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幼兒教學論文
1起因“:梳頭”風波引發的小實驗
一次孩子午休后,照例用梳子給午休的孩子們梳小辮,看著一個個梳好的小辮子,聽著一聲聲童稚的聲音說著:“謝謝趙老師。”我的心情好極了。在給樂樂小朋友梳小辮的時候,突然她大叫起來:“老師,剛才怎么了,我的頭皮麻了一下?”我對樂樂說:“因為梳子與小朋友的頭發相互摩擦,產生了帶電現象,所以你的頭皮和老師的手都電了一下,有麻的感覺。”我給樂樂簡單說明了一下摩擦起電的原理,但看她瞪著大眼睛望著我,知道她并沒有真正明白。畢竟對幼兒來說,這種物理現象是他們沒有接觸過的,心里就在想:我可以用什么方法,讓孩子來體驗這樣的科學現象呢?當我看到美工角有小朋友剪好的一條條小紙魚時,靈機一動,對孩子們說:“今天老師給你們變個魔術:‘紙魚游起來了’。”聽我說完所有的小朋友都瞪大了眼,然后認真地看我準備實驗。我拿了兩本書放在兩邊當支架,將一塊玻璃板擱在上面,把剪好的紙魚放在玻璃板下面,用絲綢在玻璃板上面摩擦,不一會紙魚便一條條豎在了玻璃板上,孩子們看到,興奮地叫道:“紙魚游起來了,真的!”隨后,孩子們也摩拳擦掌,搶著要親自試試,做一回魔術師。我便讓他們親自動手,孩子們自己動手發現紙魚一條條向玻璃上跳躍,栩栩如生,都很興奮。趁此機會,我向他們講述了紙魚跳躍是因為摩擦生電的道理,并引申解釋了樂樂小朋友梳頭頭皮發麻的原因,孩子們都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滿臉的興奮。實驗結束了,可孩子們卻意猶未盡,“老師,真有趣,真神奇,什么時候再做實驗啊?”看著孩子們對實驗這么感興趣,我想,為何不將它與教育活動相結合,將它運用到教學中,這樣既能幫助他們理解一些科學現象,發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又能培養他們探索科學的興趣。可是,如何將一個個小實驗融進我的教學呢?我在教學中進行了以下嘗試:
2從孩子的興趣點出發,尋找教育契機
興趣是孩子們學習的動力,愛玩是孩子的天性,特別是對于幼兒來言,寓樂于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在玩耍中學習,能夠使他們感到快樂,提高興趣,而且有利于深刻記憶。《綱要》中指出,“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在一次自由活動時,一個孩子在吹泡泡,其他孩子都圍在那里觀看,泡泡晶瑩剔透,在陽光照射下發出五顏六色的光芒,很是讓孩子著迷。看到孩子們對泡泡癡迷的眼神,我想,為什么不教他們自己制作泡泡呢?制作方便經濟,而且能滿足他們愛玩的天性。提供清水、肥皂、洗衣粉、餐洗凈、膠水、彩色墨水各種材料,叫孩子自己嘗試用各種不同的材料混合制作泡泡水。并用制作好的泡泡水來吹泡泡驗證是否成功。孩子們興致很高,不一會就做出各種泡泡水。看著自己做好的泡泡水,孩子們高興地手舞足蹈,邀請我和他們一起吹泡泡,吹著吹著孩子們的問題又來了:“老師,為什么你吹的泡泡小,我吹的泡泡大,月月吹的泡泡是彩色的,瑞瑞吹的泡泡是透明的?”所有的老師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兒童向你提出一連串的問題,使你幾乎無法招架。對于一些從來沒有思考過、也無從回答的問題,你可能會說:“你真會動腦筋!不過老師也不知道,下次老師查了書再告訴你好嗎?”殊不只,兒童的興趣和問題是情景性的,很容易轉移,今天沒有得到滿足,明天也許就不會再出現了。教師因此喪失了一次良好的機遇。對待孩子這么多問題,我一時也沒法解釋清楚,不過孩子既然是從實驗中發現的問題,為什么不可以帶著問題再去做實驗呢?這樣帶著問題去做實驗,可以讓實驗更具有教育意義,也可以使得孩子在有問題時會嘗試動手解決,提高孩子動手和思維能力。于是我們帶著幾個問題再次進行了實驗:(1)為什么吹出來的泡泡大小不一樣;(2)為什么泡泡顏色不同。經過實驗,孩子們發現,吹泡泡速度快,會吹出小而密集的泡泡,吹動速度慢。會吹出一個大大的泡泡;在泡泡水中加入適量的彩色墨水,可以吹出不同顏色的泡泡。在這次實驗后,每個孩子都能夠得心應手地吹出各色的泡泡,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
3從教學目標出發,利用小實驗輔助教學
幼兒園教學活動目標是教育工作者對幼兒在一定學習期限內的學習及結果的預期,是幼兒園教育目的的具體化。活動目標是幼兒園活動的指南針,它既是活動設計的起點,也是活動設計的終點;既是選擇活動內容、活動組織方式和教學策略的依據,也是活動評價的標準。大班下學期主題二科學放大鏡中教學活動之“什么東西不見了”,活動目標是讓幼兒知道有些物體能溶于水,知道無圖的融化速度與水的溫度、物體的形狀大小有關。為了讓幼兒更形象地理解,我組織了小實驗,為每個幼兒提供三只小碗、一只食勺,每組三種實驗材料(面糖、砂糖、方糖),每組一盆溫開水、一盆涼開水。實驗前先讓幼兒看一看說一說,面糖、砂糖、方糖各是什么樣子(形狀)?什么顏色?什么味道?知道幼兒從上述三種糖中各取少許,分別放在自己的三個小碗中,再讓幼兒取一種糖分別放在兩個碗中,一個加涼開水,一個加溫開水。通過實驗,幼兒得出結論:可溶于水的物品越是顆粒小的融化的越快,在溫水中比在涼水中融化得快,懂得了物體的溶解與水的溫度、物體的形狀大小等因素有關。教學四活動“猴子撈月亮”中,教學目標是觀察并了解物體在水中成像的現象。多數幼兒不理解,為此組織實驗,用手電筒當月亮,水盆當井,讓幼兒觀察,水中“月亮”的影子是什么樣的?用手去撈“,月亮”變得怎么樣了?通過自己動手實驗,孩子們恍然大悟:原來,水面很平時,“月亮”是圓圓的,用手一抓,水面就有了波紋,影子就碎了。
4家園攜手,共掀實驗熱潮
《綱要》明確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家園的有效互動,能夠使幼兒在園獲得的學習經驗在家庭中得到延伸鞏固和發展,也使幼兒在家庭獲得的經驗能夠在幼兒園的學習活動中得到應用。(1)通過各種方式做好家園溝通工作。教師與家長兩者之間需要抓住的關鍵詞就是溝通,只有心與心的溝通,才能取得家長的理解并達成教育共識,支持并主動參與教育活動,真正成為我們的合作伙伴。我通過宣傳欄、家長委員會、家園聯系手冊、網站、電子郵件、班級博客向家長們介紹科學小實驗,有時需要他們準備一些材料,有時需要他們幫著寶寶在家共同實驗,有時他們也會給我一些好的建議。慢慢地,家長們也迷上了小實驗,隔三差五地就要和老師交流一番。(2)挖掘和開發家園合作資源,建立平行性的家園互動平臺。把每個家長的特長作為家園合作教育的重要資源,及時吸納到教育活動中,豐富教育內容,增強教育實效性,讓家長成為園本課程的一分子。我們開展了“讓家長走進幼兒園”的開放互動活動。睿睿的爸爸是高中物理老師,有時遇到一些比較復雜的實驗,我都會邀請他來幫小朋友演示實驗,而他每次都欣然前往,活動結束后都會感慨:“和孩子們在一起,時間過得真快,當幼兒園的老師真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