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語文實踐論文
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的規劃中應主動與學生轉換角色,多為學生如何學著想,在教某個知識點時,應自問一問:學生的已有知識的準備充足否,是否要對學生進行課前的輔導;為了學生將來的發展,學習時應為其安排哪些活動,才可以調動其積極性,使其主動探求知識,加深理解發展思維,動手實踐激發創新意識。一般來說,閱讀教學所需的信息量是眾多課型中最多的,每篇課文所包含的內容幾乎無所不及,尤其是名篇典著,“文、史、哲、語、修、邏”等知識幾乎都有,而教師的講解又無法樣樣顧及。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不在課前主動熟悉課文,提前掃清閱讀障礙或找出閱讀困難,那么,學生在課內就會十分被動。以預習為例,預習就是讓學生感知學習內容,邊感知邊動腦思考,邊動眼邊動手,如摘抄、加評注、加標題、寫段節的概括語或做練習,并對有關的問題質疑問難等。“學貴在疑”,這樣不但借助動筆來控制自己的注意,也有助于發現新知識及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長期以來,由于學生尚未養成預習的習慣,有部分學生不預習或不會預習,在課堂學習時因為對學習的內容不了解,思想、情感等的準備也不足,課堂上就“等(教師講)、靠(教師灌)、要(教師給)”難以主動起來。無主動又何來互動呢?所以,教師課前主動深入了解學生、研究教材、選擇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法;學生課前主動感知教材、摘要、尋疑,是閱讀教學互動的基礎。
課內,師生本著共同完成
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的宗旨,積極主動互促要達到閱讀教學的互動,關鍵在于教師為學生營造一個平等、民主、融洽、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為學生的主動提供適宜的氣候和土壤。我們知道,閱讀課型的基本材料是一篇文章,教師用什么方法組織學生進入教材,就會出現什么效果。因此,教師在觀念上要經得起“紓尊降格”的考驗,應主動與學生成為平等的一員,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和合作者、共同研究者進入角色。只有這樣才能把以“教”為活動中心轉變為以“學”為軸心的課堂活動。教師還應“敢”字當頭,引導學生質疑課本的結論、權威的說話及自己的說話,為課堂教學的互動提供活力,為課堂上師生的互動提供精神、物質的準備。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依據學生的特點(身、心、認知、技能等),結合學習(教學)內容,宜多考慮設計有利于學生的主動學習(認知、情感、人格等)的活動。如有位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閱讀課文,概括要點———用一句話概括整理成提綱用自己的話用課文的話(提示:任由學生選擇哪種層次要求回答)這個設計妙就妙在尊重學生的差異,從最簡單的方法“用課文的話”回答,到最高層次的“用一句話概括”,不同層面的學生都可以完成,都可以獲得成功。而老師也不追求唯一答案,不說權威結果,主要啟發誘導概括的方法,真可謂“條條大路通羅馬”。整節課上得十分活躍。由此可見,閱讀教學要實現互動,教師必須自覺從“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向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的角色轉變。在整個教學流程中,著重在引導、啟發、點撥,多從學生角度去考慮問題,把學生被動學習行為轉化為主動、自主的學習行為,把屬于學生的時間、空間歸還學生,讓各層次的學生有所得、有所提高。這不但有利于面向全體學生,也有利于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創造機會。教師課內、外的主動全為了學生的主動,而學生的主動又必然促進教師的主動,這是教學活動實質的體現。學生主動參與各種活動是其素質的形成、展現、完善與發展的決定因素。在閱讀教學中,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來說首先要自我“解放”,改變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養成的“等、靠、聽”的被動學習習慣,樹立“我”應是學習的主人的理念。其次是“敢”字當頭,敢于破除“權威”(教師、課本、書本等)的精神枷鎖,敢于質疑“權威”(教師、專家、學者、書本等),敢說與別人(同學、教師、專家、學者等)不同的話,敢想與別人(同學、教師、專家、學者等)不同的方法,敢提與別人(同學、教師、專家、學者等)不同的問題。逐漸養成自己具有敢想、敢說、敢做、敢爭論、敢標新立異的創新精神。這是互動學習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我在教《曹劌論戰》一文時,學生們對魯莊公這個人物提出兩種尖銳對立的觀點:一種認為曹劌所言“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指的就是魯莊公,因此他是一個寡謀少斷的人;一種認為長勺之戰大敗齊軍,魯莊公作為國君和主帥功不可沒,可以體現他有謀有智。持不同觀點的雙方都有理有據,頭頭是道,振振有詞,確實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鼓不打不響,理不辯不明。于是,我因勢利導,讓學生就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全班同學你一言我一語,爭論得十分激烈,是是非非學生自有答案。學生課堂上主動探索求知,將會使課堂煥發生機,互動也就順利實現。當然,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是多方面的,學生的主動性一方面受老師的激發影響,另一方面取決于個人的習慣與素質。然而,無論是哪種情況,我們都必須明白,課堂上沒有學生的主動就很難實現互動。可見,教師課內主動轉換角色,重在引導、啟發、點撥;學生課內主動探求知識,重在質疑問難,各抒己見,是閱讀教學課內互動的關鍵。
課后,教師主動反思教學
得失,學生主動對知識消化與鞏固教學方法的正確與否,不是在課前的選擇與規劃,而是看它是否經得起教學實踐的檢驗。那么教師課后對教學設計在課內實施過程進行反思,找出成功與失誤在何處,互動程度如何,就顯得十分必要。反思在于肯定成功的教學行為,激勵自己不斷前進;尋找失誤,鞭策自己及時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時矯正不利于教學的地方,為以后課堂上教學的互動增添動力。學生在課外也應反思:對學習的內容預習得充分否,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否有積極的思考及回應,參與課堂上的學習活動是否積極主動,在小組討論時與同學交換意見的積極性如何,對學習內容哪些理解得較好,哪些地方尚不夠清晰,并把理解不深的、存疑的問題記下來以便于思考,或與老師、同學討論。此外還應及時閱讀學習(教材)的內容、整理課堂上的筆記,弄清新舊知識及知識之間前后左右的聯系,在此基礎上做一定的鞏固性練習。這也是為以后課堂教學的互動積累內力。
作者:唐?鋒 單位:廣州市番禺區石?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