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研究
本文試圖通過相關項目經驗的總結和反思,探討以下問題:什么是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的價值何在?如何推動并開展多元文化教育?文中的案例主要來自教育部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實施的“中國愛生學校標準的開發與實施項目”、“中英西南基礎教育項目”的教育公平培訓、教育部與兒基會聯合實施的“語言文化適切性的教育”等項目經驗。除此之外,也參考和借鑒了一些國內外的成功做法。
一、平等與正義:多元文化教育的價值追求
多元文化教育追求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培養具有正義感和合作精神的公民,是一種促進社會進步的力量。從本質上看,多元文化教育以尊重和保護差異性、多樣性為原則,以促進教育公平為宗旨[4]。
人類發展的歷程證明,在任何一個社會中,由于錯綜復雜的社會歷史背景和環境的影響,人們在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很難達到完全的平等,減少社會不公、增進理解與關懷是基本的正義訴求和社會發展的方向。基于此“,教育要實現其價值,就需要正義地對待人,使人得到真正的教益,人的健全發展只有在正義的教育下才能實現”[5]。
所謂正義的教育是以尊重差異為出發點,在考慮個體自身及所處環境等因素的基礎上,為每個個體提供符合其發展要求的教育。具體的實踐中,由于弱勢人群更容易遭受身份地位、社會資源、發展機會等方面的不公平對待,因而需要在教育中給予適當的關注和補償。
在各種不平等的關系中,階級、性別與種族等因素交互作用,所以,多元文化教育必須從綜合的角度審視特定的社會問題,使社會變革向一種整體向善、追求平等和正義的方向發展。面對全球化經濟的影響,有人預測我們正在逐漸邁向一個“麥當勞”式的社會,一個生活方式、價值觀等逐漸統一化的過程[6]。因此,教育一方面要培養具有全球意識的公民;另一方面還要立足于本土文化,提升國民的民族文化認同感。
西方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也有相通之處。中國文化向來提倡“和而不同”的哲學觀念,這樣的一種社會關系的處理方式,對于開展多元文化教育有其獨特價值,即在追求平等的同時保持多樣性和差異性,增加不同群體之間的理解和共存。
二、涵容與理解:多元文化教育的實踐路徑
1.提高多元文化教育主體的文化敏感性
教育是社會文化再生產的過程,不是中性的,不能自動自發給予每個人平等的受教育機會[7]。多元文化教育是對教育本身局限性的反思和調整,是一個長期不斷的涵容差異、促進理解的過程。學校、家庭和社會能夠從多個側面為多元文化教育提供可能,如了解各種社會群體的文化與處境,提升弱勢關懷意識,促進不同群體的互動與交流等。因此,學校、家庭、社會分別是實施多元文化教育的不同主體。
從社會角度看,多元文化教育可以通過大眾媒體快速傳播并發生影響作用。曾有電視媒體進行了這樣的嘗試,分別記錄來自城市、農村、國內、國外的青少年互換家庭的生活體驗,其中也不乏從小生活在大都市的兒童到偏遠少數民族農村和當地人一起生活的案例。雖然此類節目對于傳播地方文化、促進群體間的理解和交流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但媒體背后主要還是市場之手在發揮作用,媒體很難有較強的多元文化教育使命,加之節目品質良莠不齊,有嘩眾取寵之嫌,難以對青少年產生持續而積極的影響。
從家庭教育的角度看,孩子可以從父母等家人身上了解并體驗父母(包括祖父輩)家鄉的鄉土文化,但這一教育具有隨意性,而且也受限于家人的背景和經歷等因素。另外,多元文化教育的真正內涵,即對差異性和多樣性的尊重,也很難在家庭教育環境中得到很好的實現。
學校是多元文化教育最重要的主體,因為學校教育更具有目的性和系統性,是學生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學校中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執行者是教師,他們可以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學生多元文化意識的形成。同時,學生自己也是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主體,他們可以通過參與一些關注弱勢群體、展示多樣個性、組織對話交流等活動形成一種尊重差異性和多樣性的氛圍。
為了在學校中更好地開展多元文化教育,教師培訓中應增加有關“全納與平等”的內容,并且鼓勵和支持老師聯系自身民族、性別、語言等特點發揮多元文化教育的優勢。在“中英西南基礎教育項目”中,包含了這樣一個內容:在參與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培訓者帶領學員學習一段有關兒童權利的英語片段,當參與者由于語言不通學不會,體驗到挫敗,并流露出反感情緒時,培訓者讓大家停下來表達自己在這一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并提出改進教學的建議。當學員在大白紙上列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議后,培訓者按照這些建議組織教學,如讓英語基礎好的參與者做小老師、形成更加適合參與者的學習目標、使用雙語教學方法等策略。前后兩次教學帶給參與者完全不同的感受,培訓者借此讓大家討論雙語教學環境下學習者的困難和需求,思考具有語言與文化適切性的教學改進策略。
多元文化教育也應納入師范教育的課程體系中,尤其是一些民族師范院校應加強這一領域的課程建設。有學者指出,應通過培訓提升教師的多元文化教育素養[8]。筆者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教育學院進行訪問交流時,了解到“多元文化教育”課程是所有的教育碩士都要選修的一門要求比較高的課程。教學中,授課教師不僅講授了社會分層、多元文化等方面的相關理論,而且讓學生通過回顧家族歷史、反思自身受教育經歷等教學活動培養其多元文化意識。在一次教學活動中,教師讓大家朗讀之前布置的作業:撰寫詩歌“Iamfrom……”在朗讀過程中,許多學生都掉了眼淚,有的學生更是泣不成聲。這些自創詩歌承載了歷史的厚重感,以及種族及性別在個人生活中留下的烙印。之后,教師提出討論問題:回顧成長史的意義是什么?然后講授了相關理論。教師還結合授課內容播放了一個有關住房問題的紀錄片,主題是低首付住房政策對白人和黑人家庭的不同影響。學生們通過討論發現,意識形態對公共政策的影響是深遠的。最后教師進行總結:多元文化的身份和意識是一個建構過程,其中包含著抗爭(Struggle)和愛(Love)。教師還提醒學生們思考:教師在促進多元文化教育方面應該承擔什么樣的角色?有的學生在回答中指出,教師需要意識到偏見和權力地位對個體的不同影響;也有人說,教師應更好地了解自身帶有的多元文化烙印,提升自己和學生的身份認同感,增強對多元文化的敏感性。由此可見,多元文化教育課程或培訓不僅需要有深厚的理論根基,其教學也必須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方式也應該靈活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