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考古學論文
至今少有學者利用出土的考古材料作綜合性論述,其中劉茂曾利用屯門小欖和小坑村等考古材料探討香港唐代窯址的性質,但類似的研究為數很少。而考古學者和機構,主要集中研究史前及青銅時期的香港,對漢以降的二千多年數十個朝代的考古發現則歸類為“歷史時期”,并沒有進行詳細的探討。因此,關于“歷史時期”的香港社會及海外貿易的情況,所知甚少。綜合以上屯門及元朗的史地研究和考古工作,我們可以發現以下幾個特點:
1.在研究屯門和元朗時,學者們大部分利用歷史文獻作為史料,其次則在民間搜集資料,如族譜、碑刻、口述史、訃文和書信等材料,而使用考古數據則較少。2.研究方法以傳統史學考證和歷史人類學為主,結合考古學和其他學科的研究較少。3.個別村落或整個地區研究較多,缺少區與區間的綜合性研究。4.考古工作方面,屯門和元朗考古遺跡較多在沿海發現,以居住遺址性質為主,甚少有墓葬和窯址等發現。另外,學者們使用考古數據時,多著重史前時期研究,對于“歷史時期”則有所忽略。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自2005年開始,致力于對香港西北區考古工作的整理和研究。我們嘗試通過綜合運用香港考古資料、科學成份分析和本地歷史文獻,研究香港新界屯門和元朗兩個地區出土的9—15世紀的中國陶瓷。就歷史文獻所記,屯門和元朗在這段時期,曾是海外及本地貿易的重要海港和軍事戰略要地,兩地在明清文獻上都有記錄,而兩者亦通過正式的考古發掘,在清晰的考古發掘層位關系的遺址內,更出土豐富的陶瓷遺物。故此,我們揀選這兩個遺址作研究對象。在香港古物古跡辦事處的協助下,我們對屯門掃管笏和元朗東頭村遺址出土的遺物作了全面的考察和對比。另外,我們參考了考古期刊、歷史文獻、調查和發掘報告等資料,使我們能更全面地深入探討這段時期香港的情況。
遺址綜述
(一)自然環境
屯門與元朗皆位于香港新界西部,東連荃灣,南與馬灣和大嶼山等地相接,西為后海灣,其北則有大帽山及青山高地為屏障。屯門整個地貌以低山丘陵為主,元朗則為泛濫平原。青山灣屯門河北為寬闊的河流谷地,南面及西面海岸是洪積坡地。屯門高山矗立,青山與九徑山東西相峙如門,形成天然屏障。然其平地較少,主要位于屯門新墟至東北屯門谷的河谷一帶和龍鼓灘、掃管笏海邊,大多數屯門鄉村都建立于此。屯門主要河道為屯門河、洪水坑和大水坑。而元朗平原是由多條河流沖積而成,元朗河(又稱元朗瀝或山貝河)為其中最大的河流,也是主要河流。然而,隨著過去數十年的大型填海和基建工程,不少屯門及元朗區內的古代沙堤受到破壞或成為人工沙堤,原來彎曲的海岸線已被平整伸延,不復原貌。
掃管笏村位于新界屯門,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其東為海拔110余米的白石坑;西臨海灘,北為海拔200多米的大欖山,南立海拔100余米的小欖山,呈東西長、南北窄的狹長地貌。村內山泉小溪密布,山前坡地成為良好的聚落點。其范圍包括彭家菜地、中田窩村、老青山、李屋村、高牌、龍頸、程屋村東北、程屋村東、程屋村南(橫屋背)、陳屋村猴子石、陳屋村河瀝頭、橫壟、周家菜地、大嶺、瓦窯壟等。
東頭村屬廈村鄉,廈村鄉位于青山東北麓的緩坡地帶,是屯門—天水圍狹長谷地的一部分,乃新界西北廣闊的平原地帶。其東有屏山,北是后海灣,相連流浮山,西南為大頭山。這里的基巖屬于中生界上侏羅統屯門組,主要由安山巖夾凝灰巖組成;地表沉積大部分是第四系更新統的坡積、洪積和坡地沖積物,黏土或粉沙夾礫石為主要成份[12]。東頭村遺址豐富,于1998、2000和2001年進行過考古調查。1998年東頭村遺址位于屏廈公路,路西側是古沼澤地帶,現已建貨柜場。2000年東頭村遺址東臨屏廈路,南是一片低洼濕地,西鄰巷尾村,北有海拔約30米的小山丘。2001年遺址位于東頭村山崗南部前的古濱海線上,于史前時可能與天水圍一樣是沼澤區。
(二)人文環境及有關歷史文獻記載
“屯門”一名在歷史文獻中多有提及,有學者指出有關“屯門”之記載應比唐更早,其據梁延?溝摹豆愣?7闌憷饋返諶?碇屑竊氐?ldquo;南朝梁簡文帝大寶元年(550)春,于寶安縣設屯門鎮,以重兵守之”,推算可能南朝時已開始設置屯門鎮。有些學者則指“屯門”一名,最早見于《新唐書》,其卷四十三上《地理志》載“有府二:曰綏南;有經略軍,屯門鎮兵”。除“屯門”外,還有“屯門山”(杯渡山)、“屯門灣”、“屯門泛”、“屯門鎮”、“屯門村”、“團門”和“段門”等名。蕭國健指出“屯門”在唐代應屬今寶安縣,它是今寶安縣及香港新界等地的總稱。當時屯門鎮可能是防衛軍鎮,位于今寶安縣南頭城。但自明代建衛所制,“屯門鎮”被另一軍區所取代,而其范圍亦相對地減少,只包括今新界西南部之屯門灣(亦稱青山灣)及屯門村一帶。“屯門”之名所包括的范圍大小和位置各有不同,難以考證。唯可信的是“屯門”曾經是當時主要的對外港口之一,在海上貿易和海防方面都擔任重要的角色,故必須在此地建立軍鎮以守之。
至于屯門作為廣州對外港口之說,則源于羅香林的研究。古代海上交通都以帆船為主,故仍受季風的支配,如自廣州出海船只,須隨冬季季候風出發,經屯門再轉往南洋諸國或更遠的國家進行貿易。他認為正由于屯門位于珠江口東,是當時來往廣州必經之地,加上青山和九徑山為屏,形成一個良好的避風港,成為海上交通要沖。唐時,由于商舶貿易增多,須置鎮為守。及五代南漢劉氏封杯渡山(今屯門山)為瑞應山,建寨設軍,設靖海都巡、同知屯門鎮事;兩宋亦于屯門設巡檢司捕盜廨及寨兵等,并與溽洲之擔竿洲及大嶼山北端琵琶洲共同管理內外海之事務,以保衛船舶商旅之安全。可惜,元吏治不修,并未建寨;至明建衛所,屯門只設墩臺,而其地位則被今寶安南頭取代,地位衰落。由此可知,屯門在唐宋時興起,于元明開始衰落。
元朗古稱“圓?i”,在清嘉慶《新安縣志》已有記載,又有“元?”、“圓朗”等稱。“圓”有完整、豐滿的意思。“?i”則指低洼地、田地或在該種地方所建的村落,是珠江三角洲內形成的粵語地名。元朗是香港有史籍可考證的最早有人落籍墾殖區之一。自北宋,已有內地氏族遷進元朗,從各族之族譜考據,以鄧氏家族為最早,于開寶六年在岑田,即錦田定居。而在明初葉,分遷廈村、輞井等地。至清更遷至大嶼山塘福、元朗橫臺山。至于行政區域劃分,屯門與元朗于各代屬于不同縣管。自秦漢至唐初,先后為番禺縣、博羅縣及寶安縣所管轄,中唐至明初則屬東莞縣,明中期至清末由新安縣管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