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語文實踐論文
關于評價,我認為,不是在卷面中的一個“鉤”或者是一個“叉”的評價,更不是考試得了多少分的評價,我把評價內容貫穿到語文教學的一系列活動中,只要與語文教學相關,都必須有所評價。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內容比較廣泛,有對學生產生獨到理解方面的評價,有對學生受文化內涵熏陶感染后形成的良好道德情感方面的評價,也有對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中言行舉止方面的評價,也有對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習慣態度方面的評價。如果我們能把這些評價都賦予真正意義上的服務功能,而且多從正面激勵上去考慮,肯定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實踐說明,把評價當作一種激勵,當作一種服務,學生則能從評價中獲得愉悅感,產生幸福感,進而使我們的學生能夠在語文學習中得到充分發展。
評價目的與方法要有利于學生發展
過去僅以分數作為語文教學的評價。評價的方式比較單調枯燥,由于評價的終結性色彩太濃,一定意義上,學生無法通過評價獲得發展的機會,所以通過評價促進我們的學生有所發展,顯得尤其重要。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要設法通過運用恰當的評價,促進我們的學生有所發展。比如,學習茹志鵑的《百合花》時,我沒有根據教材的安排去先教學《簡單的故事,精致的情節》(茅盾先生文),而是采取了倒置學習的方法,先由學生去探究菇志鵑的《百合花》的思想內容和特點,進而感悟其作品的主題以及典型的人物形象,讓學生探究作品的結尾,學生通過探究,通過互動,尤其是通過激烈的爭辯,獲得知識。
我發現,學生發表的見解雖然帶有很重的學生腔,但在教學上還是頗有意義,因此我毫不吝惜地贊譽學生:你們理解得相當獨到、真實,你們對《百合花》的感悟,有大家茅盾先生的水平。學生們聽后,喜悅之情油然而生,于是我又這樣說:“請看大家茅盾先生是怎樣評價《百合花》的吧!你們一定能從《簡單的故事,精致的情節》中讀出并感悟到《百合花》的更深刻意義來。”學生在一次測試作業的閱讀練習中,碰到了相關《荷塘月色》的練習題時,有學生對“荷葉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的相似點認識不夠,學生只能從表面看到本體和喻體之間形似的特點,即都是圓形的。我對學生是這樣評價的:“你們能夠知道這個比喻句本體與喻體的形似,才剛剛走好第一步,關鍵還要有第二步,請思考作者為什么沒把它比作類似荷葉的其他的一些圓形的東西呢。小學語文中的《荷花》不是將其比作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嗎?”這種簡單的評價語言,我感到極富啟發性,使學生陷入了沉思,學生們經過思考后,充分意識到:這比方最可貴之處即是“荷葉”與“亭亭舞女的裙”不但形似而且神也似,文學大師的語言真是一字一天地,一句一世界。
評價目的與方法要讓學生感到幸福
教師和學生應該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作為教師則要尊重學生,更應當充分信任學生,只有這樣,才能使得我們的語文課堂,洋溢著和諧和民主精神。由此可知,課堂教學中的評價無論是目的還是方法,都要求我們做到民主。雖然我們是在評價學生,但要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人,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要珍視和容納學生的生活經驗,允許并尊重他們對語言材料有獨特感受、獨特體驗、獨特理解,要善于讓我們的學生充分感受到,評價是老師與他們的傾心交流,進而使學生獲得傾心交流的幸福,樂于接受教師的評價,并進行更深入的探究,獲得更為深層意義上的感悟。
課堂教學中的評價語言必須是學生能夠愉悅接受的語言,這語言既包括教師的口頭語言,教師的體態語言,也包括用現代教育技術呈現出來的多媒體語言,如《白鷺》一文,開頭說白鷺是詩,結尾又說白鷺是散文詩,到底是“詩”還是“散文詩”,學生對此產生了疑惑和曲解,并且認為大家、文豪的筆下也有不足之處。
應當說,這種質疑精神很可貴,這說明我們的學生在批判性地探究,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地否定,不利于建立師生互動的民主和諧氛圍。在教學時,我對學生進行肯定,同時使用具有啟示性、充滿人文情懷的評價,很好地保護了學生的探究積極性,又很好地促進了學生探究習慣的養成。
作者:倪水蓮