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傳統(tǒng)藝術論文
皤灘花燈的緣起與發(fā)展
臺州,地處江南沿海,是中國最早崛起的五大海港之一,自古就形成了獨特的江南水運特色。位于臺州市仙居縣的皤灘古鎮(zhèn),是臺州一帶獨一無二的五溪匯合點,早在公元 998年前,便因水路優(yōu)勢造就了商貿的繁盛。古時,木船搖曳,鹽和各種民間精巧器物順著這片古老的水道被送往各大城鎮(zhèn)商埠。其中,有一種物品是專門進入皇宮敬獻皇上的,這便是“針刺無骨花燈”。這種燈的燈面是由刀和針共同鑿刻、戳刺而成,燈身不用一個骨架,完全由大大小小的具有針孔圖案的紙片折疊粘貼。點上蠟燭,通體晶瑩,火光通過無數小孔形成的圖案投射開來,美輪美奐,頗具東方柔美氣質。
地理位置的便利和物產的豐饒,皤灘在唐代時期商貿發(fā)展迅速,紙張供給便捷,為花燈的產生與制作提供了物質保障。大概就是源自唐朝,深受唐文化影響的緣故,皤灘花燈也稱“唐燈”。據當地的老人講,這種花燈與普通花燈的作用不同,它不是用來懸掛在門口,也不是給小孩的玩具,而是掛在房間里面的。當然不是每間房都掛,而是有一定的講究。通常遇到結婚這樣的喜慶日子,皤灘人會在新房里掛上一盞無骨花燈,它奇特的光點與精致的造型給房間增添別樣溫馨的氣氛。懸掛于書房中,當地人稱之為“狀元燈”,以表書香門第,祈盼狀元及第。現今古街上的“大明堂”和“大學士府”的梁柱馬腿上便雕刻著無骨花燈,充分體現了皤灘花燈與當地人民生活的水乳交融。除此之外,還可掛在小姐的閨房,以保“安心寧神”。
針刺無骨花燈是皤灘民間生活的文化形態(tài)和物質形態(tài),源自皤灘人民的日常生活,它伴隨著當地生活的發(fā)展而發(fā)生、發(fā)展,它的興衰隨著當地人民生活的變化而變化。清末明初,一個持續(xù)十余年的“軍閥混戰(zhàn)”開始了,中國在繼清政府被推翻后又進入了另一個暴力盛行的混亂時期。民不聊生,民間工藝由此走向衰弱。建國以后,“大躍進”的發(fā)生打亂了國民經濟,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社會主義建設嚴重受挫。“文化大革命”時期鋪天蓋地的大字報徹底擾亂民眾的生活,這個瘋狂的年代對中華文化的浩劫無處不在,民間藝術更是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支持。在歷經打壓下,皤灘人民的生活有了明顯的變化,古鎮(zhèn)的民間藝術被作為封建文化遺留掃蕩無存,針刺無骨花燈的制作技藝蕩然無存。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中華大地,全國上下各級黨委、政府開始重視民間藝術的搜集與發(fā)掘。1981年,仙臺縣各鄉(xiāng)鎮(zhèn)率先領導、組織了元宵燈會,開創(chuàng)花燈活動的先河。直到1983年,作為鄉(xiāng)文化站工作人員的李湘滿在燈會上無意中聽說本地曾特有的無骨花燈,立即意識到挽救這個民間藝術遺產的緊迫性與責任感,于是深入群眾了解、挖掘,試圖還原皤灘花燈曾經的風茂。功夫不費有心人,1985年李站長終于整理出為數不多的傳統(tǒng)花燈品類。民間培訓花燈傳人的工作業(yè)已開始,保護傳承的專項經費也已到位,瀕臨失傳的皤灘花燈得以重現。
1996年,皤灘針刺無骨花燈在中國民間藝術作品博覽會和隨后的第四屆國際藝術博覽會上中均獲得金獎,瞬間將世人的目光聚集到這個小巧精致、玲瓏剔透的工藝品上來,曾經光彩耀人的民間花燈藝術也照亮了人們的心。從此,“中華第一燈”的美譽便不絕于耳。1997年12月,浙江省電視臺還對此作了專題“浙江一絕、皤灘花燈”。1998年的元宵佳節(jié),皤灘鄉(xiāng)文化站將恢復的組合花燈進行首次展出,組燈的壯觀是單體花燈不可比擬的,奇妙的光彩引來群眾的歡聲喝彩。2000年,仙居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2005年,皤灘花燈中的“龍鳳燈”入選國家郵政總局“中國彩燈”系列郵票之一。2006年皤灘花燈列入國務院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0年繼續(xù)在“浙江周”亮相上海世博會展。
皤灘花燈的現實困惑
經千年積淀,皤灘已成為一個罕見的古建筑群聚集地,街道兩旁唐、宋、元、明、清時期的建筑主體與結構保存完好?,F今,皤灘花燈的神秘面紗被層層揭開,種種光環(huán)籠罩著皤灘花燈。走在龍形古道上,看著兩邊房檐下垂掛的花燈,沐浴昔日的繁華,甚感欣慰。皤灘針刺無骨花燈作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藝術價值,也是體現皤灘居民傳統(tǒng)文化及地方特色的物質載體?;舯毁x予的種種深刻內涵都是皤灘人民對吉祥、幸福的期盼,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農耕生產方式下的民間藝術是用心的淳樸藝術。然而社會是發(fā)展的、進步的,我們的生活、生產方式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在處處重時效的現代社會里,針刺無骨花燈繁復的工藝、漫長的過程顯得那么格格不入。
首先,制作過程復雜。做一盞花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要經過繪圖、燙紙、粘貼、剪樣、裝訂、鑿花、拷貝、刺繡、豎燈、裝飾等13道工序才能完成,需要足夠的耐心與毅力。僅刺繡一項,就需用鋼針在一平方厘米的面積上針刺50個不走樣的均勻的小孔。在粘貼的過程中也馬虎不得,紙片稍有傾斜,便會造成燈體的走樣。其次,繪制原理復雜。由于花燈全部由紙片貼成,而紙片的大小、拼合位置等都是經過幾何算數嚴格計算得出的,需要有一定知識、一定美術基礎的人去完成。且今日所見的無骨花燈均是由李湘滿深入民間調查、挖掘、整理出的結果,而沒有當代人完全自我創(chuàng)新的品種,花色品種的發(fā)展受到限制。
僅就這兩點便會造成花燈成本的昂貴和創(chuàng)新的艱難,而它本身的觀賞習慣又是懸掛于室外的,久經風吹雨打就會掉色、變形,且攜帶不便,種種原因造成皤灘花燈在現實面前的窘境。在少則幾百多則幾千的花燈面前,人們選擇了“只可遠觀”,其自身的經濟價值很難被現實社會認同,制作簡單而廉價的紗制花燈、塑料花燈輕而易舉的代替了針刺無骨花燈的地位。從另一方面看,會制作傳統(tǒng)皤灘花燈的藝人都年事已高,他們的身體狀況、生活境況都會影響花燈的傳承,他們新培養(yǎng)出來的年輕人也因為收入低的現實問題紛紛轉行,而傳統(tǒng)手工藝非得數年乃至數十年的耕耘、體悟才會達到一定的高度,對于急功近利的現代人來說自然是避而遠之。幸運的是,仙居縣委、縣政府和上級文化部門對皤灘花燈采取了種種專項保護措施,扶持發(fā)展,通過各種渠道支持這項民間絕活的生存。皤灘也成立了唐燈研究協(xié)會,專門研究、制作皤灘花燈,現已有100多個學員跟著李湘滿學習這門近乎失傳的工藝。面臨現實,堅持、固守的人還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