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旅游論文
發展現狀
森林生態旅游景區體系的建立目前伊春已建成景區(點)100多處,其中國家AAAA級景區3處,列黑龍江省第2位,AA級以上景區19處,列黑龍江省第1位;省S級以上滑雪場4處;省級漂流經營達標場所8個,列黑龍江省第1位;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1個,國家級、省級森林公園25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處,國家級地質公園2個,3S、2S、S級滑雪場各1處,國家級狩獵場1處,省級狩獵場3處。2008年伊春市湯旺河林海奇石風景區被國家環境保護部和國家旅游局批準為全國第1個國家公園試點單位。從景區的構成和數量上看,伊春市目前已經建立起較為完備的森林生態旅游景區體系。旅游發展整體規劃完成伊春市先后編制了《伊春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00~2015年)》和鐵力、嘉蔭、五營、湯旺河等20個旅游區發展規劃及旅游專項規劃,形成了市、區(縣)兩級規劃體系。2006年聘請東北林業大學和旅游規劃設計公司對伊春市旅游資源進行了全面的普查和分析,修編了《伊春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06~2020年)》、編制了《伊春風景觀光道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伊春市旅游資源研究》,提出把伊春規劃成為小興安嶺森林大公園的思路。2008年聘請北京達沃斯巔峰旅游規劃院編制了《伊春市旅游發展提升策劃》。在一系列的規劃設計下,伊春森林生態旅游基本形成了“林海觀光、森林避暑、休閑度假、康體養生”一體化的開發思路,提出根據不同區域旅游資源特色,優化旅游產業結構,建設東、南、北、中四大旅游區。北部旅游區突出“原始生態”特色,重點開發森林觀光和休閑度假產品;東部旅游區突出“運動康體”特色,重點開發森林避暑養生產品;南部旅游區突出“冬季冰雪”特色,重點開發冰上、雪上旅游產品;中部旅游區突出“城市觀光特色,發揮集散和綜合服務功能。
伊春森林生態旅游知名度上升伊春市立足于“中國森林之都”,采取節事宣傳、新聞宣傳、廣告宣傳等多種方式,宣傳伊春森林生態旅游。①綜合利用各種媒體和渠道宣傳。如在中央電視臺一套和新聞頻道的《朝聞天下》欄目投放廣告等。②以重點客源市場為中心開發市場。在鞏固哈爾濱、京津等北方旅游市場的基礎上,加大對長三角、珠三角等地的市場開發力度。如參加2010年中國國內(重慶)旅游交易會、第十三屆海峽兩岸旅游行業聯誼會等行業會展。③舉辦各類節事活動。伊春市連續舉辦了6屆中國(伊春)冬季攝影節、10屆森林生態旅游節、杜鵑花文化節和五花山觀賞節。伊春市先后獲得“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最佳避暑勝地”、“中國最佳生態旅游城市”、“中國旅游競爭力百強城市”、“中國十佳避暑旅游城市”、“中國自駕車十大旅游目的地”、“中國2008年度最具開發價值的旅游資源城市”等稱號,伊春森林生態旅游知名度明顯上升。
旅游者結構改善以伊春為目的地的游客的結構近幾年變化明顯:①旅游團隊數量比例增加。據統計,2008年度伊春市接待50人以上的旅游大巴車隊130多個,大型會議團隊160多個。②自費旅游者比例增加。據統計,伊春市2008年主要旅游區的旅游者中,自費旅游者的數量超過了70%,免費接待者比例正逐步下降。③非假日旅游者比例增加。游客來伊春旅游的時間在總量分布上逐漸趨于均衡,非假日旅游者明顯增多。④遠程和高端游客比例延長。來自于北京、天津、上海、廣東以及吉林、遼寧等的游客比例逐年增加,游客停留時間也明顯延長。游客停留時間由早期的平均1.5d增長到目前的3.5d,一日游游客由原來占游客總數的80%降至不足30%。旅游產業經濟規模壯大伊春市旅游幾年來接待人數連續越過100萬、200萬、300萬人關口,達到2009年的382萬人次。旅游收入由1991年的19萬元,猛增到2009年的191160萬元,旅游產業規模快速擴張,成為伊春市發展最快、潛力最大、牽動力最強的優勢特色產業。2009年伊春實現旅游增加值95580萬元,占GDP的5.5%,比2001年的0.9%提高了4.6個百分點;占第三產業的17.4%,比2001年的1.3%提高了16.1個百分點。2001~2009年,伊春市實現旅游總收入714889萬元,年均增長41.9%;旅游接待人數1923萬人次,年均增長91%。
主要問題
森林生態旅游是一種具有強烈環保意識的高品位的旅游活動,具有豐富的外延與內涵。森林生態旅游景區內具有原生態的景區植被、動物、土壤、水等,恰當的生態旅游設施設備與旅游服務構成森林生態旅游的外延;森林生態旅游景區開發管理中生態保護價值觀的體現、當地居民生態保護意識的培養、生態旅游者生態保護意識的啟迪與教育構成森林生態旅游的內涵。森林生態旅游的內涵既是一種用于指導現實操作的思想方法,又可以是旅游產業運行追求的某種目標所在。內涵表現的是一種思想,一種態度,一種價值觀,外延是以物質或活動為特征的存在,內涵通常需要借助外延來實現,外延卻可以獨立存在。以開發生態旅游資源為形式,以追逐短期經濟利益為目的,忽略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甚至導致生態環境的惡化,可稱之為外延型生態旅游開發模式。以生態保護價值觀為指導思想對旅游資源進行保護性開發建設,注重對旅游者和居民進行環境教育,以旅游促進經濟的發展,以經濟發展推動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生態環境因此得以不斷改善,可稱之為內涵型旅游開發模式。伊春森林生態旅游開發雖然從歷史角度看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其森林生態旅游外延開發管理和內涵的體現卻存在多種問題,概括起來講,就是外延開發管理失當,內涵表現不足,從某種程度上看,伊春森林生態旅游可以歸為外延型生態旅游開發模式。
森林生態旅游景區建設問題。伊春市森林生態旅游資源結構失調,雖然景區數量眾多,但景區建設缺乏整合,大多數景區規模較小,品位不高,同質化嚴重,在景區建設過程中只開發不保護。伊春森林生態旅游開發初期都是不同的行政縣、區和企業自行分散進行的,缺乏統一的科學規劃,更缺乏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規劃。據不完全統計,從2001~2008年,伊春市在旅游景區基礎和服務設施建設方面的投入總計只有6.3億元(涵蓋政府投入和企業投入),由于伊春市旅游資源分屬不同的產權單位,有限投入被分散到100多處景區(點),因景區建設和改造決策不慎重,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復建設;另有部分缺乏經濟實力的投資者以很少的投資占用資源,制約了高品質生態旅游景區的建設,使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成為空談。在伊春以森林資源為基礎的旅游開發前期,景區建設是混亂無序的,忽略了生態環境的保護問題,雖然近年來通過加強規劃建設和管理,景區建設的混亂局面有所改善,但在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方面仍然缺乏長遠的考慮。森林生態旅游服務設施設備問題。首先是旅游交通服務,伊春市內主要交通工具皆為傳統汽車,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快速遞增,汽車尾氣和噪音已成為城市的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據中國伊春政務公開網的信息,伊春2007年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一級標準天數的有314d,2008年數據缺乏,2009年為224d,2010年為252d,空氣質量下降明顯。隨著森林生態旅游市場的進一步拓展,外來車輛和本地車輛逐漸增多,伊春空氣質量存在進一步惡化的可能。其次是旅游住宿設施,伊春市現有19家星級賓館,其中多為傳統的2星級賓館,接待能力有限,且缺乏森林生態旅游概念在住宿服務中的延伸。再次是餐飲業,檔次低且缺乏規模,缺乏原生態特色,以及以伊春森林食品為主材的特色餐飲。最后旅游區配套設施不健全,如給排水、公廁、垃圾及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還沒有全面完善,缺乏對森林生態景區內生活污染的有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