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
法國政府對農業的稅收優惠種類多、力度大。比如對在落后農村投資農業的企業給予免除房地產稅、增值稅等補貼,對農產品實行價格補貼。為了鼓勵農戶購買、使用現代農業機械,政府設立農機具購置補貼,凡購買拖拉機等大型農業機械,政府給予農戶20% ~30%的價格補貼,山區和偏遠地區補貼標準再提高20豫 。3.重視農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1952年,法國政府成立了由政府統一管理的各種專業化的公私合營公司,讓它們承擔各地區整治工程和農田水利工程的興建。為了改變法國西部、西南和中部農牧區交通落后的狀況,政府于1955 -1965年間制定了“遠景規劃”,大力發展農村交通運輸事業,大規模修建包括鐵路、海運、公路在內的各種公共交通網絡,使農村和工業區之間的交通更為便利。
重視智力投資。為了提升農業科技實力、提高農民教育素質,法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建立完善的以高等、中等和農業業余教育為主要內容的農業教育體系。對于農業從業人員實行“資格準入制度”,只有達到一定職業能力的農民才能從事管理農場的工作。比如,獲得“農業職業能力證書”和“農業職業文憑”的農民僅能從事農業勞動,而不能從事農場管理。而只有取得“農業技師”的農民才具備管理農場的資格。二是建立以法國國家農業研究:為主體的農業科研創新體系,建立教育、科研、推廣三位一體的農業科研新機制。三是設立“科學研究活動地方獎金”,鼓勵地方和私人在農業地區創辦農業科學研究機構。5援建立農業保障制度。法國的農業保障制度包括維護農業生產者的利益和為農業設立保險兩方面。1960年頒布的《農業指導法》確立了對處于“弱質產業”地位的農業進行扶持的基本政策,其中最具亮點的就是對農產品實施價格保護制度。法令規定:如果因市場波動造成農產品價格低于政府“指導價”,則由政府給予農戶補貼,或者由政府委托有關部門進行收購;如果出口農產品低于國內“政府指導價”,其中的差價將由政府給予補貼。在農業保險方面,戰后法國政府組建了國家中央保險機構來對農業保險進行統一協調和管理。1964年,政府建立了“農業損害保證制度”。為了提高農業保險社的保險能力,分散經營風險,政府于19遠遠年建立了“再保險制度”,明確規定:中央保險公司為大區保險公司提供再保險。不僅如此,法國政府給予農業保險以特殊優待:一方面農民只需繳納20%~50%的保險費用即可享受全額農業保險帶來的好處;另一方面通過《農業保險法》對農業保險機構實行了免征一切賦稅的政策。
開展領土整治,推動土地適度集中
二戰前法國的農業比英美等發達國家都要落后。盡管也有較大規模的農場存在,但整體上看,法國的農場規模小、數量多,且分布不均衡。為了改變落后狀況,法國政府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展大規模的“領土整治”工作。 60年代后進一步轉向開發欠發達地區,改變農村傳統經濟結構,實施農村“結構改革”政策。通過近二十年的改革,法國的農業工業化程度大大提高,中小農場也被規模較大的農場取代,農業規模化經營基本實現。
進行農場結構調整,促進農業耕地適度集中。為遏制農場規模在繼承中越分越小的勢頭,政府規定農場繼承權只能給農場主的配偶或一個子女,其他繼承人則無權繼承土地。推出稅收優惠和銀行低息貸款政策,鼓勵農場聯合經營,擴大經營規模。對農民自發組織的土地合并行為給予減免稅費等優惠措施。根據法國《農業指導法》成立的“土地整治與農村安置公司”,利用優先購買權以高價購買農民手中的小塊土地,并把它們整治成較大規模的標準農場,然后再以優惠的價格轉賣給有較強經營能力的農戶或者農場。為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法國政府設立“調整農業結構行動基金”, 20世紀70年代初又設立“非退休金的補助金”,給年齡在55歲以上的農民一次性發放“離農終身補貼”,鼓勵到退休年齡的農場主退出土地;同時,鼓勵有文化的年輕人到城市投資或者就業,政府給予一定補助。
鼓勵發展農村工業。在法國農村“結構改革”過程中,政府一方面實施“工業分散”政策,鼓勵和引導發達工業區的企業落戶西部農村地區。政府規定:新辦企業和公司享有包括獎金、投資補貼、減免稅在內的國家“開發津貼”,企業前5年減免營業稅、公司稅和紅利稅。凡從巴黎等大城市遷來的500平方米以上的工廠,提供60%的拆遷補貼,遷來的辦事機構、行政管理機構和科研機構等可享有其投資費用10%~20%的補貼。眼猿 演 穴孕猿園怨 原猿員7 雪另一方面,通過開辟“新工業區”、設立“地區發展獎金”、 “手工業企業裝備獎金”等形式,鼓勵和扶助當地政府和私人企業興辦適合當地農業發展的工業企業。政府規定:對落后的農業地區和山區農村做出貢獻的所有企業和個人都可以獲得“農業方向獎金”。
發展農業一體化,建立健全工業反哺農業機制
農業一體化是指工商業資本家與農戶建立聯系,把同農業有關的所有環節熏即從農用生產資料的制造和供應、農產品的生產、收購、儲藏、運輸、加工、包裝一直到最后產品的銷售以及農業信貸等環節聯系到一起組成的一個利益共同體。農業一體化已經擺脫了那種以農業生產為中心、基本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的局面熏成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農業一體化是農業生產專業化和商品化發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增強農戶的抗風險能力,減少盲目性。其實質是“資本與農業的結合”眼源 演 穴孕遠員 原 遠源 雪,是工業反哺農業的表現形式。
農業一體化在法國始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這一時期法國的經濟從二戰的打擊中迅速恢復和發展,城鎮人口猛增,農業人口大大下降,農業生產能力與巨大的糧食需要缺口之間的矛盾突出,這必然要求農業有相應的發展。與此同時,傳統的老工業面臨產品滯銷、經濟增長乏力等問題。為了協調國民經濟發展和加強國際競爭力,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支持與農業生產相關的產業發展,探索出工業反哺農業的新機制。法國的農業一體化有多種形式。按照農業生產的組織形式可以分為縱向一體化和橫向一體化。縱向一體化就是農業資本和工商業資本相結合,產、供、銷為一體的綜合企業。按照資本家與農戶的關系又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相互控股類型,指由工業、商業、金融和農場主相互控股組成的企業。二是垂直的合同關系。這是一種通過合同把與農業有關的行業組織起來形成的綜合體。橫向一體化是組織各種類型的農業合作社,如購銷合作社、農產品加工合作社、服務合作社、農業生產合作社等。其組織形式比較分散、靈活,加上農戶自愿組織、退社自由,因而深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