分類報送給學科專家,再組織開展集中答疑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